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一調,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悲一喜,全在這方寸舞臺間……
12月20日,記者在重慶北碚見到56歲的王素芳,聽她講述她和一場「戲」的故事。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我12歲進入北碚川劇團開始學川劇。」王素芳第一次接觸川劇,是北碚川劇團的一個川劇演員走親戚,川劇演員的親戚家離她家不遠,她和家人在一旁看熱鬧。川劇演員覺得她是個苗子,問她願不願意考劇團,想不想學戲,如果願意就去參加川劇演員選拔。
王素芳從12歲初學川劇,已有44年之久。原北碚川劇團旦角演員的王素芳,退休後依舊從事於川劇教學和川劇義演工作。
▲王素芳唱戲所戴的川劇頭帽
但在12歲那年,由於家裡兄弟姐妹多,交學費困難,再加上自己並不喜歡讀書,王素芳立馬就心動了。王素芳的母親並不同意,在老一輩心裡,「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而唱戲,自古以來都不是一個絕佳選擇。
王素芳執拗喜歡川劇,就在大姐的帶領下,違背了母親的意願,偷偷到解放碑參加了川劇演員選拔,並順利被選入北碚川劇團。
「學得出來是戲飯,學不出來是氣飯。」
▲王素芳收集的川劇曲目
如願進了北碚川劇團,學了唱川劇,但王素芳的學戲之路並不那麼順利。
「學得出來是戲飯,學不出來是氣飯。」王素芳屬於插班生,所以她比別人都要努力:「全靠自己肯鑽。」
平時別人演出,王素芳就在旁邊看和聽,吃飯、睡覺,腦子裡都在背「臺詞」。哪怕有一點空餘時間,她都想著多練習:「都知道學戲不易,難就難在能不能吃苦,肯不肯下功夫。」
勤學苦練的王素芳很容易就俘獲了劇團老師們的喜愛,有了一個專屬外號——「表情的種子」,也成了同一批學員裡,唯一留下的那一個。
7年的學戲生涯,讓王素芳成為一個正經的「科班生」。
上妝、卸妝;臺前、臺後。王素芳跟著北碚川劇團在重慶各地演出,來往穿梭於後臺與觀眾之間。每一次上妝前,當天表演的曲目都要在腦海裡逐字逐句過一遍,這是王素芳的底氣。
「北碚川劇團拆了兩次,我都留在劇團裡,也從未放棄唱川劇。」說起這些,王素芳的語氣有些許自得:「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打手生。」
後來,川劇漸漸沒落,「商演」的次數也隨之減少,王素芳就免費在北碚圖書館表演,這一演就是十幾年。
再後來,水土街道陵江社區邀請她去表演,「之前每月演三場,今年開始每月演一場。」
落紅也有情,作泥更護花
今年10月中旬,水土街道陵江社區開設了一個川劇班,請王素芳教班裡的學生唱川劇。陵江社區網格員劉永蘭是水土川劇班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我們初衷是為了傳承川劇,同時繁榮水土的文化事業,讓轄區居民有個聽川劇的地方。水土發展川劇有30多年歷史了,北碚本土的川劇愛好者和北碚川劇團的退休職工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特別是王素芳老師,來陵江社區義務表演川劇近20年了。」
「學生來自磁器口、兩路、歌樂山……對川劇也比較陌生,全憑喜愛才聚在一起。」王素芳說起在陵江社區教川劇的事兒,眼神兒如魚兒在水裡自由地遊來遊去。
「學習川劇,首要條件就是勤學苦練。不僅在課堂上學,他們還把我教學的視頻錄下來,再回家練習。」王素芳一邊給記者看以前表演時拍的照片,一邊說:「現在喜歡川劇的人少了,我要發揮餘熱,能教多少是多少,儘自己的一份力,讓川劇傳承下去。」她的語氣中難掩落寞。
說起最喜歡川劇中哪一齣戲時?王素芳的表情鮮活起來:「《梅龍鎮》!最喜歡《梅龍鎮》!是一出折子戲。」
與王素芳的交談中,她的一言一語,一顰一笑,都浸染著川劇的味道。那是只有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才能在舉止間顯出與普通人不一樣的味道。
採訪中,王素芳也擺開架勢唱起來:「軍爺,酒席都擺好了,請你入席……軍爺……請……嘿!你這個才怪得很嘞,你上也把我看著,下也把我看著,看啥子嘛,看啥子嘛。」
仿佛她不是在演給別人看,而是站在舞臺之上,聚光燈之下,臺下是看官、是聽眾、是知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