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中央,兩個身穿黑衣,扎著紅色腰帶的老人,他們各自雙手緊握一根鮮紅得到木棍,時而搏擊,時而猛劈,時而挑撥,時而俯身躲避,時而挺起直擊……
在廣場的另一邊,兩個青年人,在徒手比武,他們時而直拳出擊,時而勾拳猛攻,時而扭打,時而跳躍……圍觀的觀眾,在一旁不斷的喝彩。
這不是武打片在上演,而是元月27號,農曆臘月二十二這天,在木子店牌樓村的精彩武術表演。
當天,該村文化廣場上,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來自該村及鄰近村的男女老少上百人,正在觀看該村民俗文化表演隊的民俗表演彩排。武術表演完畢,精彩繼續——
「習主席、發號召,擺脫貧困、奔小康;工作隊,進村來,訪貧問苦、送政策;美牌樓,村幹部,脫貧攻堅,謀發展;我村民、添幹勁;充滿信心,加油幹;鄉親們、要記清,勤勞致富、最光榮……」伴隨著高亢的「喝擔頭」的歌聲,兩隻雄獅在充滿激情的表演著,或縱跳,或靜止,或俯伏,或搔癢,再次將觀眾的激情點燃。
舞獅表演完,一隻採蓮船,在船夫的引領下,又閃亮登場了。歌聲響起——「採蓮船哪,喲喲,兩頭尖哪,雅荷嗨,俏妹子呀,呀兒喲,帥哥牽哪,,花兒佐……」那穿著藍色衣服的船夫,在幽默的說唱,那鮮紅喜氣的採蓮船隨著船夫的牽引,邁著碎步,擺動、漂移、搖晃就如同這平坦的場院是浩渺的湖水。
雖然是彩排,可也是一場視聽的大宴。
木子店鎮牌樓村,是遠近聞名的武舉之鄉。據記載,早在明朝年間,牌樓村就有個著名的武士,曾經中了朝廷武舉。幾百年以來,該村尚武之風,一直流傳下來。
今年,該村黨支部利用歡度春節的契機,在村基礎建設和秀美鄉村建設取得良好成績的基礎上,因村制宜,發揮傳統,利用民俗表演的形式,激發村民的精神脫貧內生力,促進脫貧攻堅工作。
自從精準扶貧吹響號角以來,牌樓村吸引外出鄉賢回鄉創業,辦種養基地;爭取項目,修通村公路;整治村莊環境,拆掉傳統豬圈牛欄和茅廁; 辦好文化長廊,宣傳黨的惠民富民政策。
村黨支部、駐村隊一班人認識到,雖然說鄉親們腰包鼓了,腰杆壯了,經濟逐漸富了起來,可是,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而言,還相對滯後。「倉廩實而知禮節」,怎樣引導村民自覺拒絕諸如鋪張浪費,抹牌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特別是春節到來之際,怎麼樣有效的方式引導村民積極娛樂,通過寓教於樂,建設積極向上的新鄉村風尚,落實有效的精神脫貧,實現文明、安泰、祥和過春節,這是必須提上議事日程的大事。
經過開會研究,村黨支部以及駐村工作隊,形成共識,黨建引領鄉風文明責無旁貸,利用傳統春節到來這個大好時機,引導村民積極娛樂,通過民俗表演的形式,引領鄉村文明新時尚。
據村黨支部書記胡明書介紹,今年春節牌樓村組織了村裡有文藝的村民,辦起了村民俗文化表演隊,除了彩排的舞獅、跑旱船、傳統武術等節目之外,屆時還有廣場舞、留守兒童舞蹈表演其他說唱節目。其目的就是要將村秀美鄉村建設與鄉村文明建設以及精神脫貧有機融合,通過廣大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宣傳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樹立村民「我脫貧、我光榮」意識,激發村民拔窮根,早脫貧,同時激發村民愛家鄉,愛農村,愛農業,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從而真正實現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的目的。(陶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