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成功大學研發出氣體傳感器擁有不輸人類的觸覺與視覺功能

2020-12-15 電子發燒友

臺灣成功大學研發出氣體傳感器擁有不輸人類的觸覺與視覺功能

發表於 2019-01-14 09:04:06

麥姆斯諮詢:該氣體傳感器能在單一元件上同時檢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甲醛、臭氧(O3)、一氧化碳(CO)與二氧化碳(CO2)等五種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空氣汙染物,並結合物聯網(IoT)、雲端大數據分析、移動App等技術。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在機器擁有不輸人類的觸覺與視覺功能之後,能準確檢測氣體/氣味、又能與可攜式或可穿戴設備集成的「電子鼻」,已成為全球傳感器技術領域的最新熱門研發目標;而臺灣成功大學研發團隊,在臺灣科技部的經費補助下開發出IC型態的組合式氣體傳感器,號稱具備同時量測空氣中五種汙染物質,以及高靈敏度、高反應速度以及低成本等多項具市場潛力的優勢。

該氣體傳感器是由臺灣成功大學教授李俊璋、王振興與張守進三位教授所率領,橫跨環境生物、電機與微電子等科系之團隊,經過四年努力產出的研髮結晶,能在單一元件上同時檢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甲醛、臭氧(O3)、一氧化碳(CO)與二氧化碳(CO2)等五種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空氣汙染物,並結合物聯網(IoT)、雲端大數據分析、移動App等技術,實現能提供即時預警的可攜式/可穿戴空氣品質監測設備。

除了一般消費類應用的空氣品質監測設備,臺灣成功大學團隊也與成功大學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王志堯合作,以自主研發的氣體傳感器為基礎,開發出氣喘病患專用可穿戴檢測器。臺灣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張守進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罹患氣喘(哮喘)的人數高達3.2億,臺灣也有不少民眾受氣喘困擾、甚至因此致命;藉由類似駕駛人酒精濃度測試的非侵入式(吹氣式)呼吸檢測設備了解患者肺部健康狀況,再結合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參考,能即時提供用藥警訊預防氣喘嚴重發作,而可攜式設備能支持居家照護、自我檢測,也大幅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張守進指出,此氣喘檢測設備結合用以檢測患者呼吸中一氧化氮(NO)濃度(為氣喘發作安全性指標,可檢測20ppb±5%之NO濃度)的薄膜式氣體傳感器,還有壓力傳感器(可檢測320L/min±5%吹氣壓力)、MEMS加熱器(讓薄膜溫度升高以激發氣體與薄膜表面產生化學變化),以及瑞昱(Realtek)的Ameba物聯網通訊模組,能以Wi-Fi或藍牙將傳感數據傳送到手機或雲端,提供醫師與患者長期追蹤。臺灣成功大學研發團隊表示,此氣喘檢測設備已經通過成大醫院IRB的人體試驗程序,期望能與產業界有進一步的合作推向市場。

臺灣成功大學開發的氣體傳感器除了能實現醫療保健用途的氣喘檢測設備,也能實現公共場所或一般消費者居家常備,也可隨身攜帶的空氣品質檢測設備。臺灣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王振興的團隊負責為氣體傳感器開發專屬移動應用,以及進行傳感器系統與物聯網平臺整合,並建置雲端空氣品質資料庫,以因應落實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及後續開發空氣品質大數據分析應用服務的需求;他表示:「空氣品質傳感器也能與像是Amazon Echo等家用語音助理結合,或是提供Line信息推送服務,讓消費者享受智慧化的健康生活。」

臺灣成功大學團隊除了與光寶科技(Liteon)合作進行傳感器IC封裝與測試,並與物聯網模組供應商瑞昱、研華(Advantech),以及成宇工業、鈺祥公司、瀚平顧問公司、臺灣納米碳素等系統整合業者與材料業者合作,期望加速該氣體傳感器技術的產品化。專長生產醫用等級碳納米管等薄膜材料的臺灣納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表示,「電子鼻」將會是智慧型手機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也成為世界各國業者關注的焦點技術,臺灣本地業者若能結合資源與相關研發力量,有機會在全球市場佔據競爭優勢、贏得商機。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觸覺傳感器的現在與未來
    它們依靠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感覺和分析環境,從而擁有類似於人類的感官。智能觸覺傳感器就像人的手一樣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讀取如位置、溫度和形狀等物理特徵,也可以通過感覺硬度、壓力來執行各種操作。2008年,日本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壓電三維力觸覺傳感器,將其安裝在機器人靈巧手指端,應用於外科手術。2009年,德國菲勞恩霍夫製造技術和應用材料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研製出擁有新型觸覺系統的章魚水下機器人,可精確地感知障礙物狀況,完成海底環境的勘測工作。
  • 可拉伸的「皮膚」傳感器:讓機器人和虛擬實境擁有人類觸覺!
    導讀據美國康奈爾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學家開發出一款光纖傳感器,它將低成本LED和染料結合到一起,帶來一種可拉伸的「皮膚」,可以檢測到壓力、彎曲和應變。不誇張地說,可拉伸的傳感器可以改變機器人的功能和感知方式。筆者曾介紹過美國康奈爾大學設計的柔性機器人手,它採用可拉伸的彈性光波導作為感知彎曲、伸展與力量的傳感器,能夠抓握並感知各種形狀與材質的物體。例如,這種假肢手可觸摸三個西紅柿,感知其柔軟度,從而判斷其成熟程度。
  • 觸覺傳感器發展歷程、功能、分類以及應用的解析
    人類皮膚的感知都是定性卻無法定量。而觸覺傳感器可以模仿人類皮膚,更讓人驚嘆的是,還可以把溫度、溼度、力等感覺用定量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可以幫助傷殘者獲得失去的感知能力。比如一款新型毛狀電子皮膚,能使機器人快速分辨出呼吸引起的輕微空氣波動或者微弱地心跳震動。
  • 氣體傳感器的應用與發展
    由於智慧城市的不斷推進,傳感器行業無疑迎來了巨大的商機。顯然要實現智慧的功能,就離不開各類傳感器元器件的感知功能。用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手機而言,其上面就裝有視覺、聽覺、觸覺等傳感器,這也是人們為什麼能強烈感受到手機智慧功能的重要環節。
  • 康奈爾大學造出「傳感手套」,機器也可以擁有觸覺
    大家在科幻電影中都看過這樣的畫面,主人公在身體受到傷害之後進行了再生,從而擁有了非常酷炫的機械肢體,如果機械肢體是冷冰冰的,那就沒有任何意義,除非它可以擁有"觸覺"。康奈爾"傳感手套"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的方式,創造了一雙"傳感手套",它可以讓機械臂擁有"觸覺"。該套手套的亮點就是每個手指上的SLIMS傳感器,主要研發人員之一Hedan Bai曾表示SLIMS的靈感來自於二氧化矽材料的分布式光纖傳感器。
  • 這種皮膚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觸覺
    我們來看下它的工作原理:這種新型的可拉伸的電子皮膚,由華盛頓大學的華盛頓納米實驗室製造的。它是用在遊泳鏡中使用的矽橡膠製成的。橡膠內含細小的蛇形通道——大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一半——充滿了導電的液態金屬。當皮膚被拉伸時,這種液態金屬不會開裂或疲勞,就像固定的電線一樣。
  • 如何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的觸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器人學家肯·古德伯格(Ken Goldberg)說,「人類很擅長這些事情,我們經過了數百萬年的進化。」人類觸覺無比精密作為一種感覺,觸覺的複雜程度遠超普通人的想像。人類擁有一系列器官,可以精確地感知壓力、衝力、溫度和震動。(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浣熊已經進化出動物世界中最複雜的大腦功能,使之可以在黑暗中處理觸覺衝動)。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系統...
    2020年7月16日——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兩名研究人員,同時也是英特爾神經擬態研究社區(INRC)的成員發表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在機器人領域,與基於事件的視覺和觸覺感知相結合,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大有可為。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開啟機器人 「觸覺」感知,比人類的感覺神經...
    這項工作著重介紹了與目前只有視覺的系統相比,將觸覺引入機器人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系統能力和功能,並且神經擬態晶片在處理此類感官數據方面能夠超越傳統架構。  英特爾神經擬態計算實驗室主任Mike Davies表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這項研究,讓人們對機器人技術的未來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說,未來機器人會以事件驅動的方式,結合多模態來感知和處理信息。
  • 致力機器觸覺技術研發,「他山科技」賦予智能設備高級別感知能力
    不僅我國,就世界範圍內來看,目前無論是機器人還是各種具有交互功能的設備,其交互方式仍以視聽技術為主,即使出現了力反饋的功能,但仍然不能達到智能水平。 有研究表明,從技術成熟度看,對感知通道的研究大致有三個梯隊:視覺、聽覺為第一梯隊,模仿已經十分成熟;觸覺是第二梯隊,處於成長期;嗅覺、味覺,處於第三梯隊,該方面的研究較少。
  • 新型傳感器重現逼真觸覺
    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 假肢可以奇蹟般地恢復一些截肢者失去的功能,但它們至今尚無法完成一件事,那就是恢復準確的觸覺。如今,研究人員報告說,在不遠的將來,這些人造的手臂和腿腳有可能獲得接近真實的觸覺。利用一種兩層的柔韌薄塑料,科學家研製出一種新的電子傳感器,能夠模擬人體皮膚中觸覺傳感器的神經信息而向小鼠腦組織傳送信號。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只有給機器人也配備先進的觸摸傳感器 --- 即 「觸覺傳感(Tactile Sensing)」 系統,才能使其意識到周圍的環境,遠離潛在的破壞性影響,並為後續的手部操作等任務提供信息。然而,目前大多數機器人交互式技術系統由於缺乏對觸覺傳感技術的有效應用,其動作不準確、不穩定,交互過程「笨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交互和認知能力。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重點關注人類和機器人的觸覺傳感問題。
  • 【尖端】使用可伸縮的觸覺手套學習人類抓取的特徵
    5月29號,《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MIT的研究人員研發出了一種配有傳感器的觸覺手套,從而學習人類抓取物體時的特徵。  雖然基於計算機視覺的機器人抓取策略已經取得了大量的可視化數據和新興的機器學習工具,但目前還沒有相應的傳感平臺和大規模數據集來探測人類在抓取物體時所依賴的觸覺信息的使用情況。
  • 觸覺傳感器能令機器人「感受」疼痛
    據美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近日報導,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淺田稔和同事設計出了一套能可靠識別一系列觸碰的觸覺傳感器,當這套傳感器與機器人相連時,機器人會發出情緒信號。他們表示,未來科學家有望研製出擁有觸覺並「感受」身體疼痛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或許也能對人類的痛苦「感同身受」。
  • 新型AI「光指」能看見力的大小,無盲點定位觸覺,精度近人類手指
    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處在不斷進化的階段,但是對於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之後要和機器人做朋友,我們當然不希望在和它們握手或者擁抱的時候被擠壓骨折。聰明的機器人需要觸覺。人類皮膚能感知觸覺、痛覺、熱覺等多種感覺,其中觸覺感知最為重要。
  • 康奈爾研發可伸縮傳感器:給虛擬實境體驗觸覺互動
    來源:新浪VR 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一種結合了低成本led和染料的光纖傳感器,從而產生了一種可拉伸的「皮膚」,可以檢測諸如壓力、彎曲和張力等變形。
  •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
    打開APP 機器人也將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觸覺分析能力?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該工作也摘得此次大會的最佳論文獎項。
  • 氣體傳感器市場分析及優缺點
    環境氣體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在不同的工業生產環境中,它也可以被用作生產原料。   氣體傳感器市場分析   氣體傳感器主要領域及應用場景智能化、信息化是氣體傳感器發展的大方向,在萬物互聯時代,氣體傳感器在建設智慧城市中發揮出了巨大的貢獻。
  • 觸覺傳感器能令機器人感受疼痛!人類的疼痛可以讓機器人代替嗎?
    很多時候,肉體的疼痛是人類無法忍受的,能夠像關公一樣刮骨療傷忍受疼痛的都是非常人。在手術的時候,為了讓病人安靜接受手術,麻醉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麻醉次數過多,範圍過大的時候,人們不可避免的還是會產生一些後遺症,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能夠代替人類「感受」疼痛呢?
  • 觸覺,或許是目前機器人最難以實現的一種功能
    機器人對於人類來說,觸覺在我們移動身體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觸摸與視覺相結合對於拾取物體等任務至關重要。手的chu'jue儘管能夠感知不同水平的力,但是這些電子設備具有若干限制,這使得智能皮膚變得不可行。還有其他類型的觸覺傳感器基於改變其他電特性的材料,例如電容或電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