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皮皮發帖,寶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今年全家搬遷到了浙江海寧,給孩子轉學到了當地一家私立幼兒園。前兩天和孩子一起去辦入學手續,拿到兩張入學基本信息表格後,皮皮傻眼了!
【吧友提供的信息表】
吧友皮皮:「經濟條件狀況是否是低保戶、每個月收入多少、家裡有什麼電器,這些也就算了。連家長例假都要去填,真讓我接受不了,從來都沒填過這種東西!」
和皮皮交談中了解到,表格中只有標星號的是必填,像皮皮在意的這些內容可以選擇不填。但皮皮坦言:「表格既然造出這些內容來,就是有別的意思在!」
通過皮皮提供的家庭信息表格中,除了家長經期、家用電器等信息,還有自家廁所是什麼類型的?是衛生廁所?一格或兩格的糞池式?還是馬桶?露天糞坑,還是公共廁所?
【吧友提供的信息表】
對於表格中設置的這些明細,記者找到了海寧市教育局,負責幼兒園教育的董老師這樣回答:「家裡採光這些我倒是可以理解,因為有些信息的掌握是便於幼兒園的習慣養成。但有一些例如母親月經時間,我確實也不理解了!」
杭幫俠板塊中,吧友也是眾說紛紜。有表示理解的
有認為是目的不純的
也有吧友表示,可能是新規
幼兒園為什麼會設置這些選填項目呢?我們找到了皮皮吐槽的這家幼兒園,該幼兒園周院長給出了解釋:「現在是全國都在推行維護居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基本服務,是國家免費提供的。桐鄉也好,其他街道也好,都要登記孩子和家長的基本信息。關於一些敏感信息,我們明確告訴過家長們,可以不用填。」
在衛生健康委網站上,記者確實找到了今年6月12日下發的《關於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
相關新聞:上熱搜,網友:你能不能跟小學商量好了再出規定?
幼兒園不教,小學默認你都會,那我要你們幹嘛?
這兩天,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引發了4.1億的閱讀和2.4萬的討論。
話題起源於教育部在2020年9月7日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事實上,早在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就發布了《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想法很好,但現實很殘酷。公立幼兒園越是認真執行「草案」,大班時幼兒流失的就越多——全跑到民辦的學前班上大班了。
而地方政府越擺出一副要治理民辦培訓機構的架勢,越會有更低級的各種「班」出現,藏在小區裡面或城鄉結合部宅基地簡易房裡面。
網友們的熱議主要集中在:幼兒園什麼都不教,上小學進度又太快,兩周上完拼音課、識數課,孩子們是天才嗎?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內容,而小學又普遍存在著默認學生都上過幼小銜接而加快教學進度的現象,令眾多家長叫苦不迭。
網上搜索「幼兒園小學化」,會發現有不少家長都存在這樣的困惑:
在「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教育內容」相關新聞的評論區,家長、幼師、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紛紛展開了吐槽。
眾多家長都認為,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小學一方,幼兒園不教小學內容是合理合法,但小學教學進度又快得飛起,實在矛盾。
被矛頭所指的小學老師也表示很委屈:2016年教材從人教版改成部編版,第一單元是識字,第二單元才開始學拼音,上面要求一個月左右結束。孩子零基礎學不會,老師也很難。
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重點是這樣寫的:學生需要「認識常用漢字400個,其中100個會寫」,且漢語拼音是教學的重點。雖然教學重點承認不同學生的學前教育水平不同,但默認「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對語文已經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漢字,並能講一些故事」。
也有網友表示:小學內容幼兒園可以教,但是需要改變形式。
而且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幼兒園的「正常」教學內容:頻繁的親子活動任務,不知道是給孩子布置作業還是給家長增添負擔……
追根溯源「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似乎主要在於小學入讀門檻。
有網友表示,如今迫切需要改變的應該是小學入學的面試與選拔機制。雖然公立小學不能拒絕符合硬性要求的適齡兒童入學,但依然有眾多小學存在入學面試的環節。
不少小學面試內容都涉及到了算數、識字、背誦古詩。
這些都導致家長不得不讓孩子儘快掌握超齡的知識。而幼兒園禁止教授小學內容的話,走投無路的家長只好求助於社會上的幼小銜接教育培訓機構。
全國各地機構的幼小銜接內容都大同小異,且十分普遍。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不能只治理幼兒園》(2019年5月)一文中指出「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只治理了幼兒園,而社會培訓機構的提前教學卻沒有得到有效治理。這是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必須解決的問題。」他認為,社會早教機構的存在,是幼兒園去小學化面臨的主要阻力。
來源:杭州交通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