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雨衣妹妹劉仙)那天我在辦公室一直等到12點過,我一直在等武漢解封,當我聽到那句武漢解封的時候,所有的車開始駛離武漢的時候,我實在沒有忍住,終於扛過來了,太不容易了。
【解說】近日,「雨衣妹妹」劉仙在成都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武漢的每一天她都心懷感動,從醫護人員到堅守在各個崗位的工作者,再到志願者、愛心人士和普通市民,大家凝聚起愛和勇氣共同抗擊疫情。
2月2日,得知武漢醫護人員難以吃上溫熱的飯菜後,「90後」餐飲從業者劉仙寫下遺書,和團隊從成都「逆行」前往武漢,兩百多斤豬肉、三百多斤大米、兩大袋土豆以及在成都門店能找到的所有調料,是這位嬌小四川女孩去武漢時的全部家當,在40多天的時間裡為當地醫護人員提供了超過兩萬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
【同期】(雨衣妹妹劉仙)能夠帶的,倉庫裡面有的(食材)都帶上,把後備箱塞得滿滿的全部塞過去。剛開始到(武漢)的兩天物資很緊缺,自己捨不得吃,我們整個團隊吃了差不多兩天方便麵,就為了把更多的食材留給醫護人員吃。(武漢)買肉非常困難,我們當時就開始慌了。做一份飯,生肉至少要六七兩,六七兩(肉)才能做出一份飯,我每天要做五六百份飯,所以肉(每天消耗)兩三百斤。
【解說】因為初到武漢時沒有防護服,常穿一件雨衣「勇闖」各大醫院,人們親切地稱劉仙為「雨衣妹妹」。劉仙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為醫護人員送餐時的情形,看到與病毒搏鬥的白衣天使們含著眼淚吃上她做的熱乎飯,她更加堅定了留下來為醫護人員做飯的決心。
【同期】(雨衣妹妹劉仙)後備箱打開,(餐食)全部拉下來,所有的醫護人員眼睛裡都是含淚的。所以我當時說你們努力救人,我努力做飯,疫情不走我不走,做到你們不需要我為止。我最開始的時候沒有防護服,我就穿自己的雨衣,我平時愛滑雪,戴的滑雪眼鏡。到醫院裡面送飯的時候,醫護人員有給我拿防護服,是我拒絕了我沒要,這東西在那個特殊的情況下他們比我們更需要,所以(醫護人員)就很心疼我們,就給了我一個很可愛的小名,「雨衣妹妹」。
【解說】當時武漢匯集了中國各地而來的志願者,回憶志願者們在武漢守望相助的點點滴滴,劉仙多次落淚,但言語中掩不住地自豪。她覺得很多人說雨衣妹妹感到了全中國,但她想說,是愛心人士在感動著她,溫暖著她。
【同期】(雨衣妹妹劉仙)其實在武漢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志願者,他們都在默默無聞地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參與這次抗疫。十幾噸(物資)當時在高速路口,半個小時不到三十多臺車全部集結,硬生生把一輛十米長大貨車裡面的物資全部下到各個小車裡面,拉到各個醫院裡面去。一束光很弱,但是很多光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銀河。
【解說】陪伴多日的雨衣、滿是缺口的菜刀、保潔阿姨的橡皮筋……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無聲訴說著隊員們「逆行」武漢的日與夜,被劉仙放在成都餐廳的玻璃櫃中珍藏。餐廳的大門外貼滿了便利貼,這些是市民知道「雨衣妹妹」故事後,自發前來為「逆行者」加油打氣寫下的留言。「逆行」歸來,劉仙發起成立了「雨衣公益」,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已經加入進來。
【同期】(雨衣妹妹劉仙)我現在成立一個「雨衣公益」,這「雨衣公益」裡面有上萬的愛心人士,所以說現在「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已經成了一群人的符號了。上萬的雨衣公益成員,遍布在全國各個城市,各個地方,就近幫扶要的就是速度,沿用了我們在武漢的「秒援秒捐」。像這次西昌火災,我們就進行了就近幫扶,三小時不到十幾萬的物資,水、麵包(等)全部到達火災現場指揮部。
【解說】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包括中國「雨衣妹妹」。在劉仙看來,這是對中國青年志願者的肯定,也是對中國抗「疫」成績的肯定。
呂楊 成都報導
責任編輯:【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