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天貓雙11」,來自全國的農特產品在阿里巴巴平臺上銷量再創新高。在離杭州阿里巴巴園區千裡之外的甘肅省隴南市禮縣,果農們也隨之進入了忙碌的狀態。「天貓雙11」當天,禮縣蘋果售出了50萬斤,他們需要趕緊把這些蘋果寄到消費者手上。
禮縣蘋果正在通過分揀設備。通過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禮縣蘋果實現「逆襲」。
這一數字,也讓在禮縣調研精準扶貧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直言備受鼓舞。11月16日,在見證了阿里巴巴集團與禮縣政府及兩家禮縣企業籤訂《禮縣蘋果產業扶貧協議》後,張茅說:「電商扶貧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禮縣有這樣突出的成績,讓我很受鼓舞。」
然而,就在幾年前,禮縣蘋果還是水果商眼中的「便宜貨」。阿里巴巴介入後,當地的蘋果產業從電商基礎設施到品質品牌建設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禮縣蘋果變成了「搶手貨」。
「窮縣」蘋果難賣高價
禮縣過去有多窮?「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等幾個帽子就很能說明問題。
禮縣的「蘋果天賦」卻很好。位於甘肅南部山區的禮縣,海拔1350—1750米,年平均氣溫9.9度,無霜期180到200天,年日照時數1968.1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發展蘋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屬中國黃土高原隴南淺山丘陵蘋果優勢產區。
1952年,禮縣開始探索種植「紅元帥」蘋果,蘋果也迅速成為當地特產。然而,當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搭上改革開放的便車,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深山裡的禮縣卻錯過了一次次快速發展的機遇。同樣被時代甩在身後的,還有禮縣的蘋果。
蘋果要打開市場,需要更新迭代。砍老樹,種新樹,換品種,蘋果的品質、產量和價格才上得去。在全國幾大蘋果產地,主流樹種已經換了好幾代。禮縣的蘋果卻數十年不換代。
更換樹種,得五六年才能結果。在禮縣,許多果農往往等不起,也不願意等。但凡還能結果,果農就會讓果樹一直長下去。很多地區幾十年前就開始給果品分級,篩出大蘋果,賣出好價格。在禮縣,果農們依然延續著打包出售的落後方式。
禮縣人張翔記得,每到蘋果成熟季節,他的父親就會開著一輛東風卡車,將蘋果一股腦兒拉到甘肅天水的批發市場,整車整車地賣。「他們覺得蘋果種出來就行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商品果』。」張翔說。
即便到現在,當地仍有農村老人一輩子沒到過鎮上。張翔說,村民怕出去上當受騙,果農們習慣在家裡等著果販子上門收購,議價這種事跟他們沒有關係。
過去,在國內銷售時,禮縣蘋果沒有自己的名字,常常被用來冒充「天水花牛」。也正是因為禮縣蘋果沒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被定位成「天水花牛」蘋果的次品,其價格賣得也很低。
在成為阿里巴巴農業運營專家之前,陳波曾在一家大型果品公司幹過十幾年的採購,每年,他採購的最後一個目的地就是禮縣。「這裡的蘋果價格最低,賣出去後,有些地方的商販都很驚喜,怎麼會有這麼便宜的蘋果。」陳波說。
禮縣蘋果正在通過分揀設備寄往全國各地的買家。
阿里巴巴帶來了「蘋果升級方案」
近年來,網際網路列車不斷提速,推動著中國經濟穩步前行。這趟便車,禮縣沒有錯過。
2014年,隴南市提出發展電商經濟,禮縣因此成立了電商辦。彼時的禮縣,還沒有一家電商。禮縣電商辦主任石建英回憶,當時縣裡開辦電商班,沒有人來參加,縣裡後來提出,每個來接受培訓的年輕人,不但包吃包住,每天還補貼200塊錢,這才勉強湊齊了一個班。
也正是那一年,阿里巴巴啟動了農村戰略,計劃通過農村淘寶覆蓋全國千縣萬村,僅隴南一地,農村淘寶就建設了5個縣級服務中心和近200個村級服務站。禮縣蘋果從此有了順暢的「進城路」。
在陳波看來,禮縣的蘋果產業雖然落後,但潛力極大,進行產業升級後,就會是市場上的搶手貨。阿里巴巴的農業專家們為禮縣蘋果設計了一套涵蓋近期、中期、遠期的三個目標的升級方案:短期做品牌,中期做標準,長期做品種改革。
他們首先著重挖掘「紅元帥」的特質,與消費者需求結合,幫助它打開市場空間。「很多家庭愛買國外的蛇果,熟了以後把果肉刮成細沙狀給孩子當輔食。禮縣蘋果本來能種得更好,果實更圓更大,水分更足。由於農民長期不投入,這些都沒有做到。」陳波說。
中期目標是,拔高禮縣蘋果的種植標準、單位產量和商品果質量,幫助它形成自己的獨立優勢。更長遠的目標是,尋找到適合當地的特色蘋果品種。
為了推進禮縣蘋果項目,阿里巴巴在當地不斷尋找合作夥伴,最終選定了張翔。他創辦的乾宇電商,短短幾年成為禮縣的龍頭企業,縣裡將它推薦給了阿里巴巴。 30年前,張翔的父親是第一批將禮縣蘋果帶出山的禮縣人,如今,張翔等年輕人通過網際網路,將禮縣蘋果銷往更廣大的市場。
1990年出生的張翔,是當地為數不多的本科生,大學畢業後,他在深圳一家國企謀得了一份待遇優渥的工作。但是在電腦前坐了半個小時後,他就決定離開,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參加電商培訓時,張翔萌生了開網店的念頭。他的父親認定他註定要失敗,「一斤斤地搬來搬去還不夠郵費呢,拿到批發市場三天解決幾萬斤,多快啊。」結果,通過電商,張翔的蘋果成交規模已經遠遠超出了父親當果販子時的幾十倍。
隨著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介入,禮縣蘋果也有了等級細分和品控把關。
蘋果變了禮縣也變了
與銷量一起快速成長的,還有禮縣蘋果的品牌。與蘋果一起改變的,還有禮縣的脫貧步伐。禮縣副縣長李元感覺到,阿里巴巴介入這幾年,禮縣蘋果品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供應鏈得到了系統化規範,對貧困地區產業升級提供了動力。禮縣的蘋果變了,禮縣也變了。「阿里巴巴的扶貧是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商品,打通產業鏈,發揮平臺優勢讓市場去拉動扶貧。這是用長遠的眼光把產業做大做強,這是一份事業,不是簡簡單單的生意。」李元說。
按照阿里巴巴提供的商品果標準,張翔對蘋果進行分級收購,價格也比「按堆賣」「打包賣」高出許多。分級的好處都看在眼裡,果農們開始有了分級意識,也開始加大投入,種植商品率更高的果樹。
以張翔的企業作為示範,阿里巴巴在禮縣推廣了一套新的產業標準。他們請來了專業人員駐紮在廠房裡,用一個月的時間為企業提供生產標準,甚至連工人的指甲長度都有嚴格規定。
「手指甲磕一下蘋果,就是個傷。」張翔說,現在,工人每天上班之前都會按照要求檢查一遍手指甲。
張翔還告訴記者,通過與阿里巴巴的合作,他對於如何做好龍頭企業有了新的看法。「過去所謂的龍頭企業,無非就是賣得比別人多。別人賣10萬噸,你賣100萬噸,那只是量的區別。現在我覺得,用電商的理念跟產業結合起來,通過電商倒逼產業提升質量,轉型升級,給消費者傳遞信任,使整個產業都受益,這才是真正的龍頭企業。」張翔說。
此外,張翔還有一個自己的新計劃——自己種蘋果。他將和農村淘寶一起建設規模達到1000畝的「未來果園」,採用阿里巴巴的新型農業示範基地項目「未來農場」的技術及設備,實現標準化生產。
「過去,禮縣人靠天吃飯,今天吃到的蘋果和明天吃到的蘋果,完全是兩個味道。」張翔說,「標準化生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有了質量和品牌,禮縣蘋果就走得遠,鄉親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袁勇)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