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清老人向隊員們講述寧強扶貧的故事
為了深化精準扶貧認識和把握當前精準扶貧形勢,科學總結和大力宣傳陝西秦巴山區精準扶貧的有效模式和實施路徑,2017年7月,長安大學「走進鄉土鄉村•助力精準扶貧」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陝西省寧強縣開展實踐調研活動。
初識羌城寧強:小城故事多
7月11日,伴隨著厚重的瀝青味和壓路機的轟鳴聲,實踐隊踏足了寧強這座小城,先後走訪了寧強縣扶貧開發局、農業局、林業局等部門。
「針對不同的需要被扶助群體,政府有不同的方案和政策。」扶貧局綜合科科長梁春華為實踐隊解釋道。梁科長從助學、助老、助殘、助醫、項目扶貧等方面為實踐隊詳細地介紹了當地的扶貧政策和措施。
「我們這兒的扶貧工作在全國還拿了很多金獎哩!」廣場偶遇的公安局退休老幹部馬文清自豪地說,「像前些時候的政府鼓勵並補助異地搬遷,村民原來住在高山,又艱苦路又不好走;現在搬到平原地區,交通方便了,發展也快了。學生上學原來走路要走半天到一天,現在就很方便啦!」
「國家計劃讓咱們2018年脫掉貧困縣的帽子,現在看來應該是沒問題的!」開出租的張大哥說道。
而根據走訪發現,當地有許多茶場和香菇種植基地,這些茶場和種植基地正是當地進行產業扶貧的成果。
產業園工人與隊員分享在產業園工作的心情
深入生產一線:經濟就業同增長
「這裡生產的比如充電線裡的小磁片會售到全國。」為實踐隊介紹生產的員工王夢瑤說道,「為了讓員工感覺到更溫暖,產業園這邊會不定期地組織一些比賽,比如拔河比賽;每個月也會為當月過生日的員工舉辦集體生日會。」
寧強循環經濟產業園中,機器運行的吱喳聲和工人一氣呵成的動作相得益彰,各種流水線工作有條不紊地生產各種小零件,偶有孩子乖巧地在工作的家長旁邊玩耍。
「自從在村子裡有了產業園,就不用到外地打工了,每天能回家和家人相聚,孩子也可以自己帶!」在與產業園工人溝通的過程中,產業園工人開心地與實踐隊分享自己的心情。
國家扶貧不斷深入,除了給予產業園經濟支持外,政府還大力宣傳吸引投資方、謀求發展,使得生產物資有更廣闊的市場;對於貧困戶,政府還會定期對其進行經濟或物資上的補助。
養殖謀出路:依託農村資源
「扶貧做的好的?那得數二道河村!」被問到扶貧工作卓有成效的村子時,大家都對二道河村的扶貧工作表示了極大的認可。
二道河村早年是一個十分貧困的村子,而如今開展扶貧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村志編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真正摘下「貧困」的帽子。
跟隨村委書記彭波等人來到二道河村產業扶貧典範——野山花中峰養殖合作社,呈現在隊員眼裡的是這樣的景致——色彩錯落有致的野花叢中整齊地擺放著一個個蜂箱,蜜蜂揮動翅膀微小的「嗡嗡」聲夾雜著陽光的芬芳,淡淡的甜香在空氣中瀰漫著。
蜂農為隊員展示蜜蜂
「這個合作社是由20戶貧困戶承包的,目前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除了養殖蜜蜂,還有其他的產業,比如娃娃魚養殖,獼猴桃、食用菌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比較有效地帶動了貧困戶脫貧的速度。」彭書記為實踐隊員講解道。
「咱們這房子原來都快塌了,屬於危房,後來政府又出資給重建了,給咱解決了安全住房的問題。現在咱們扶貧項目的辦公室也放在這兒了,以後還可以發展農家樂。」蜂農指著養殖基地旁一座整齊的房子喜滋滋地說,「雖然每年只採一次蜜,但是現在收入都比較穩定了,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實踐隊員還了解到,如今蜂蜜銷售雖然主要由政府扶持,但還存在著渠道不廣泛、不穩定等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有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得到而解決。
為了充分發揮農村的資源優勢,政府通過大力支持發展養殖、種植來對當地貧困戶進行科學的產業扶貧。而目前,除了二道河村,寧強縣各村的種植、養殖都也已初具規模,整個縣的生產、養殖和種植呈現出一派生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寧強縣真的能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能夠美滋滋地過上小康生活。
此外,寧強縣高鐵站的即將完工也將為寧強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在了解扶貧政策在基層落實狀況的同時,實踐隊員們還將在寧強縣走訪調研時搜集到的農業扶貧資料與科技扶貧知識普及給每家每戶,讓當地居民更加了解扶貧政策。
實踐隊員表示,這次的實踐收穫頗豐。開展社會實踐不僅是大學生走進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大學生磨練品格、增長才幹、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舞臺,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大學生真的應該出社會走走看看而不是只會坐在教室裡學習。我們應該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既要讀懂學校的有字之書,更要研究『社會』這本無字之書。」隊長任秉叢感慨道。
(本文有長安大學供稿 作者:鄒東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