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書近易近視」背黑鍋近視細胞才是「罪魁禍首」)
「看書近易近視」背黑鍋
近視細胞才是「罪魁禍首」
本報記者 徐小翔 通訊員 葉秋玲
「不要趴著看書,眼睛會近視。」這句話你一定很熟悉,但最新研究發現,導致近視的罪魁禍首很可能「另有其人」。
就在這個月初,發表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人眼視網膜中發現了一種與近視發生發展有關的新細胞,當該細胞出現功能性障礙時就會致人近視,而這類細胞的功能異常可能與兒童長期處於室內活動,遠離自然光線的時間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說近視發病與各種「宅」有關。
室內光或能導致近視細胞功能異常
研究者最新發現的視網膜細胞對光非常敏感,其能夠控制個體眼睛的生長和發育,如果細胞指揮眼睛向長生長時,圖像就不會聚集在視網膜,從而就會引發近視;而兒童發育期間,眼睛往往是需要在合適的時間停止生長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視網膜中含有一種特殊信號能夠將圖像聚集於眼睛中,不過,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眼睛中哪些細胞能夠攜帶這種信號,他們暫且將這種細胞命名為「ON Delayed」。
日常生活中,室外的太陽光的光譜是比較均勻的,因此在室外看任何東西都會比較「省力」。而室內的光譜有著較高的紅綠對比,人在看東西時就需要激活眼中的一群光感受器,此時視網膜神經節細胞(ON Delayed)或許就會被這種模式過度刺激,從而引發眼睛異常過度生長,最終引發近視。
研究人員利用微型玻璃電極來記錄小鼠視網膜細胞中的電信號,同時在數字放映機中展現出眼中的光學模式變化;下一步研究者的目的就是在新發現的視網膜細胞中尋找特殊的基因,隨後再在小鼠模型中開啟或關閉該基因的表達來誘導或治癒小鼠的近視。
600名山區學生竟無一例近視
有報導顯示,60年前中國13-20歲的青少年近視患病率只有10-20%,而如今高達90%。城市孩子由於學習壓力與室內長時間玩電子產品等原因導致了近視患病率快速增加。
就在2年前,浙江省眼科醫院視光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學碩士侯立傑隨「校園視覺關愛」視覺健康公益行動深入安徽金寨縣青山鎮兩所山區學校進行視覺篩查。結果令他和同事大吃一驚:兩所中小學近600名學生竟未出現1例近視。
聯想到最近的研究成果,侯立傑有感而發,發了微信。他印象最深的是,那裡的孩子們只要一下課就會跑到操場上玩耍,個個皮膚曬得黝黑。他還發現,因為條件不好,有些教室的窗門都沒有玻璃,陽光大多直射進教室,幾乎不使用室內照明。此外,孩子們的課外作業也很少,幾乎沒有人接觸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
同樣是在西湖區某中學的初二年級某班的視覺篩查中,全班50人,竟然幾乎都是近視。「他們經常在室內使用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且下課後基本上都在教室內,不怎麼出去。」
戶外運動:最不花錢的預防近視方法
就像是慢性病一樣,近視只能矯正,不能治癒,重在預防。所以,在幼兒園階段就要保證孩子有充分的戶外活動時間,來預防近視。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Ian·Morgan和中山大學何明光教授曾研究發現,一年級的孩子,每天增加40分鐘戶外活動,3年後近視發生率下降10%;臺灣長庚醫院吳佩昌的研究,每天增加80分鐘戶外活動,1年後近視發生率下降9%。兩個研究都說明,戶外活動可以有效預防近視。
那麼,為什麼室外光線能預防近視?有一種說法,強光照射使瞳孔縮小,瞳孔縮小會使景深加深,使得成像更加清晰;強光能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再者,戶外光是動態光,眼睛始終在調節和運動。室內光基本是靜態的,使得眼睛不能得到很好的調節。現在發現了「近視細胞」,我們可以認為,相對自然光來說,室內光譜比較單一,分布不均勻,這種室內光源會過度刺激「近視細胞」,導致眼軸發育過長,發生近視。正常成年人眼軸長度是24mm,每增加1mm,近視度數就會增加300度。
目前專家形成了一個共識:如果要使戶外暴露發揮作用,每天至少要暴露2個小時。另外,一些研究還認為,間斷性的暴露可能比一口氣在戶外待2小時效果可能更好。臺灣的研究就採用了這個方法:20分鐘課間,一天4個課間,80分鐘。一些動物實驗也證實了,短時間暴露,反覆刺激帶來的保護效果,可能比持續的暴露更好。
(原標題:「看書近易近視」背黑鍋近視細胞才是「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