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成為了監管機構的重點工作,臨近年關,銀保監會的一份通報值得我們各位注意:12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
總體上看:2020年第三季度,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銀行業消費投訴85097件,環比增長26.5%。
分業務類型看:涉及信用卡業務投訴48406件,環比增長43.5%,佔投訴總量的56.9%。其中,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信用卡業務投訴14628件,環比增長82.0%,佔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53.6%
分機構類型來看:佔比前三的機構是:股份制商業銀行37475件,環比增長30.6%,佔投訴總量的44.0%;國有大型商業銀行27278件,環比增長16.1%,佔投訴總量的32.1%;城市商業銀行(含民營銀行)8471件,環比增長46.0%,佔投訴總量的10.0%。
從《通報》數據可以看出:信用卡投訴成為了焦點(佔比超半成),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的信用卡投訴,比上一季度足足增長了82%,究竟為何?這三個原因值得思考:
一、三季度是銀行衝業績的關鍵時點尤其是國有銀行
在我從業七年多時間來,我的切身體會就是:雖然國有銀行不像中小銀行那樣「全年都在打雞血」,但是也會在關鍵時間節點開啟「衝刺模式」,比如一季度的旺季營銷和三季度末,前者是銀行的「開門紅」,後者則關係到全年考核指標的完成情況。
一方面,國有銀行比中小銀行更加需要做好政府部門的考核,政府部門的考核數據採集都是在三季度末,所以三季度末對於國有銀行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今年受疫情影響,許多銀行的營業收入完成壓力較大,而為了彌補營收短板,銀行會選擇做大中間業務收入,所以信用卡分期就是很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分期基本是靠櫃員或者人工語音外呼撮合的,所以極易造成客戶投訴。
二、頻繁、大面積降額或是重要原因
信用卡降額是常事,但是今年格外多,其主要原因就是銀保監下發了信用卡風險提示後,有超過10家銀行跟進下發了風險提醒,此外,近期也有許多網友表示自己的信用卡被降額。
工行降額
建行降額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知名投訴平臺搜索「信用卡」,出來的搜索結果居然比「網貸」還多,信用卡的結果有49328條,網貸的結果有34609條。
三、銀行信用卡不良催收手段欠妥
受疫情影響,許多個體戶和工作人員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很多人甚至在「套現」周轉資金,一旦資金鍊斷裂,信用卡進入逾期狀態,那想要在銀行貸款就變得格外困難。
為此,有網友把信用卡以及貸款周轉難的問題反映給了銀保監會,並得到了答覆,要求金融機構切實做好續貸工作,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客戶不能無故斷貸、抽貸。
可是,政策歸政策,能否落地還得看金融機構的執行力。據了解,也有不少網友在投訴平臺反映:「因住院,沒有工作,導致信用卡逾期。現如今找工作,卻還不上欠款,某銀行信用卡人員不做二次協商還款,且通過持續電話'『轟炸式』催收。」
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案例,其實今年內涵金融自己的信用卡也遭到「無情降額」,而且「投訴無果」,一怒之下銷了信用卡。但是這樣對於銀行來說「無濟於事」,他們又會去拓展新客戶填補這個空白。
總之,還是那句話:且刷且珍惜,規範用卡才是王道。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內涵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