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樂的幼兒體育教學
在很多人看來,幼兒體育可能就是帶著孩子動一動、玩一玩,但如何寓教於樂,並強身健體,許多教師難以準確答覆。
貴陽市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簡稱貴陽幼專)校長翟理紅從事幼兒教育研究多年,在她看來,幼兒體育教學的目標在於讓孩子發現自我,讓老師在體育教學之中成就自我,讓每一所幼兒園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幼兒園,最終才能達到強體魄、樹品格、揚個性的教育目的。
專業科學的幼兒體育教學
幼兒體育是專業的教學工作「兒童動商」,是幼兒體育的專有名詞,它與情商、智商同等重要。曾有家長對此開玩笑說,「動商就是孩子一動就傷」,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科學運動,平衡性等各項身體機能還未發育成熟,再加上處於生長階段的孩子,長太快會導致骨密度降低,就變得容易受傷了。
貴陽市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學部副部長但鴻江告訴記者,「運動的缺乏會導致兒童近視率、肥胖率上升,就雲巖區幼兒近視率傾向已達43.7%,為此,貴陽幼專結合國民體質健康標準,對幼兒體育進行深度研究,並開始制定幼兒體育教學體系。」
幼兒體育研究幫助了貴陽幼專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就業需求相結合,讓學校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
「在幼兒體育教學方面,我們邀請了中山大學、春田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做幼兒體育專業研究的專家成立了幼兒體育專家工作站,對此,我們提出了注重幼兒身體素質提升和動作發展,從娃娃抓起,提升整體國民身體素質。」但鴻江介紹,幼兒身體素質不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自閉傾向等多種問題,「幼兒體育課程改革不止在於鍛鍊身體,還在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度、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通過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真正起到體育的教育作用。」
受歡迎的學校文化體育節打破傳統的幼兒體育課程改革貴陽幼專致力於培養應用型人才,對於社會就業需求十分關注。校方在了解到如今的幼兒教育對於體育的師資較為缺乏時,對幼兒體育課程進行了改革。
貴陽市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學部教務科科長、兒童動商研究中心主任蔡涵在記者採訪時談道,「課程改革主要是針對我們以前『三無七不』的幼兒體育教學理念——無強度、無難度、無對抗,不出汗、不喘氣、不奔跑、不髒衣、不摔跤、不擦皮、不留傷。我們發現當下僅考慮孩子安全的體育教學方式很難讓孩子得到有效鍛鍊,體育的作用也很難顯現出來,因此,我們對幼兒體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做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調整。」
第一,在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同一時間內,老師儘可能面對更多學生,讓他們出汗、喘氣、加速心跳。也就是要求老師學會把控學生的運動量並在同一時間照顧到更多學生。
第二,在尊重老師主導課堂的前提下,在學生尊重同伴主體感受下,儘可能讓學生合作、對抗和分擔。提升教學對象的體育課強度,增加互動性,培養孩子們的精神品質和意志力。
第三,學前教育專業是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主力軍,學習這類專業的學生佔了學校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二。他們的幼教課程要求首先是有強度、有難度、有課程數量;其次是幼教老師必須學會一到兩項技能用於幼兒體育教學,例如小足球、小籃球、啦啦操、健身氣功等。
「在校內,我們還結合許多行業設置了課程,例如校園路跑、健身操等,這些課程不但對於年輕人較為有吸引力,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可以去參加行業的專業資格證考試,在發展興趣愛好的同時為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奠定基礎。」蔡涵說。
校園足球賽事
在體育氛圍中留下體育記憶在問及學校體育氛圍如何打造時,但鴻江談道「在學校的體育氛圍當中要讓學生留下體育記憶,貴陽幼專培養的老師只有自己熱愛體育,他們的課程才可能有感染力,也才有能力上好他們的幼兒體育課。」
據了解,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設置的課程涉及32類運動,除遊泳類課程外幾乎涉及了所有類型的學生體育課程。學校還鼓勵學生拍運動短視頻,提供平臺給學生進行展示。
「因為這個校園短視頻平臺的出現,一些校園『明星』便在此誕生,他們得到的關注和肯定不僅鼓勵了他們,還鼓勵了其他學生上傳更多更好的作品到這個平臺上,在激勵學生運動樂趣的同時也拓寬了他們的體育教學思路。」蔡涵談道。
除了豐富的課程和優質的展示平臺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許多體育賽事活動,如「迎新杯」羽毛球賽、「歡送杯」籃球賽、體育文化節等定期舉辦的賽事活動以及不定期承辦的市級、省級體育運動賽事。
「在調動學生體育運動積極性上,賽事活動是一方面,學生社團也是一個重要的抓手。我們不僅為學生社團免費提供場地活動,而且每個社團都配有指導老師,並將社團工作納入老師的工作考核,以此鼓勵社團活動開展和學生社團創業,從興趣和應用兩方面來營造更好的學校體育氛圍。」蔡涵說。
貴陽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在今後還將聯合周邊學校共同成立清鎮市學生體育運動協會,通過協會打造周末籃球聯賽和周末足球聯賽,以協會的形式突破校園壁壘,讓學生有更大的平臺展現自我,同時也促進了校園體育氛圍更好地發展。
文章來源:《貴州體育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丨陳曦源圖丨受訪者提供編輯丨胡春霞編審丨高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