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怎麼看畫展 兒童觀看畫展,何需美術專業知識?看不懂怎麼辦?別用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把他給唬住
隨著時代的進步、美術館的普及和人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走進美術館觀看畫展。這絕對是件大好事,但畫展看不懂、不想看怎麼辦?
一座偌大的美術館,走走停停、邊走邊看,邊站邊看,不知不覺半天時間過去了,再大一些的美術館,一天時間都未必轉的完。確實挺累的,能看出個一二三,有所收穫,當然最好,怕的是帶著孩子走走看看,孩子完全沒有興趣,反倒是一味的催促走吧。是的,美術館哪有遊樂場好玩。但我們往往用成人的視角試圖引導(單相思的)孩子走進藝術的世界,這可是在只差告訴孩子,看畫展可是在陶冶情操呀,不敢浪費此等機會,尤其是有名家名作的展出時,不去多可惜,去了看不懂、不願看,這可怎麼辦?
回憶一下成人觀展的幾種情況
一是不知從何時起,成人走進美術館看展多數是從作品名稱開始的,我們有豐富的想像力,面對一幅繪畫作品,有些不大懂,就開始閱讀作品標籤,作品名稱、作者、介紹等等。然後發揮自己的聯想能力,開始把作品往名稱上靠,靠的上的就感覺看懂了,確實好。靠不上的,就在邊走邊看中過去了。
二是自己知道這是名家名作,基於自己的知識積累,邊走邊看,有時會恍然發現這幅畫和作者的某一時期的經歷有關;有時也會大失所望,竟然發現根本沒有書本上、老師講解的那麼好。
三是學過一些繪畫的人,看展過程多是在畫面中找到一些技巧和手法,比如明暗、線條等,這總算是有收穫的。還有一種情況是通過美術史的學習和介紹,作品賞析的文字都能背出來,比如作品尺寸、作者信息、時代背景、創作背景、文化意境等等,看的時候通常也是對照自己的文字套畫面的。
這裡不禁想到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怎樣看展會顯得專業,比如看書法展時,用右手在左手中進行比劃:看油畫展,要故意後退幾步,眼睛眯起來看;國畫展,就模仿手中有毛筆一樣,擺一擺筆法。哈哈,有沒有感覺很專業。
成人看展,大致如上。好像都在圍繞「必須看懂」在看展。你怎麼看展?你覺得怎樣看才算是看懂了?其實看展何需懂。
也梳理幾種情況
一是父母強迫陶冶情操型
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多是父母覺得多看看藝術作品陶冶情操,提升審美這麼好的事情,一定要去看,不看也得看。
二是老師帶領看展型
老師會帶領孩子們一起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等看展,這種情況,孩子們通常會手拿小本,貌似很認真地邊記邊聽老師講解的美術史上的欣賞詞(當然肯定是有真正學到知識的孩子)
三是十萬個為什麼型
孩子會不停地向你發問:為什麼是黑的?為什麼是彩色?這個人好醜,這是個怪物嗎?為什麼……這些問題的提出,其實是個好事情,但有些家長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反倒會說:噓,哪來的這些奇怪的問題,於是把作品說明給孩子讀一遍。
兒童看展也大致梳理上述三種情況,未盡之處,請補充。
不管怎麼說,不管能不能看得懂,總之是到了美術館,感受一下氛圍也不錯。大師作品就是好,我卻總是看不懂,明知道這是名家名作,可孩子卻沒有興趣看。那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看呢?
孩子會這樣看畫呢?以下面作品為例
這是什麼呀?(我是看不懂的),剛好問了身邊的一個成人,他說:看到了太陽、玻璃;接著問了一個幼兒園孩子,他說:這是一個雪國,紅色的太陽,黃色的是他們玩的球,右上方還有風車等等,於是就這樣一直往下看、往下串,不成想就成為了一個故事。
緊接著又看了一幅
孩子先看到的是黃色和藍色的眼睛,繼而是這個人長得好奇怪……
孩子們看畫,多是通過一個具體的能喚起自己視覺記憶的局部開始的,正如孩子們畫畫一樣,多是從一個點開始慢慢變成一幅畫、一個故事。現在告訴大家上面兩張作品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米羅的作品。(現在可以進行搜索作者介紹了)
再看這幅作品,帶給孩子一種恐懼的感受,因為畫面中出現了一條「軟泥怪」(我並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怪,但這只是孩子用積累來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心中感受的一個詞彙而已)到底應該怎樣看,提供一些思路,不妥之處請指正。
兒童的視覺記憶和知識儲備還不能像成人一樣,不管能不能看得懂,作品說明是讀得懂的,可孩子們誰管這些,這就要求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看,暫時把作者背景、時代背景、創作背景放在一邊,和孩子一起從畫面本身開始,看孩子想看的。不要講這是名作,不要給孩子任何附加的東西,不就是一幅畫嗎?(雖說價值不菲但對於孩子來說又有什麼用呢?)看就是了,也許總有一個地方打動你。美術教育專家李力加老師曾說:兒童看現代派、抽象繪畫更容易貼合心理。抓住孩子的疑問看。就像上文提到的「十萬個為什麼型」的孩子看展挺好的,不管孩子的問題是有意識的問還是無意識的就想說,都不重要,我們要從中發現孩子進一步深入的線索。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局部從細節開始,因為有故事性、有描述性,所以孩子的問題要回答,如果不回答,下次他就不跟您去美術館了。
只要能激發孩子興趣的作品就多看一會,多想一會,由細節處開始聯想。建立自己和畫作之間的聯繫,總之只要能保持下次還樂意來美術館就好,看得多了總是有好處的。
看完了畫展,回家的路上聊一聊,聊作品的印象,畫記憶中的作品,寫看展的一句話,向身邊人描述看到的作品,這個過程就是在輸出,輸出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調動自己的能力以保證輸出的效果。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促使自己主動搜集資料,那這個展覽看得太值了。
關於如何引導兒童看畫展,您有什麼方法呢?
那我們看展有什麼好處呢?積累視覺經驗、提高鑑賞能力,用相對流行的語言叫做:培養審美。您覺得這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