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那麼活潑,怎麼可能抑鬱?」
電視劇《小歡喜》在熱播中,最近英子和媽媽宋倩的矛盾爆發,讓觀眾大呼「太虐心了」。
陶虹飾演的宋倩,簡直是每個控制欲爆棚的母親的真實寫照。
為了陪女兒高考,不惜辭掉工作,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禁止女兒吃麻辣燙,逼她空腹吃海參、和各種養生的藥膳,美其名曰為了身體好。
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學,與高考無關的天文館、樂高都禁止了,連高考誓師大會的氣球心願,都要寫上:清華、北大、700分。
這種「全包圍式」的母愛令英子很痛苦。
英子其實是個很聰明乖巧的女孩,父母離婚給了她很大傷害,但顧及媽媽的心情,總是偷偷去見爸爸。
她喜歡天文,夢想是報考南京大學,但宋倩堅決不同意,好幾次她們爭吵,媽媽都會拋出那句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我只有你了」。
再懂事的孩子,也會壓抑,英子連續失眠、好多天連笑都笑不出來,在2019年的第一天,她許的願望是「能夠睡一個安穩覺」。
最近幾集,在多次表達想去南大被拒時,英子心理已經出現抑鬱傾向,跑去深圳看星星解壓。
面對媽媽的一再逼問,英子終於崩潰「我不是非要去上什麼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事後宋倩送英子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平日裡乖巧的女兒竟然有輕生和自殘的行為,被確診為中度抑鬱。
這段戲真的讓人揪心,讓很多人都有共鳴,長時間的壓迫出現抑鬱問題,而身邊人還會不理解:「她平時挺活潑的,怎麼可能抑鬱?」
抑鬱沒有很明顯的症狀,很多人情緒低落、自責,悲傷,甚至失眠,暴飲暴食,都以為只是暫時「心情不好」「壓力過大」。
然而不知道,抑鬱症,可能早已悄悄潛伏在身邊。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裡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我開始慢慢不愛與人說話,因為說話很累,開始慢慢不愛與人交際,因為交際很累,更多的時候我選擇在床上躺著睡覺,雖然不管我睡多少個小時也仍然睡不醒。但即便如此,我也要輾轉反側很久才能入睡。
剛生完孩子,沒由來的就想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老公大吼大叫,想一走了之,我不止一次的想,為什麼我要生孩子?
02
識別抑鬱症的「隱藏信號」
抑鬱的人,有哪些隱藏的信號?
> 睡眠、飲食習慣的突變
睡眠紊亂是抑鬱症的重要前兆、也是抑鬱中的一個重要症狀,這主要包括比平時睡太多、或是睡太少。
暴飲暴食。大量進食,可以讓抑鬱者覺得自己 「內在很滿」,從而填補內心的「空虛」。
沉迷酒精,有的人甚至平時是不碰酒精的,但突然會開始 「想要嘗試」,這都是危險的信號。
> 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興趣缺乏
「感覺身體被掏空」,也可能感覺身體很重,走幾步路、做件再簡單的小事都沒精力。
對一切事情都失去興趣,哪怕是以前自己非常喜歡做的事情。
不再期待社交活動、也不再享受性生活。總之,感受快樂的能力似乎消失了。
> 攻擊性與暴力
和家人、朋友在交流和互動過程中,明顯變得更容易生氣、憤怒;忍讓能力明顯下降;語言和行為上也有攻擊性、甚至到達暴力級別。
> 厭惡自己
對任何生活中感知到的錯誤和失敗,都歸咎到自己身上,並非常嚴苛地怪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我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我為自己感到愧疚。」
> 有嘗試自殘、自殺念頭
生活變得無望,時常在想人生的意義,有過想死的念頭,心裡很恐慌。
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有一個提醒,如果你出現:
01 情緒每天都低落、空虛、沒有價值感;
02 疲勞、思維遲緩;
03 你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喪失了興趣;
這三項中出現任意兩項,而持續兩周以上,你就處在患抑鬱症的高風險之中。
很多人一開始對那些「隱藏的信號」並沒有引起重視,或者說感到羞愧,害怕家人的不理解,選擇了掩飾或沉默。
我們總是「假裝看不見它」,總想著自己調節調節,應該就好了,結果往往是一開始的抑鬱情緒,成了重度抑鬱,最後無奈走向自殺。
03
「我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用」
——抑鬱了,到底該如何自救?
擺脫抑鬱,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
其實,面對抑鬱,每個人都有「自救」能力,關鍵是你是否找到了正確的方法。
我是彭旭,北京心理危機研究和預防中心副主任醫師,也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從業20年多年來,幫助過上千名抑鬱症患者恢復健康。
絕大多數人面對抑鬱,常常會有4種反應:
勸解自己說,想開一點就好了
擔心自己得了抑鬱症,恐慌害怕
感到羞恥和自責,不敢求助
試著調節但沒有用,不知所措
事實上,每多一份忽視,多一絲恐慌,多一些無助羞恥,都會讓抑鬱變本加厲,讓我們在抑鬱的泥塘裡越陷越深,被無力感和壓抑籠罩。
還有大部分人在意識到自己需要求助的時候,也會面臨同一個困惑:該找誰,幫助我?
找精神科醫生,好像我有病似的,找心理諮詢師,又不知道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醫學和心理學這兩個角度都是不可或缺的。
醫生容易見病不見人,也就是只治療身體,忽視心理問題,所以他們能緩解症狀,但是治標不治本。心理諮詢師容易見人不見病,也就是他們能解決心理問題,但是不能診斷抑鬱症,可能會延誤你。
抑鬱的背後有著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等很多因素,我們必須綜合性地看待它,才是有效的。
出於這樣的原因,我在臨床醫學的學習和工作之後不久,在北京大學,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修習了心理學,臨床醫學和心理學,帶給我更科學客觀的治療視角。
我整合了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催眠、悟踐療法等多種心理流派,來幫助不同的人。
事實證明,這些方法已被大量臨床試驗證明,讓很多來訪者從抑鬱中走了出來,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當我看到我的個案從抑鬱中走出來,我都由衷的感到開心,更加確認了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