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兒骨科門診,常遇到因「腳痛」來就診的小朋友。上周二,11歲的濤濤被爸爸媽媽帶著來深圳市兒童醫院骨科門診,濤濤看起來有點嬰兒肥,低著頭不說話,他的媽媽滿臉焦慮。
「醫生啊,您看看這孩子,經常喊腳痛、膝蓋痛,都有好幾個月了,您給檢查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醫生詳細問了病史,檢查了濤濤的雙下肢,沒有發現關節畸形,關節被動活動也沒有疼痛,再看濤濤之前查過骨代謝的檢查沒有異常,但是注意到小孩站立時雙側足弓扁平,考慮孩子是平足症。
給濤濤拍片後,證實了小孩雙足骨骼角度異常,濤濤的腳痛可能是平足症引起。濤濤媽媽聽後,有點疑惑:「平足症?平時只知道扁平足,這個跟平足症有什麼關係嗎,小孩爸爸也是扁平足,但他不會說腳痛啊?」
濤濤媽媽的疑問,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有。有些家長經過自行檢查或社康體檢發現小孩是扁平足。那麼,扁平足是不是就是平足症?需不需要接受治療?
今天深圳市兒童醫院小兒骨科專家韓鏡明來科普一下什麼是平足症,什麼是扁平足?
專家釋疑
●正常的足底是怎樣?
正常足弓有一定弧度,內側明顯,稱為內側縱弓,有分散足底負荷並減輕震蕩的作用。
●扁平足和平足症是怎麼樣?
扁平足是指各種因素導致的足弓塌陷或消失,嚴重的還有後足跟外翻及前足外展的表現,在臨床上,我們把扁平足分為柔韌性扁平足和僵硬性扁平足。那什麼是平足症呢?少部分柔韌性扁平足及僵硬性扁平足因為足底不正常受力、踝關節或距下關節不穩定,出現疼痛或行走不適症狀時稱為平足症。
柔韌性扁平足指在站立負重時,足弓變淺或消失,在足不負重時,足弓正常。僵硬性扁平足則是無論有無負重,足弓都存在塌陷或消失的情況。
●為什麼會發生扁平足?
扁平足與很多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因素有關。例如嬰幼兒因為足底脂肪墊較厚,會表現扁平足,這種屬於生理性的扁平足,隨著學步後正常足弓會逐漸形成。
扁平足也跟性別、體重、家族遺傳史等因素有關,男孩、體重超重或者家族裡有扁平足病史的兒童出現扁平足的可能性更高。另外有些人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光腳行走或走路太多會引起扁平足,但這些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相反,有統計表明習慣光腳的小孩比習慣穿鞋的小孩出現扁平足的機率更低。某些扁平足是炎症、自身免疫或神經病變等因素引起的。
●扁平足加重會發展成平足症麼?
因為生理性的原因,幾乎所有18個月大以下的嬰幼兒及大部分6歲以下的小孩會有扁平足,其中大部分屬於柔韌性扁平足,並沒有任何症狀,隨著足部發育,足弓形成,將慢慢由扁平足變為正常足。
有部分孩子扁平足會一直存在,不會出現症狀,但也有一部分孩子會逐漸加重發展成平足症。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找到扁平足發展成平足症的根本原因,暫時也還沒有臨床或者影像學檢查可以預測。體重超重與扁平足有一個個定相關性,所以說如果要預防平足症,那麼注意監測BMI,控制體重是一個可能有效的方法。
●扁平足的危害是什麼?
平足症患兒因為沒有足弓良好的支撐和緩衝,行走或奔跑時身體所受衝擊力增大,活動時間長就會引起腳痛或膝蓋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骨骼畸形、蹠骨應力性疲勞性骨折、退行性關節炎等併發症,晚期甚至會引起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等,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如何幹預治療
目前認為沒有症狀的柔韌性扁平足是不需要特別治療,可以通過足部功能鍛鍊、控制體重的方法改善。而有疼痛等不適的平足症就需要臨床幹預治療。
臨床如何治療,將根據病情採取輕重不同的方法,症狀較輕的,先考慮功能鍛鍊或者矯形鞋墊等保守治療。若經過保守治療症狀沒有好轉或者加重,那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1.功能鍛鍊
柔韌性扁平足及症狀輕微的平足症可以通過踮腳、足趾抓持等方法鍛鍊足部肌肉,有利於恢復足弓。
2 .矯形鞋墊或矯形鞋
矯形鞋墊可以改變足底負力點,調節足骨骼排列,對平足症有部分改善作用。
3 .手術治療
經過功能鍛鍊、矯正治療等症狀無好轉或繼續加重,年齡8-12歲或以上的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有肌腱轉位、跟骨截骨、關節融合、關節制動術等,但傳統手術方式創傷大、失敗率高、併發症多、恢復時間長。深圳市兒童醫院骨二科市內率先開展兒童經跗骨竇HyProCure螺釘置入距下關節制動術,可有效復位並穩定距骨,維持足弓,與傳統手術相比,有簡單安全、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效果確切等優點。
HyProCure螺釘是新一代的距下關節穩定器,通過在足外側一個長約1.5-2.0cm的小切口,置入跗骨竇內,改善後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抬高足內側縱弓,創傷小,不需要再次手術取出。
如果懷疑小孩扁平足,家長可以去醫院找骨科醫生,做好早期幹預,避免孩子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