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講堂】高校職稱評審改革即將新啟程,四個方面需關注

2020-08-31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7月27日在教育部網站上發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是繼教育部、科技部破除唯SCI指標和唯論文之後的又一項重要的指導意見,而且直指最為具體詬病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科技與人才評價」破四唯」走向深入。

由於評價導向和大學排名等問題,在過去的高校職稱評審中,學校往往熱衷於「數」教師的論文和專利數量而忽視質量;過於重視教師在SCI期刊發表的文章;過於重視影響因子,而忽視實際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這些傾向不但對於大學培養人才這一根本目的相背離,也不利於激勵高校教師取得原創性成果,也不利於提升高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也催生了論文拼湊與抄襲等諸多學術不端等行為。

《徵求意見稿》明確表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首要條件,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高校應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突出教書育人實績,注重對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的評價。

當然,不少人在認真研讀了徵求意見稿後也有一些擔心,相關部委的想法和大方向是沒錯的,但高等學校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但兩個中心是由一支隊伍承擔,高校教師是一崗雙責,教學必須與科研結合。作為一個教師,搞好教書育人工作,這是必要條件,也要從事科學研究,這才是充分條件。另外,我國幅員遼闊,高校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這樣的一刀切會不會造成新的問題和不平衡?因此,我們認為應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01 明確分類分層評價標準

從破四唯、破五唯開始,很多學者已經指出之前評價體系的弊病所在,那就是眉毛鬍子一把抓,用一把尺子來度量所有的學科和工作,因此評價體系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分類分層評價。分類分層評價說起來簡單,但其實異常複雜,可謂是千頭萬緒,一方面,學科與學科之間,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及技術開發之間,人員分類和層次之間,教學與科研等等都需要更為細緻到學科以及具體工作的評價指標;另一方面,我國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之間的水平差距過大,北大清華和邊遠地區的大學如果用一個尺子來衡量,後者無論怎麼努力都難以達到發達地區的指標。這同樣延伸到人才評價方面,邊遠地區大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必然不能等同於清華北大,那麼就意味著不同地域的高校也要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但新的問題來了,難道一個國家的同一職稱標準還分三六九等嗎,邊遠地區的教授到發達地區能任教授嗎?另外,如果分類分層評價達到這麼細的程度,每個子系統評價標準的執行其實很容易造成整體評價的崩塌(比如不同學校的比較,不同學校相同學科人才的比較),這是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問題。

在合理分類分層後,針對被評人員的層次和類別,評價其論文代表作或標誌性成果,論文代表作和標誌性成果等於在一開始就廓清了各自的方向。規定推行論文代表作的設定數量上限,引導科技人員更加關注論文質量,彰顯不以「數量論英雄」的精神,同時也彰顯了同行評價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建立同行評議制度,但由於文化傳統和資源分配渠道,我國的同行評議制度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請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02 「師德」如何量化

說到評價就要談到量化,無法量化就很容易導致評價腐化。德智體美勞,「德」一直是佔據首位的,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作為評價標準,如何來量化師德其實是個大問題,坦率說,師德看不見摸不著,憑的是個人的修養和品質以及在重大關鍵時刻的表現。在這方面的評價尤其需要謹慎,尤其是通過學生投票等所謂的民主評議方式來評價「師德」,很容易掉入另一個「唯投票」迎合作秀的陷阱。從以往的實踐來看,對於學生嚴格要求的或者考試分數打的不高的教師,學生評價往往比較低,但能因此說這些老師的師德就低嗎?對於師德問題,更宜採用事後追究的辦法,對於那些學術不端、道德敗壞的高校教職人員嚴肅處理,以正風氣。

03 強調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在分類分層分崗評價的基礎上,想要更好地進行人才評價,必須要強調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評價是定量評價的基礎,在定量數據分析前,先要定性判斷指標數據的同類性,因為定量評價的量必須是同類的,只有同類型才可比較。有時候為了提高評價精確性,也選擇將定性指標進行量化,作為定量信息來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根據評價對象的特性先進行分類,再根據評價的目的選擇定性與定量在這個評價過程中的比重,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達成主觀與客觀之間的平衡。

04 不唯論文不代表不看論文

教育部、科技部相關領導在解讀兩份文件的時候都明確表態,不唯論文並非不看論文,破除「SCI崇拜」也不是要消除SCI指標,對於基礎研究來說,論文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載體,不能為了破除「唯論文」就降低基礎研究領域高質量論文的標準。

切切不能因此滑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在大學工作搞好教學就行了,所有評價標準都圍著教學轉。因為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不同,大學沒有學術就稱不上是大學,科研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和時代使命。從科研生涯的基本規律來看,年輕人在進入到學術圈的早期有衝勁,幹突破,最適合於進行科研方面的工作,而達到一定年齡有了相關地位、做出重要學術貢獻的教授則更適合教書育人,這其實也契合分類評價的基本指導思想。(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高校職稱評審改革即將新啟程,四個方面需關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7月27日在教育部網站上發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是繼教育部、科技部破除唯SCI指標和唯論文之後的又一項重要的指導意見,而且直指最為具體詬病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科技與人才評價」破四唯」走向深入。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要深化也要細化
    ,是新時代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原本教師應是「教書育人」的「代言人」,但在高校裡教師這個職業卻在「異化」:由於高校評價機制和職稱評審「唯論文論英雄」,不少高校教師陷入了「SCI崇拜」,將科研作為「主業」,教學反倒淪為「副業」。「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社會各界對此也頗為關注。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迎來重大改革!高校可自主評審教師職稱!
    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落實自主評審,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等等,《指導意見》還有哪些重要改革舉措?保持高校教師現有崗位類型總體不變,一般設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崗位類型。適應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據自身發展實際,設置新的崗位類型。2.健全層級設置。高校教師職稱一般設置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名稱一般依次是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 打破職稱界限!這所大學講師也可享教授待遇,高校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而實際上,近年來,高校進行職稱改革似乎並不鮮見。 2019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進行職稱評聘,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高校教師職稱重大改革改革!8方面20條師資改革指導意見發布!
    圍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重點難點及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舉措,增強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效性。4.堅持分類實施,自主評價。》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 評審權下放、可設新崗位……高校教師職稱制度迎來這些改革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指導意見》指出,高校教師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
  • 【主編講堂】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研究生教育在學科設置、招生培養、質量監控、導師評聘等方面,也存在著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改革。任何改革都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中傳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不例外,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和借鑑。
  • 【主編講堂】日本大學的職稱體系
    教授會是日本大學必設的機構,對大學教師的招聘和職稱評定有很大的實權。根據日本文部省 1956 年頒布的《大學設置基準》,高等院校教師職稱分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教授須有:(1)博士學位;(2)相當於博士的學力及研究成果;(3)或其他大學教授經歷;(4)大學副教授經歷及教育研究成果;(5)5 年以上其他專科學校教授經歷;(6)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特殊技能及教育研究成果。
  • 廣東省高校教師看過來!關於職稱類別、流程、評審條件都在這裡
    職稱,關係到每一位高校教師的切身利益,它既承載著教師的榮譽與尊嚴,也關係到教師的具體收入。所以,評職稱是大多數教師非常在意的事情。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很多高校教師在職稱方面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評上高一級職稱?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職稱的要點。
  • 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徵求意見:師德表現將作為評審首要條件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 教育部辦公廳  2020年7月16日  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高等學校教師(以下簡稱高校教師)是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
  • 事關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教育部發布重磅文件!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制定教師職稱評審辦法、操作方案等評審文件,自主組織評審、按崗聘用。把握高校教師成長的規律和工作特點,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科學客觀公正評價,讓教師更具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激勵教師人人盡展其才。3.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圍繞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重點難點及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舉措,增強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效性。4.堅持分類實施,自主評價。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新聞職稱評審將改革!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放寬高級職稱評審條件限制
    《意見》聚焦新聞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價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促進與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優化管理服務等方面,提出針對性改革措施,共分總體要求、改革的主要內容、組織實施三個部分。《意見》指出,申報新聞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應依法取得新聞記者證。
  • 多地高校職稱評審在改革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類似這樣不單純以論文來評職稱的高校越來越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至少有百餘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新華社記者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
  • 混高校你必須了解的——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的條件
    前面我們一起了解到,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職級多。職稱高低不僅影響工資收入高低,而且還可能影響集資房分配、行政職務提拔、學術資源平臺的佔有等各個方面。因此,不斷向上評職稱,已成為高校一線教師一項為之奮鬥的事業。
  • 新華社聚焦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相關不良傾向影響亟需改正  ——傷教學。「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