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養兒為防老。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過程除了是想「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希望能夠在自己年老的是候能夠「老有所養」,不至於淪落到無人求助的尷尬地步。
但對於一些家庭來說,這種希望到頭來卻成了一種失望:養兒防老卻成為養兒為患。看著小時候乖巧的孩子變成現在的揮拳相向,不少父母都會表示不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不講道理。
實際上,孩子現在的行為在小時候就有暗示了。孩子的白眼狼行為其實是小時候的一些行為自然而然的結果,只是父母沒有注意到。
網上曾經曝光過這樣一條令人咋舌的新聞:一名媽媽向警方報警,自己13歲的兒子在家中不僅在打砸東西,還對自己實行毆打行為。而在警方前往進行調查時發現,13歲兒子毆打媽媽的理由更是讓人感覺到荒謬。
中午媽媽給孩子做了包子,將包子端到正在玩手機的孩子面前,想讓孩子嘗嘗今天的包子好不好吃。沒想到這一舉動惹惱了正在玩遊戲的孩子,在痛罵媽媽囉嗦後還不解氣,更是上前甩了媽媽幾巴掌。
在警方進行詢問時,這個13歲的孩子叉著腰更是滿臉的不屑,時時刻刻將「tmd」掛在嘴邊:
「活該,誰tmd讓她那麼煩。」
許多網友在評論區中都指責這個孩子的白眼狼行為。可這真的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嗎?
古語說:人性本善。孩子說這句話的習慣一定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在孩子當著父母的面第一次說這句話時,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及時糾正,這種結局的出現就已經註定了。
想要讓孩子身心都獲得健康成長,就要注意孩子小時候的具體行為,避免孩子成長為白眼狼
1)「關你啥事」
孩子的青春叛逆是每位父母都會遇到的情形,這時候的孩子往往像是一個火藥桶,父母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因而許多父母就不把這個時候孩子的話放在心上。
實際上,當孩子說出「關你啥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將父母進行了排斥,這時候的孩子會明顯表現出和父母的對立,這時候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措施,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更加獨斷。
2)「囉嗦死了」
孩子對於父母的建議如果表現出不耐煩,這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已經達到了一種過分嚴格的程度。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的應對處理,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會認為父母做的一切對孩子好的事都是想控制他,作為回報,孩子也會產生對父母的恨意。
3)「你TM」或者「你給我滾」
這句話其實是孩子情緒的表現,同時也是孩子內心對於父母不尊重的表現。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這說明孩子的內心根本沒有對父母的尊重,父母和他們想罵想打的外人沒啥區別。
面對這種現象,父母就是再寵孩子也不能不管不理,必須要向孩子強調這句話時不對的,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應對。
●「雖然我不太清楚發生了什麼,但是我一定能幫你出出主意」
面對孩子「管你何事」的說法,父母從為孩子想解決方法的角度出發會比詢問原因的方向出發更有效。
因為這句話首先向孩子表明善意,緩和了孩子的激動情緒,同時將自己的立場劃到孩子的陣營,一起想辦法,就更容易讓孩子打開心扉,和父母進行進行有效的交流。
在兒童性格正面管教一書中就曾明確地指出:想要和孩子交流首先要緩和孩子的情緒,想要緩和孩子情緒,就必須讓孩子認為你是他的人。
●「我也覺得是,下次我們約定一個媽媽重複一件事的時間好不好」
心理學中有一種理論叫超限理論,意思是說,當一件事被反覆強調達到一定的限度時,再次強調的話取得的效果並不理想,很有可能會取得截然相反的效果。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很有可能讓孩子感到囉嗦,觸碰超限效應的誤區,這句話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承認父母的錯誤,從而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
【好物推薦】
今天的好物推薦是一本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這本書籍從孩子常見的幾種心理上出發,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引導。通過孩子小時候的一些小事,來預防孩子今後出現不服管教的大問題。
著名主持人樊登推薦,適合大部分家庭的育兒秘籍。
現在這本書只需要39.8元,價格優惠,內容詳實。父母快來為自己的育兒旅程充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