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外運-敦豪董事總經理,DHL快遞全球管理委員會董事及中國區執行長吳東明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不少外資企業見證了「中國奇蹟」的誕生和發展,同時也在這場中國經濟風雲激蕩中譜寫出了自己的「中國故事」。中外運-敦豪創建於1986年,是中國第一家國際航空快遞公司,由德國郵政敦豪集團(DPDHL)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各注資50%成立,專注發展國際限時快遞以及全球範圍的文件和包裹快遞。32年間,中外運-敦豪從一個只有3間小辦公室,兩部作業車輛的小公司發展成了如今年複合增長率接近30%,服務覆蓋全國390個城市的中國最大的國際快遞供應商。
多年來,中外運-敦豪實現了它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探索,同時作為見證者,歷經了中國物流的變遷。吳東明於1997年加入中外運-敦豪,自2003年6月起擔任中外運-敦豪董事總經理後,他在加強中外雙方合作,完善組織結構、提升管理效率、倡導技術革新、促進人才發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帶領下,中外運-敦豪在中國市場擁有了驕人的成績。
日前,《中國經營報》記者在北京亦莊中外運-敦豪總部專訪了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DHL快遞全球管理委員會董事及中國區執行長吳東明。
改革開放歷程的「見證者」
《中國經營報》: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外運-敦豪作為參與者、見證者,你眼中最直觀的變化是什麼?其中關鍵的節點有哪些?
吳東明: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客戶主體的改變,中外運-敦豪1986年成立,開始了國際快遞業務在中國市場上的探索。我們不僅把服務帶到了中國,開創了中國市場上的國際快遞「門到門」服務,重要的是把國際快遞的流程、理念、標準、文化等等引進了中國,培養了眾多的國際快遞專家。
公司成立伊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市場對外業務猛增,我們的客戶大多是外資企業、銀行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我們的業務量不降反升,因為國內經濟環境不好導致了企業國外業務的增長,企業向國外發出的樣品也會更多。從2000年到2010年這10年間,我明顯感受到國內的中小企業高速發展的勢頭,他們急切需要走出國門,很多南方傳統製造業、來料加工業等民營企業的訂單明顯增多,包括服裝、飾品、配件、機電產品等行業。2010年之後,由於科技進步與產業升級,新興的高科技企業和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特別明顯,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客戶又來自於這些企業。但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傳統最有優勢的文件業務,增長就變得非常緩慢,甚至是零增長,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結果,現在人們大多都是用E-mail和電子籤名就解決問題了。
現在客戶對時間要求非常高。客戶對服務的需求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些年來,我們看到技術促進了產品的升級,促進了業務模式的改變以及服務的提升。這些變化讓我感觸非常深刻,這背後所反映出的是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以及高科技企業的崛起。
《中國經營報》:電商的普及讓很多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些變化對中外運-敦豪有什麼影響?
吳東明:在我看來,中外運-敦豪是這些變化的參與者,更是受益者。32年前,公司剛剛起步的時候,只有3間小辦公室,兩部作業車輛,32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的收入和利潤,達到年複合增長率接近30%。同時中外運-敦豪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國際快遞供應商,中國也成為DHL快遞全球最為重視的市場之一。中外運-敦豪自2016年起升級為DHL在全球的第6個獨立的運營區域。我本人也開始擔任全球管理委員會的董事,參與到全球業務戰略的決策中。
自從中外運-敦豪成為全球獨立運營區域以及我加入全球管理團隊後,全球管理層便可以更快地了解中國的市場變化及發展趨勢。例如,行動支付在中國的服務環境裡面很普遍,但在國外就不多見,我們可以更好地把中國信息反饋給公司頂層決策者。
《中國經營報》:你剛剛提到中外運-敦豪的年複合增長率接近30%,這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