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候,寶豐觀音堂這個地方沒有觀音堂。可是這裡青山逶迤,景色秀麗,水草豐茂,樹木蒼翠,山花映笑,泉涓涓而始流,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雞犬相聞,屋舍儼然。
老百姓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怡然自樂,與世無爭,人們世代在這裡辛勤勞作,生息繁衍,好一派田園風光,世外桃源。
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幾世幾年,人們倒也相安無事。可天有不測風雲,據傳說,有一次這裡遇上了連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餓殍遍野,慘不忍睹。人們無奈只好焚香祭拜天宮,祈求上蒼降下甘霖。
玉皇大帝知道以後,便派觀音菩薩到民間訪查災情,並要廣布恩澤,救萬民於水火,解百姓於倒懸。
觀音菩薩領命之後,按下雲頭仔細察看,只見眾百姓個個面帶飢色,氣若遊絲,東倒西歪,忍不住慈心大發。
心想,怎麼能為老百姓送一些既充飢又解渴的東西呢?就不由自主地低頭撫耳思考,同時又看到自己身著素白,便把二者結合起來,靈機一動便自言自語地說:白玉木(摸)耳!此物可解眾生饑渴,何不用此物救萬民於水火!於是把拂塵輕輕一揮,口中念念有詞,頓時,漫山遍野白玉木耳如雪花飛舞,從天而降……
眾百姓看到天降神物,潔白如玉,爭相食用,食用後感到清香脆滑,美味可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知道是菩薩有意恩澤,眾人千恩萬謝,感恩戴德。
災情過後,有人提議修建觀音廟,來敬奉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人們積極響應,就在河邊集資修建了一座觀音廟。
久而久之,這裡不僅有座「觀音堂」廟,人們還在附近建起了房屋、村莊,地名也演變為紀「觀音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