李光耀關閉新加坡南洋大學、壓制華文教育是不可原諒的

2021-02-13 日中資訊

李光耀關閉新加坡南洋大學、壓制華文教育是不可原諒的

近年來,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很多國家的人不遠萬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只為了學習一口地道的漢語。

而我們周邊的國家,尤其是與我們貿易往來頻繁的國家,更是很看重漢語的地位,由此看來,」漢語熱「並不是中國人自我滿足的臆想,而是實打實發生在國際上的事件。

當然萬事皆有不同,在我們的鄰國新加坡,當地的華文教育比起英語教育矮了一大截,而由華人一手創立的、用華文授課的南洋大學早在多年前就關閉了,如今只留下這四個字來供後人嘆息。

南洋大學曾經的師生們則是更加惋惜,在他們眼中,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關閉南大,是他們一輩子都無法癒合的傷口。

李光耀

關閉南大,新加坡華人心中的痛

南洋大學始建於1955年,是新加坡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座海外華人大學。為了這所學校能創建成功,創始人陳六使可謂是想盡了辦法,那時的新加坡被英國殖民,辦華文學校的難度可想而知,最後只能以註冊南洋大學有限公司的名義來開班授課。

成立之初,南洋大學的創始人們找來了大師林語堂擔任校長一職,可惜後來因為種種事宜,林語堂辭去了南洋大學校長一職,後由他人接任。

南洋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力求上進」,這說的是在千千萬萬在東南亞打拼的華人。

南洋大學的辦學目的也是為了讓這些華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讓他們走到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本。

正是在這樣的目的支持下,出資建造南洋大學的不僅有華人富豪,還有各行各業的工人,他們都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自己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華人。

但在那時的新加坡,很多人都已經被英式教育所教化,他們的思維也都變成英式思維,這就導致了南洋大學的辦學授課出現了困難。

不僅如此,在南洋大學畢業的學生甚至有可能不被當地的公務員系統選中,因為他們只承認政府所承辦大學的學歷。

南洋大學

隨著新加坡逐漸獨立,南洋大學也迎來了自己的改革浪潮。

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將大學體制改成英國大學的制度,設立三年普通課程加上一年的榮譽學位課程,並且設立了英文班,讓優秀的孩子學習雙語方便日後去其他國家進修。

同時政府也開始給予南洋大學資金,幫助他們維持運營與改革。

幾年之後,南洋大學又做出了改變,由於外界的許多聲音都劍指南大使用華文授課,學校委員會決定改授課語言為英文,既可以讓各民族學生就讀,也可以讓華人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環境。、

南洋大學在這樣的幾次變動下,向著一個看似美好的地方發展,但實際上,它已經漸漸脫離了原本建校時的初心。

最初時的華文授課演變成了英文授課,最初僅開設文史類的院系也變成了文理同時開放,原本華人眾多的南洋大學一點點多出了許多說著外語的外國人,最初鼓勵東南亞華人的「自強不息,力求上進」也在一點點褪去光彩。

南洋大學

1980年3月7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一封信函徹底將南洋大學的未來切斷。


在這封給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的信函裡,李光耀列舉了種種南洋大學的困境與弊端並給出了幾種解決方案。

可這幾種方案最後只表達了同一種意思,那就是「解決南大問題的方法就是和新大合併成為一所大學」。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學送走了自己的最後一批學子,此後,南洋大學永遠地消失在新加坡這片華人眾多的土地上。

南洋大學就此關閉,也宣布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再無往日的榮光。

無數的華人為之痛心,他們的祖先多年前駕著小船來到這片土地上謀求生計,終於在現在站穩腳跟,可如今卻要讓他們自己一點點忘記他們的根在哪裡,讓他們的孩子失去深入學習華文的機會,他們的許許多多種感情都淹沒在那浪湧之間。

直到李光耀去世,南大的一些師生依舊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南洋大學校友會在公告中宣稱:

歷史當有記載,李光耀政府關閉南大,壓制華文教育是不可原諒的。他們對華文的式微,華文教育體系的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讓一個佔新加坡總人口75%的族裔失去了他們的母語教育權,讓新加坡人長久地處於無根的狀態。

新加坡

壓制華文,歷史縫隙裡的尋求生存

說起新加坡,最值得大家關注的一點就是,雖然國家不大,卻是廣袤亞洲大陸上宜居度最高的國家。不僅如此,新加坡還依託著重要的地理位置來發展轉口貿易,使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而這種種都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在新加坡的地位不言而喻,如果不是他,也不會有今天的新加坡。

李光耀

在20世紀60年代時,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決裂,新加坡不得已之下只能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可這樣一個連飲用水都要靠進口的國家,又要拿什麼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呢?

為了獲得在世界立足的資本,李光耀開始著重發展經濟,建立了一系列工業區來吸引外資,並給來新建廠的公司以優待,這一政策迅速見效,短短十年內,就把新加坡從一個彈丸小國變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國內居民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

而也是在這個時候,李光耀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出於多種因素考慮,要將英語作為新加坡使用的第一語言,其他語言作為第二語言。此番做法一出,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有人不解也有人惋惜。

有人說,從那時起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就要迎來滅頂之災。沒過多久,南洋大學在送走了最後一批畢業生後就停止了招生。從此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就陷入了窘境。

除了關閉南洋大學,李光耀在位期間還壓制著華文教育的發展,讓其一直處於英文的後面,只能與其他語言一起退居成為第二語言,可新加坡的華人比例佔到了總人口的一半還要多。

李光耀

他這樣的做法,其實有著他自己的理由。

首先,從當時的新加坡所處情況來看,資源匱乏的他們為了生存,只能選擇轉口貿易、代加工等策略來發展經濟,這也就對新加坡整體人民的語言素質有了要求,他們的使用的第一語言必須是能夠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國家進行交流的語言。

而且與新加坡有貿易往來的國家以歐美國安家居多,英語恰好滿足了這兩種需求,所以才把英語當做了第一語言。

其次,英語要比漢語簡單易學。

在新加坡,早期的漢語推行並不順利,因為方法不得當,使得漢語成為了死記硬背的學科,讓很多華人見到漢語就頭痛。

而相比之下,英語易學的一面就被展示了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學習英語,導致很多華文大學的學生並不多,這也讓華文教育在新加坡舉步維艱,不得不退居至第二語言的位置。

而除卻上面兩點,李光耀關閉南洋大學、壓制華文的做法背後,與他本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雖為新加坡坡華人,但兒時起便接受英式教育,華人文化對他的影響並不深刻,反而是英式思維隨他的影響較大,後來他又出國留學,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學習也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得他本人對於華人文化並沒有多少的親近感,而擺在他面前的是國際化的英語和方言眾多的華文,李光耀自然會選擇前者。

新加坡

加之新加坡華人眾多,佔到了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雖然他們大多已經將自己地區的華人文化與新加坡當地進行融合,但這龐大的華人數量仍舊代表著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所以李光耀種種壓制華文教育的方法,都是為了給新加坡「去中國化」,只有這一點被兼顧到了,新加坡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那麼李光耀是不是真的就不重視華文,只重視英文呢?其實並不然。在壓制華文的同時,李光耀也承認在華文教育下的學生更懂得團結合作、更有人情味,這是華語老師在課堂裡通過華人文化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南洋大學關閉多年後,李光耀還建立了「李光耀雙語基金」,鼓勵孩子同時學習母語與英語。

這樣的做法與他當年的壓制華文與關閉南洋大學有著巨大的區別,但他們的目的確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新加坡有更好的發展。在現在的新加坡華人圈裡,華人兩個字或許僅僅代表著一個種族、一種膚色,而在這之上,他們有統一的名字,新加坡人。

新加坡

如今,李光耀已經去世五年,但他曾經對待華人文化的態度仍舊被很多人談及,作為一個國家的領袖,他這樣的做法究竟是對還是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覺得李光耀這樣的做法讓很多新加坡華人失去了選擇深入了解自己華人文化的權利。

也有人覺得如果李光耀不這樣做,新加坡就不會有今天的繁華,也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成為獨立的新加坡。

無論是哪種觀點,我們都無法給出肯定的評價,我們作為歷史的後來者,只能公正地敘述這其中種種,最後看著歷史給這些做法劃上最正確的符號。

來源:今日頭條「枕貓」

相關焦點

  • 李光耀:恢復南洋大學舊名不是問題!
    文章來源:新加坡眼       ID:kanxinjiapo作者田柏強,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 新加坡南洋大學(簡稱「南大」)曾經在東南亞華人教育中的影響很大,成立於1955年;1980年,時任總理的李光耀處於推廣英語教學的目的,下令將以華文華語教學的南洋大學關閉。
  • 南洋大學消亡背後,隱藏著新加坡的「英語夢」
    1964年,由於不滿南洋大學推行的華文運動,李光耀再次發難,指揮數千名軍警衝入校園,封閉南洋大學學生會,並且強行把多家華文報刊封停。新加坡政府的野蠻行為再次激起了全體師生的反抗。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抵制華文?校內食堂禁用中文標識?
    6月23日,NTU食堂抵制華文一事發酵了兩天之後,更多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新加坡書法協會負責人稱移除中文是不可接受的,NTU的前身是南洋大學,「移除中文會影響華族遺產」。新加坡政府官員也表示,「如果商戶的顧客群需要中英文解說,應該讓他們自行決定如何包裝和宣傳食物。」
  • 扒一扒新加坡第一所華語大學——「南洋大學」的前世今生
    小夥伴們對南洋理工大學可能再熟悉不過了,一所享譽全球的頂尖大學,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富,知名校友眾多。那麼,你們有聽說過南洋大學嗎?南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聯繫呢?新加坡南洋大學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這是一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學,從創辦到關閉僅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共12000多名校友。
  • 李光耀為何說:漢語劣勢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工作語言
    可在很久以前,這裡曾經擁有世界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然而在1980年,這所學校被迫關閉,論及原因,則是因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之故。」也正如李光耀所言,因為大家都說英語,這就把不同民族的新加坡民眾聯繫在了一起。舉世皆知,英語是最容易學習的語言。德國總理施密特有一次問李光耀這一生最自豪的事情是什麼?李光耀說,我把英語而非華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為了這一語言政策強力實施,李光耀在上臺後甚至關閉了南洋大學。
  •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薪火仍在燃燒
    黃迓萊女士說:「我畢生最大的心願是看到華文教育發揚光大!」1500間華文小學,70間華文中學和一間華文大學以及薪火傳承的基層支持力量!早期領導創辦華文教育的僑領,國內比較熟悉的是陳嘉庚。在他的領導下,南洋華僑曾積極參與革命和抗戰,如穿梭在死亡公路上的南僑機工。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新加坡在歷史上先後被英國和日本佔領,1963年9月還脫離英國與馬來西亞合併過,最後在1965年8月9日與馬來西亞解綁,李光耀宣布新加坡獨立。李光耀被稱為「新加坡國父」,但他的祖籍卻在中國梅州,他的曾祖父李沐文16歲下南洋,坐了6個月的船來到新加坡,他在中國的時候是秀才讀過一些書,就在新加坡說書給當地華人聽,靠說書賺了一些錢。
  • 李光耀:中文英文都要學,但人只能有一種主導語言
    爭議不斷,折射南洋大學的興衰史說到對推廣雙語政策的爭議,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學的名字——南洋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是歷史上第一所海外華人大學。當時愛國華僑陳嘉庚在國內創辦廈門大學,族侄陳六使創辦南洋大學。1953年,陳六使捐資500萬,並以附件會館主席身份捐獻523英畝地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
  • 陳平原:南洋大學的故事
    對半個世紀前創辦於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我早就耳聞。20年前,因研究林語堂的緣故,我稍微關注過這所大學;但那時思考的是林氏為何匆匆離去,而不曾認真體察這所大學的來龍去脈。前年秋天,應邀參加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舉辦的學術會議,接觸了不少熱心華文教育的新馬華人,不斷聽他們講述南洋大學的故事,不禁心有戚戚焉。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
  • 新加坡74%都是華人,為什麼把英語當成第一語言?
    沒有什麼事是新加坡人能做好而中國人做不好的。」 中國客人聽後沉默良久。 這句話,被許多人解讀為李光耀認為新加坡「都是失敗者的後代」,當年下南洋的移民們,都是中國的社會底層,是中國的失敗者,活不下去才來到新加坡。 其實,新加坡不僅是「人種不好」,更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
  • 【雜談】新加坡可能沒人再講中文了,真的假的?
    新加坡華人佔據多數。有人建議,將中文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但是遭到了李光耀的堅決反對。隨後,華文學校逐個關閉,在1980年,新加坡關閉了最大的華文學校——南洋大學。1986年,最後一家華文小學「新民小學」關閉,於是英語成為新加坡學校的第一語言,傳統華校正式宣告終結,新加坡人的華文程度直線下降。
  • 華文是痛,但新加坡為什麼學簡體字?
    前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創院院長、曾任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認為,李光耀當年重視中文教育具有遠見性,而教育制度保障了新加坡這個小國能夠在國際舞臺上佔據重要的位置。新加坡的中文教育有它天然的基礎——華人社會的存在,這個國家華人佔人口的比重在七成以上。而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是一種為了未來所作的投資,儘管這麼說來有點現實主義,但確實如此。
  • 新加坡教育特色-雙語教育:華文特選學校
    特別輔助計劃(Special Assistance Plan; 簡稱SAP)是新加坡政府自1979年起,為學術成績優異、精通母語及英語的學生設立的中學教育課程,讓學生除了英文之外可使用母語為第一語文。這項課程由指定學府推行,即稱為「特選」學校。
  • 雙語教育優勢不再,新加坡教育還有多少吸引力?
    特選學校頗能代表新加坡久負盛名的雙語教育,對於這幾年為中文教育衰退而擔憂新加坡華人,王部長的話可能是一顆定心丸。但定心丸的效果很有限。吉姆·羅傑斯為了雙語環境定居新加坡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去年在舊金山一次活動上,他卻吐槽說:新加坡人英語講得一般,漢語也不好。以至於在「重點學校」南洋小學,學校活動的主持人都需要他金髮碧眼的女兒——小蜜蜂來出任。
  • 新加坡可能沒人再講中文了!家長們焦慮了……
    教育因素?還是社會因素呢?19世紀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新加坡一直是英國馬來半島殖民地的一部分。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佔領了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東南亞。隨後,華文學校逐個關閉,在1980年,新加坡關閉了最大的華文學校——南洋大學。
  • 《李光耀回憶錄》:雙語教育為何是新加坡建國基石
    [摘要]我自己學習華文的動力是自尊心,而不是經濟方面的利益。當年我安排長子顯龍到華文幼稚園上課並在華校完成中學教育,另外兩個孩子也接受華文教育,當時的中國還未崛起,因此這與經濟利益無關。《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譯林出版社出版),充分展示了李光耀的治國理念———精英主義、賢能制度、實用主義和亞洲價值,生動表現了他的一些治國之道。李光耀在書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自述五十年來如何投注心力,制定和實施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一個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從而造就了新加坡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形勢。
  • 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香港大學對比
    ------本文對比基於2018最新的QS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和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一、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概況:作為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領先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是新加坡的旗艦大學是一所立足亞洲、影響未來的世界級領先大學。校園橫跨肯特崗、武吉知馬、歐南園三大校區, 17個院系,已然躋身全亞洲最優秀大學之林。國大素來以勇於開創革新的教育模式見稱;無論是跨度廣泛的學術課程內容、體驗式學習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或是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都深受認可。
  • 臺媒:李光耀不懂華語很失落 讓孩子從小學中文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導 臺媒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於23日凌晨3時18分辭世,在他執政的30年間,除了帶動新加坡經濟起飛外,推行華語一事也為世人傳為美談。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3月23日報導,不過,李光耀在1942年學華語的動機,其實是為了看懂當時佔領新加坡的日本人所寫的漢字,但隨著局勢的演變,他也一改態度,表示「新加坡人不學華語,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 ←1953,2019→ @南洋理工大學
    南洋大學(1953-1980),由陳六使和先賢在1953年創辦。南洋大學命途多舛,1980年,李光耀開列三項抉擇,關閉南洋大學。同年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最後一屆畢南洋大學命途多舛,1980年,李光耀開列三項抉擇,關閉南洋大學。同年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最後一屆畢業典禮,這所大學一直在風浪中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