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便利之下,也形成了一個令人出乎意料的問題——人們在「通勤」(上下班)的上距離也會隨便利程度變得越來越長,用在通勤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多。
據法國城市發展學會的研究顯示,巴黎人平均每年會花費23天的時間在交通上,這意味著巴黎人平均每人一天花1.5個小時在交通上。(這個數據用在我國似乎也十分合適)
雖然,長時間通勤是人們躲不掉常態,但總有一些地鐵站做出了改變。
所以今天,阿boy挑選了近幾年的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精美的地鐵站,跟大家分享分享。
01.
F vám tér地鐵站
匈牙利
位於匈牙利的F vám tér地鐵站,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布達佩斯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
它隸屬於源於1980年的M4號地鐵線,也是布達佩斯的第一根地鐵線路。直到如今,該站依然是市中心的一個的交通樞紐,承擔了多種交通方式的轉換。
所以,在重建修繕的過程中,設計師希望這兩個地鐵站能夠成為完全不同的地下世界,能夠成為極其新潮的地下公共空間。
設計師採用了複雜的結構體系以滿足濱河地段和施工現場的要求。
最終成就了這個三層次的鋼筋混凝土梁,雖然讓人眼花繚亂但卻具有統一感與壯觀性。
此外,設計師還在車站與地面入口處設置了一系列有機晶體狀的天窗。當陽光傾瀉而下,灑落在電梯切出的「深谷」裡。
就可以看見陽光透過層層混凝土結構的空隙,到達地底世界深處,仿佛在深淵中的一處「光明」。
02.
L ren地鐵站
挪威
曾經作為工業區和軍營的L ren社區,近幾年已經擺脫舊模式並逐漸發展成為受歡迎的居住社區空間。
所以,為配合未來的發展計劃,此社區建造了新的地鐵站。
在地鐵站內部,門廳由混凝土和鋼結構及玻璃組成。
得益於地鐵的深度,巨大的鋼梁橫跨天花板讓內部展現了足夠開放的空間。
通往站臺的是三種不同自動扶梯,以便於緩解高峰壓力,設計師將相互連接的通道穿插著營造了一系列多變化空間。
車站大廳的扇形隧道與中間平臺相互依存成自然的拱頂形狀。
在地鐵站內部,我們可以看見那些十足工業氣息的技術部件,被大範圍暴露在建築構造中,這種不做刻意隱藏的處理方式給地鐵站一種粗野的工業化氛圍。
當然,地鐵站並不僅僅只有科技感和灰色的混凝土感,還有著一些活躍深邃的顏色吸引著每個人的眼球。
03.
Oostlijn地鐵站改造
阿姆斯特丹
該鐵路沿線的地鐵站建於70年代,是標誌性的粗野主義風格的建築。自建成以來,經過數十年的使用,原建築的架構逐漸變得混亂。由於後續的改造,這條地鐵線的特性漸漸消失了。
改造前vs改造後
這導致乘客開始抱怨在地鐵上缺乏安全感和舒適感,同時,髒亂差的地鐵環境也使人感到不適。
因此,地鐵運營商重新打造了一個新的發展戰略,從而為尋路、廣告、售票和各種商業標語提供全新的空間。
地鐵站入口,採用大面積的玻璃,使用釉面磚拼貼出站名。
建築事務所GROUP A立足於增強社會安全性、舒適性和特性的目標,進行本次設計。他們的目標是創建一個現代化的地鐵系統,該系統應當具備完備的功能、清晰的空間結構組織和舒適愉悅的空間氛圍。
所有的尋路、廣告和自動售票系統都集中在車站的中心位置,這裡光線充足且易於辨認和到達。
該項目在預算有限且不中斷每日通勤交通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最終經過近十年的努力,Oostlijn地鐵線已經再次成為了阿姆斯特丹境內一個充滿特色且功能齊全的公共空間。
04.
Solntsevo地鐵站
莫斯科
這個地鐵站的設計概念緊扣基地的環境特點:一是陽光,二是名為「dacha」的俄國夏季鄉間邸宅所特有的建築元素和斜坡屋頂。
概念組成
而這兩個主題則來源於Solntsevo地區的一段歷史—— 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時候,這裡曾是最早的指定工人定居點之一。
所以為了迎合這段歷史,建築師在地鐵站的設計師也做了許多考究。
地鐵站的地上部分由一系列白色混凝土板組裝而成。
混凝土板的外表皮具有重複出現的垂直凹槽紋理,與板跟板之間的接縫相平行,同時,這些可見的凹槽紋理也突出了立面的節奏韻律。
像極了一塊誘人的白色奶酪。
當陽光透過地鐵站地上部分的穿孔板屋頂,在內部就可以看見斑駁的光影效果。
而在地下大廳中,建築師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法來創造光影效果,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地下大廳使用的是人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