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武校跟普通學校的一大區別是,即便是休息日,也不允許學生上街。為了防止不同學校的學生起衝突,各大武校都會默契地錯開休息時間。
全文7128字,閱讀約需14分鐘
▲4月14日,嵩山少林小龍武術學校門口。 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雷燕超 實習生 梁文雪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郭利琴
近期,因接連的傷亡事故,河南登封武校陷入輿論危機。
據新京報此前報導,4月9日,河北武安市一名6歲半女童鄧琳(化名)在登封小龍武校內死亡,後家屬與學校達成和解。
去年6月,小龍武校另有一名16歲男學生死亡,家屬兩次對警方不予立案提出複議覆核。新京報報導後,家屬與校方達成民事賠償協議,但表示仍將繼續追究刑事責任。
新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登封市教體局內部文件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下半年到現在,當地武校發生的刑事案件達十餘起,意外死亡人數4人。
自1978年,我國第一所民辦武校塔溝武校在河南登封創立,此後四十年間,登封市大小武校已有近百家,習武人數近13萬,佔登封市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這裡也因此被稱為「地球上最大的武林部落」。
伴隨著武校的發展,學生管理困難、事故頻發、小武校無資質辦學……登封武校始終被問題環繞。
但與此同時,武校又是除了少林寺以外,登封市的另一塊「金字招牌」。歷年春晚登臺演出、國際文化交流、為反恐特警隊伍輸送人才、孕育了圍繞武術的上下遊產業……
▲登封武校頻發意外死傷調查:體罰、互毆、勒索和辦學資質不明。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
風波之後,管理升級
4月23日下午,喇叭裡傳來一聲號響,小龍武校下午的操練告一段落,操場瞬間被學生們的笑鬧聲充滿。此時,北側大門有三名身穿迷彩服的學生值守,臉上還帶著稚氣,但神情嚴肅,緊盯著往來進出的人員。身前的桌上擺了幾本登記冊,訪客必須登記。
連續多起死傷事件被媒體密集報導後,登封武校迎來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整改行動。
4月15日,登封市政府在官網通報中稱,市委、市政府已安排相關部門對全市武術學校開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綜合整治活動。
4月23日,小龍武校主管文教的副校長李廣鑫告訴新京報記者,這次整改,「公辦的民辦的,統統列入其中。」由教體局、防疫站、食藥監局、派出所、政府辦等部門組成的檢查組,近期已經多次造訪小龍武校,對校園進行了仔細檢查。
武校歷來難管。
李廣鑫於2004年前後到小龍武校工作。他回憶,在他工作的頭十年,小龍武校的學生規模一直穩定在四千多人,而這幾年,由於登封市打造國家旅遊名城、功夫之都、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來登封學武的孩子越來越多。
據登封市教體局統計,登封武校現有在校學生、學員12.87萬人,佔登封市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其中,小龍武校現有學生一萬兩千多人。而規模最大的塔溝武校師生則有約三萬五千人。
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年齡跨度從幼兒到成人,學的又是刀槍棍棒,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在登封,武校無一例外實行全封閉式管理,有極為嚴格的請假外出制度。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餘省威介紹,登封武校跟普通學校的一大區別是,即便是休息日,也不允許學生上街。為了防止不同學校的學生起衝突,各大武校都會默契地錯開休息時間。
「我們周一放假,(其他學校)有的周二周三,有的周四周五。」4月22日,登封市區少室路上,一名武校女學生何萱(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當日恰逢周一,她正捧著手機,戴著耳機,享受難得的全天候自由使用手機的權利。
▲4月20日,某習武場所春季作息表。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武校與普通學校的另一個區別是,武校只有寒假,沒有暑假。塔溝武校旁的一位飯店老闆告訴記者,到了放寒假當天,短短三個小時內,塔溝就能把三萬餘學生送出登封。「拉到機場、車站,有的直接拉到一個地方,家長去接。」
這是登封大道的沸騰時刻——接送學生的來往車輛會把道路堵得水洩不通。
這次整改後,校內管理進一步升級。李廣鑫說,如今學生下課去廁所都必須向教練打報告。學生請假出校,過去要求教練和部主任籤字即可,整改之後,一般的因私請假基本不批,文化課的老師沒有權利批假,看病必須由醫務室出證明。哪怕家長來探視,除非有特殊原因,也不能將孩子帶出去外宿。
━━━━━
「家裡管不住的、混日子的和減肥的多」
2017年暑假結束,因體型肥胖,本應升高二的馬成彥(化名)被家人送到了小龍武校。來之前,馬成彥成績一般。他對武校的想像是「練武的地方,沒有讀書人。」
現實與想像並沒有太大出入。
馬成彥說,他上的是高二課程,但內容和他以前在普通高中高一時學的差不多。「考試前幾天,老師會把試題告訴學生。」不止一所武校的學生告訴新京報記者,上文化課「學不到東西」。
新京報記者獲取的一份登封市教體局內部材料也顯示,多數武校普遍存在重武輕文現象。一是文化課課時設置不足,只有上午或下午一個時段安排文化課程,存在訓練強度過大、文化課用時不足現象。二是沒有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全課程。相當一部分武校只開設語文、數學、外語等主科,其它課程開設較少,而且對學生課業的要求不高。
李廣鑫並不否認:「目標是考清華大學的,到這兒考不上,百分之百的,這我毫不避諱。」
「如果文化課特別好的,也不可能送到這裡來嘛。」陝西人張彬(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去年剛把讀初一的兒子送來了登封一所武校。兒子成績不好,喜歡武術,張彬計劃著讓他在武校念完初中,之後「可以考體校、警校」。
大半年下來,雖然文化課依然沒有進步,但張彬覺得孩子明顯比以前懂事了,「以前在家裡什麼都不幹,現在回家了,不用你說,洗衣服、掃地什麼他都能幹。」
武校普遍男多女少。何萱所在的武校六百多學生中,只有三四十個女生。再加上何萱練的是對抗性極強的散打,她成了班裡唯一的女生。因為每天訓練,何萱皮膚曬成了小麥色,比同齡女生壯實得多。
何萱說,同學中,「大部分都是不聽話(被)送進武校。」馬成彥也表示,他的同學有真心想學武的,但「家裡管不住的、混日子的和減肥的多。」
李廣鑫說,「比如說做生意的,把孩子託付給老人的,孩子慢慢長大了,老人管不住了,不就交給我們了嗎?」
在進入武校之前,張陽(化名)在安徽老家的一所寄宿制職校上學。父親張文武告訴記者,去年暑假,他發現張陽沉迷於上網、玩手機,在親戚介紹下,他便把張陽送到登封練武,戒掉網癮的同時,還能增強一下體質,「等過兩年年齡到了,再送去當兵」。
餘省威告訴新京報記者,武校中農村學生比例偏高,「有的農村家長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想讓孩子通過練武來解決工作,看最後能不能當教練,去當兵,能不能成為冠軍。」
在馬成彥看來,武校畢業生可選擇的出路,無非當兵、考大學、留校當教練、去健身房當教練,但從結果來看,大多還是「自謀出路」。
對於學生的出路,李廣鑫給出了一個不盡精準的數字,小龍武校約二成的畢業生參了軍,考上本科的佔了約二成,進了高職高專的佔了約三成,自己辦俱樂部和當演員的佔了約二成,「至少幾十個學生自己創業資產過億」,還有一成,或留校擔任教練,或由公辦學校聘請,成了社會武術指導員。
━━━━━
武校蔓生,良莠不齊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登封民間素有習武傳統。當地流傳著一句俗語,「喝過登封水,就能踢踢腿」。
餘省威記得,改革開放初期,少林寺附近不少民間拳師開班授徒,幾間茅草房,師徒同吃同住,農忙時徒弟還幫著幹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李廣鑫剛剛參加工作。他記得,那時「去少林寺的路還是石子路。」
幾年後,一部《少林寺》徹底帶火了少林寺和少林武術。李廣鑫記得,「1980年到1990年這十年,去少林寺的路上整天都是背著大包小包去學武的。」
盛名之下,有人試圖渾水摸魚。李廣鑫回憶,有的武校只能算作「小作坊」,到少林寺附近的村子裡租個民房,就開始收學生,弄個教練就教起來了。
鵝坡武校常務副校長常福曉曾回憶:「當時出現過某人在山上傳授降龍十八掌長達半年之久。」
據公開資料,1985年,登封縣政府(註:1994年撤縣設市)成立由體委、教委、公安局參與的少林武術工作管理辦公室,對境內武術館校進行全面整頓,主要針對武術館校多口審批、管理體制混亂等問題。1990年,登封縣發布《關於加強武術館校管理的通知》,明確由體委統一審批統一管理。
步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各種影視劇、武術節、商業演出、比賽的影響推動下,慕名來登封習武的人持續增加,登封武校又呈現出無序蔓生的勢頭。
餘省威1998年到登封工作。他回憶,當時少林寺景區路邊的武校,分布之密有如集市,武校的教練、學生,都是周邊飯店、理髮店招徠的對象。
李廣鑫介紹,2000年後,少林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少林景區開始改造,登封市政府號召景區內的武校全部搬出。
搬出來的約二十家武校,在政府協調下,幾乎都暫時落腳在停產的工廠內。小龍武校被安置在了一家毛巾廠裡,車間是練功房,辦公樓被改造成學生宿舍。同時,在登封城西規劃的「武術城」內,各大武校抓緊修建校舍。
除了早在1998年就於市郊選址建校的鵝坡外,如今登封的其他幾大武校,都是在這期間搬到武術城規劃區內的。207國道斜穿而過,在此段更名成了「登封大道」。路邊,各大武校的紅色豎式招牌高高立起,爭相吸引過路人的眼球。
「應該說(這些武校)到零幾年以後再搬出來就上升了一個層次,一個規模。」餘省威說。
▲4月19日,登封某武校內正在進行武藝展示。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30歲的張磊(化名)見證了這一變遷。他少時是少林寺的小沙彌,後來加入了少林寺武僧表演團。後來,少林寺周邊的武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對教練的需求亦隨之大增。
張磊慢慢長大,學藝漸精,2006年,他離開少林寺,去了一家武校做教練。這家武校就是大搬遷時從景區搬出來的。幾年來,武校不斷發展壯大,等到張磊2011年辭職創辦自己的保鏢公司時,武校已從原來兩三百人的規模,擴大到了6000多人。
截至目前,根據上述登封市教體局文件,登封市現有經河南省審批的高等武術職業學院1所,經鄭州市審批的武術中等專業學校7所,經登封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九年一貫制武術學校20所,習武場所60所。
━━━━━
小武校亂象
在登封,各種小作坊式的小武校依然屢見不鮮。少林寺景區外、207國道旁,由各個村莊延伸出的羊腸小道往裡探,由民房改建的武校隨處可見。
張陽曾就讀的「中國嵩山少林寺武僧團」 就是租住在一所農民自建的二層民房裡。4月20日,新京報記者探訪這所小武校所在的王指溝村21號院時,一位名叫延嵐的教練稱,學校現在有31名學生,2名教練,孩子食宿、上文化課都在這棟二層民房內。
王指溝村村民告訴新京報記者,村裡有十幾家武校,村民以每年幾萬元的價格把房子租出去。門前空地、村道就是學生們的訓練場,也有些武校會在通往少林寺的道路兩旁平整出一塊水泥地來,權作操場。
這些小武校多則二三百,少則只有幾十個學生。一年的學費從一萬多到三萬不等。
▲4月18日,郭店村某武校內。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插一面國旗,門前闢出一塊空地,掛一塊「xx武校」、「xx中心」的招牌,「校長」或「教練」多著青灰色僧衣,頭髮剃短,自稱是少林弟子。
記者探訪了雷家溝村一家名為「少林功夫國學中心」的武校,一棟普通二層民宅,單層面積不足兩百平米,分割出幾間房間,學生食宿上課都在這裡。房前一片裸地,剛下過雨,更顯泥濘。負責人說,未來要用水泥把它澆築成操場。
該負責人稱,學校還未正式招生,只有三四個學生,因為「手續還沒下來」。
▲4月19日,雷家溝村一間武校寢室。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攝
前述登封市教體局文件統計,目前,經登封市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九年一貫制武術學校有20所,習武場所60所,未經任何部門審批的各類武校仍有13所。
在登封,開辦習武場所至少需要一張《習武場所許可證》。
根據2000年發布的《河南省武術學校、習武場所管理辦法》,開辦習武場所申請時需向體育管理部門提交組織機構成員、教練員基本情況登記表,教練員或輔導員的崗位證、拳師證或中國武術段位證(複印件)、公安部門審查批准後頒發的《公共場所治安合格證》(複印件)等。
但是,即便有了《習武場所許可證》,也不意味著能夠提供學籍。早在2000年,國家公安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在下發的《關於加強各類武術學校及習武場所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確了武術學校和習武場所的區別,只有武術學校才具備頒發學歷文憑資格。
新京報記者探訪的王指溝村、雷家溝村、郭店村、玄天廟村11所武校中,大多只有一張由登封市武管中心提供的《習武場所許可證》,卻都聲稱能為學生提供學籍,方法是將學生的學籍掛靠到另一家學校。
有武校甚至表示,未來可以將學籍「轉到少林寺內」。
少林寺寺務處回復新京報記者,按照規定,少林寺內的武僧不能在外興辦武校,少林寺也不可能掛靠學籍,「外邊都是打著少林寺旗號招生的,我們沒辦法。」
就在本月初,原登封市武管中心併入教體局。4月22日,該局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科工作人員就小武校亂象問題回復記者:「正在出方案,細節不便告知。」
━━━━━
不可或缺的武校
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武校在登封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有媒體報導,武術產業在登封市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已佔10%左右。2015年,時任登封市武管中心副主任鄭躍峰對媒體稱,武校的9萬多學子90%是外地來的,促進了登封的餐飲、交通、電信、郵政、服裝、零售、旅遊等產業的發展……每年能直接帶來最少20多億的經濟效益。同時,武校也為登封提供了非常多就業機會,從大學畢業生到退休教師、社會閒雜人員,1萬多人在武校中找到了自己的崗位。
登封規模最大的塔溝武校,於 2007年4月組建教育集團。據官網介紹,塔溝「已形成了從幼兒班、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本科和國際教學的完整教學體系」,擁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300餘畝。而另一所大型武校鵝坡武校也於2008年成立了教育集團。
武校還衍生出了其他生意。
在登封,塔溝武校集團以產業之廣出名,擁有自己的服裝廠和寶劍廠,其下屬教學單位還包括一間駕校。塔溝稱,這是「為拓寬在校學員就業技能而特設」。
鵝坡武校常務副校長常福曉稱,鵝坡開辦了自己的超市,坐落於武校旁的四星級禪武大酒店也已營業多年。
這家酒店位於登封大道與另一條公路的交叉口邊,與鵝坡武校僅一牆之隔。酒店共七層,頂樓設有禪修、茶道、抄經、打坐場所。鵝坡集團工作人員介紹,酒店位於通往少林的必經道上,來者以遊客居多,每晚房費約兩三百元。
常福曉稱,酒店為學生們提供了一些實習機會,比如「給客人教教拳」。超市則安置了一些教職工家屬。常福曉說,集團除武校外其他產業的盈利狀況,「一年一年不同,良性運營。」
登封大道旁,有一座以售賣武術用品為主的武術購物城,不過,由於門前修路,加上又非開學和旅遊旺季,生意顯得有些冷清。張磊的保鏢培訓公司,也在這家武術購物城裡。效益最好的時候,一年能有兩三百萬的利潤。如今,他每年仍舊會從各大武校招募學員近百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武校和少林寺一起,極大提升了登封這座小小縣級市的知名度。
幾乎所有的登封老牌武校,都有值得大書特書的「辦學成績」。據媒體報導,在過去的17年中,塔溝武校的學生曾16次登上春晚舞臺。
常福曉稱,過去二十年,不計商業演出,鵝坡武校代表赴外文化交流一百多次,有近一百名學生被選入國家冬奧會的集訓隊。
李廣鑫記得,2007年,他送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到一家學院參加全國單招。前不久,他到鄭州開會,發現該生在畢業後創辦了一家武術俱樂部,如今資產已達數千萬。
2006年,少林功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登封市制定出臺《登封市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08年,登封提出打造「世界功夫之都」。按照規劃,到2020年,登封市要建成以「武術遊」為特色的現代化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功夫之都」。
「我們正在擬定方案,將對全市所有的武校進行統一的排查、整頓,讓它們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4月22日下午,登封市教體局宣教科一名武姓科長告訴新京報記者,「登封是武術之鄉,一個小事件就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全力在做這方面的事情,一定要管理到位,消除問題,提升武術品牌,真正把武術事業做好。」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北大學生吳謝宇涉嫌弒母往事
漂在古墓的農民工:「窮到連鬼都不怕了」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剝洋蔥people」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