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第8篇 宏觀經濟學的數據
第23章 一國收入的衡量
23.1 複習筆記
1.經濟的收入與支出
在一國的宏觀經濟中,收入必定等於支出。這是因為,在每一次交易中,賣家的收入必定等於買家的支出。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經濟中的總收入或總產量。由於收入等於支出,可以把經濟中賺到的收入(工資、租金和利潤)加總起來衡量,也可以用經濟中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支出衡量,也就是說,收入等於支出等於GDP。
2.國內生產總值的衡量
國內生產總值(GDP)指在某一既定時期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1)GDP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價值都是用貨幣加以衡量的。產品市場價值就是用這些最終產品的單位價格乘以產量獲得的。
(2)GDP測度的是最終產品的價值,中間產品價值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複計算。
(3)GDP是指一定時期內(往往為一年)所生產而不是所賣掉的最終產品價值。
(4)GDP是計算期內(如2013年)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時期內發生的變量,存量是一定時間上存在的變量。
(5)GDP是一國範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從而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繫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兩者的關係是:GNP=GDP+[本國生產要素在其他國家獲得的收入(投資利潤、勞務收入)-外國居民從本國獲得的收入]。
(6)GDP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家務勞動、自給自足生產等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DP中。
(7)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無形的勞務。
3.幾個重要概念
在西方國民收入核算體系中,實際上包括如下五個總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淨值(NDP)、國民收入(NI)、個人收入(PI)和個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關係如下:
NDP=GDP-折舊
NI=NDP-企業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政府補助金
PI=NI-(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或企業給個人的轉移支付+利息調整
DPI=PI-個人所得稅
註:利息調整為不包括在利息淨額(個人從企業獲得的因資金借貸所產生的利息)之中的個人利息收入,例如政府債券利息收入。
除非特別說明,國民收入(或簡稱收入)是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GDP的意義上,一國的總收入、總支出和總產量是相等的。
4.GDP的組成部分
可以把支出於最終物品與勞務的價值相加來衡量GDP。經濟學家把支出分為四個組成部分: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
消費包括家庭用於物品與勞務的支出,但不包括購買新住房的支出。
投資包括用於新設備和建築物的支出,包括家庭購買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購買包括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用於物品與勞務的支出。
淨出口等於國內生產並銷售到國外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出口)減國外生產並在國內銷售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進口)。
5.名義GDP和實際GDP
(1)名義GDP(或貨幣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價格可能會發生強烈變化,故為方便比較而引入實際GDP的概念,它是指用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2)二者之間的關係式為:
實際GDP=名義GDP÷GDP平減指數
6.GDP與經濟福利
GDP既衡量經濟的總收入,又衡量經濟用於物品與勞務的總支出。因此,根據人均GDP能夠得知經濟中每個人的平均收入與支出。然而,GDP並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標,對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某些東西並沒有包括在GDP中。
(1)GDP沒有包括閒暇。減少閒暇引起的福利損失抵消了人們從生產並消費更多的物品和勞務中所獲得的福利。
(2)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3)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
(4)GDP也沒有涉及收入分配。
最後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在大多數情況下,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考研真題、考資格證、考試題庫就選才聰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