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怎麼誕生的?「編劇碼字碼出來的」——這應該是大多數觀眾的回答。但在目前影視劇創作環境中,劇本從策劃、寫作到拍攝,少有編劇是具有決定權的,編劇甚至成為執行投資人、製片人、演員等各方面意見的碼字工。近期宋丹丹與編劇的論戰可以看做是編劇們抗議內地影視市場混亂無序的一次總爆發。網易娛樂採訪在苦逼吐血成長起來的編劇小明,揭秘國產劇本誕生過程以及而來的奇葩亂象。(註:小明指代多個編劇,以下分集故事均是真實案例)。
實際上,劇本並非全是劇作家有創作衝動從而形成劇本,推動一個劇本(項目)的因素也有林林種種。觀眾喜好、電視臺需求、投資人或者是具有發行能力演員的表達欲望都比編劇的創作衝動更能成就一個投入市場的劇本。
第一集:新人編劇原創劇本遭挪用 導演借女星上位撈第一桶金
小明的夢想是做一名影視編劇。在埋頭寫作數月之後,他拿著一部完整的電視劇劇本在市場上推銷,一個業內人士的朋友給小明澆了一盆冷水,告知其劇本沒有市場價值。但實際上這位朋友隨後拿著劇本自己運作,借其演員女友的資源成功撈到第一桶金,並成為內地新生派導演。多年後小明發現並打算維權,但已經不忍心傷害已被導演甩掉的演員女友,只好罷手。當然這都是後話,當時的小明接受了朋友的建議,放棄做原創劇本,轉而服務各大影視公司做定製劇本。
劇本產生的源動力當然離不開編劇的表達欲望,但多數時候這只是存在於藝術文本形式的劇本,而並非是可提供拍攝的影視劇本,而只有少數知名編劇能把自己的原創劇本轉化為市場價值,例如高滿堂的《闖關東》。很多時候,劇本的市場價值來源於持有人是否有可調動的資源,例如小明的劇本就成就了有資源的朋友成為導演。新人原創劇本被「剽竊」也成為業界常見的詬病,強勢編劇、導演把劇本改頭換面之後拿到投資蹬掉原作者。據悉,業內就流傳著某大熱諜戰劇的劇本就是「偷」來的,借某短篇小說的人物關係和背景拼接而成。在目前電視劇產業中,影視公司根據市場反應找熱點題材,策劃故事梗概,隨後找編劇執行創意做定製劇本才是最普遍的運作流程。
第二集:名編劇身價80萬/集「拖垮」投資方 電視臺成為劇本風向標
小明正在按照製作人的要求修改一個著名作家兼編劇的劇本,使其更具有衝突和更容易通過審查。剛改幾集就被要求完成一個都市婚戀劇的故事梗概。原來這一切都源於與公司「相好」電視臺的授意。知名女性作家兼編劇的女性史詩大劇剛在電視臺熱播完畢,可謂是收視與口碑雙豐收。影視公司便搶先買下了作家另一部女性題材小說,該作家表示自己改編劇本,加上版權每集80萬人民幣,(這已經是國內一線大腕演員的價格),在寫完30集劇本之後,作家編劇表示還可以往下寫,影視公司無奈叫窮:「老師,我們已經買不起了」。幾經談判,項目開始擱置。此時,電視臺購片人員提出「契約戀愛」可以成為下一個市場熱點,公司收到訊號便開始召集小明等編劇開始構建人物關係、故事梗概。
上文提到了劇本產生的兩個動力,改編和創意。不少影視公司都有一批資深的策劃人,他們會根據電視臺需求、觀眾喜好、生活經歷提出一些創意,或者買已有觀眾基礎的熱門小說、遊戲版權進行影視劇改編,論證後便可成立。例如由王志文、李小冉主演的電視劇《大丈夫》據說就是策劃李曉明提出的創意。目前電視劇盈利的主要來源仍然是賣給電視臺,因此電視臺需求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劇本最主要的風向標。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投資人單純為自己的表達衝動而找編劇形成劇本,並投資拍攝。
第三集:競爭對手搶拍「新故事」致使劇本流產
小明等一眾編劇每天和劇本策劃、製片人開會討論關於正在創作的「契約戀愛」的故事。在形成故事梗概的途中,小明還要每天刷新廣電總局官方網站上電視劇拍攝公示,以檢查有沒有撞車的劇本。果不其然,在初稿即將完成之時,出現了另外一家影視公司同樣以「契約戀愛」為賣點的電視劇,故事大同小異,且有頗具競爭力的演員。無奈之下,製作方再次擱置劇本。
在劇本策劃階段,創意通常和故事梗概聯繫在一起的,在創意、梗概、人物小傳、分集大綱通過後,才會形成完整的劇本。從某種程度而言,「好故事」是這個行業最迫切需要的。當下的情況是,很難有成熟編劇會先拿出完整劇本,一般有創意就會找到投資方;電視劇立項拿到拍攝許可僅需要1500字的劇情大綱即可,有些公司為了搶佔新角度甚至為了搶佔有意思的劇名都會早早立項。審查的限制、電視臺的偏好,市場的熱度很容易形成大批量的跟風創作,劇本稍微有點新角度就要趕緊開機,否則很容易被別人搶拍。比如佔據半壁江山的家庭劇,來來回回矛盾無非集中在婆媳,門第,去年流行育兒,有些劇本稍微一耽擱就變成跟風的昨日黃花了。
如果說編劇不能決定寫什麼題材,但在具體寫作階段應該是最有決定權的人,事實也不盡如此。「產生創意——人物小傳——故事梗概——分集大綱(分集故事梗概)——完整的劇本」在這條劇本生產線上,任何一個階段都會夾雜利益方提出的意見,一本劇本由眾多編劇合力完成,甚至還會根據利益方的變化而重新換編劇。
第四集:劇本改戲千百遍又改回原樣 大腕編劇只寫故事梗概就拿錢
在遭遇一系列劇本流產之後,小明再變身劇本救火工。這是一部關於大齡剩女婚戀題材的電視劇,第一手故事梗概包括分集大綱來自於一個快手名編劇Z女士,該編劇在編劇富豪榜名列前茅,檔期緊湊。Z編劇有話在前,目前的檔期只夠寫一個故事梗概,一稿一錢。在拿走了劇本60%的費用後,熟手Y編劇接手完成劇本初稿。但卻遭遇製片人、導演、主演輪番修改意見,劇本幾乎又被改回原樣。Y編劇在拿走30%的稿酬後吐血求放人,小明頂替Y編劇成為救火工。
在影視工業成熟的美國,劇本都來自編劇的集體創作。以一名主導創意的主編劇(Creator)統籌,底下有結構編劇、場景編劇、臺詞編劇,每個編劇在系統內各司其職。據某影視製片人透露,國內就有不少以大腕編劇為主的編劇工作室就正在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創作。上文提到的Z編劇就是如此,但其同時還在運作5、6個劇本,因此才一稿一錢給趕時間的公司做完分集故事梗概,臺詞和場景留著接下來的編劇進行填充。大編劇雖然不親自操刀,但在把控劇本結構和人物上仍然具有老道的經驗,因此不少製片人也坦言「即使貴,也願意交給成熟的編劇工作室操作」。
如果說在國外主導劇情走向的是觀眾和主編劇,那麼在國內主導劇本(無論是劇情走向、人物關係、亦或是臺詞細節)的可以是投資人、也可以是導演、演員等任何一方有資源的強勢角色。然而當劇組各方勢力都很平均時即出現了又把劇本改回原樣的狀況。劇本從策劃到寫作到拍攝,編劇換了一撥又一撥的情況很常見。一般編劇籤劇本合同,定金5%,人物和大綱出來給到20%的錢,到一稿(完整的劇本)給完60%,後面的尾款是到拍完才結。大編劇可以一稿一錢,但非知名編劇就往往遭遇各種吐血奇葩的修改意見後還拿不到尾款的情況。某入行5年的編劇就坦言道:「有經驗的編劇都會虛報身價,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抱著不要尾款的態度籤合同,在寫完初稿後直接拿錢走人,也不用折騰反覆修改。」在劇組各利益方的要求下,大部分非知名編劇都淪為碼字工。
第五集:大腕演員導演口訴聊戲 編劇聽寫完善成劇本
雖說是救火,但這個「大齡剩女婚戀」的劇本對小明來說卻很輕鬆,因為她只需要按照主演的口訴做聽寫工作隨後做一些過場戲和簡單臺詞的填充即可,但小明拿著10%的稿酬需要完成20萬字/每集的劇本。該短髮女星H擅改劇本已經在圈內傳開了,但因其主演的媳婦劇累積下的收視保障,投資方指定其主演。但H女星對劇本要求甚高,在拿到10集劇本後毅然接起了修改劇本的工作,並為此推遲開機日期。但女星「敬業」地做著編劇工作卻未能得到導演認同,兩人幾次就劇情走向發生分歧。臨近開機,導演退出,H女星拉來了另外一位導演還有一位跟組編劇。小明跟隨導演再次「跳」到一個已經開拍的劇組裡。
像H女星一樣熱衷於劇本創作的演員大有人在,還往往在拍攝現場邊拍邊改。電視臺買劇大都看演員陣容,而有收視保障的演員因此成為劇組中有絕對話語權的人,劇組上下都要為大牌演員服務。實際上H女星沒有邊拍邊改耽誤進度已經是給劇組省錢了。也有很多生活劇,拍攝現場導演和演員臨時聊戲讓編劇記錄完善,第二天就開拍。
與大編劇一稿一酬不同,小編劇不僅遭遇輪番修改還有製片方變相壓價。在編劇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一集40分鐘的電視劇字數都要求在每集1萬5千字以上。實際上,據編劇武束衣透露:「一集40分鐘的電視劇,場景寫清楚,對白寫得夠亮,情緒什麼都寫到位,大概要七八千字」,即使一部需要大量臺詞的婚戀家庭劇,每集1萬2千字也綽綽有餘了,而這個寫作「潛規則」就是讓20集的劇本可以拍出30集的戲,片方以此壓縮成本。因為除大牌演員根據最後剪輯的集數來算錢(導演一般為打包價格),包括編劇、服化道等在內的工作人員都是按照劇本集數來算錢的(有些工作人員算天數)。
宋方金在長微博中寫道,在劇本拍攝階段就是編劇終而導演、演員始的階段,但這是理想狀態。當下市場變化迅速,大部分電視劇題材和創意都要「搶時間」,極少電視劇會去特別等一遍又一遍磨出完整成熟的劇本。自2008年開始,大批電視劇沒有完成劇本就開始拍攝。編劇不僅要頂著拍攝壓力趕製劇本而且還要遭遇劇組各利益方的修改要求。
第六集:導演小情兒亂加戲 女四號「晉升」女一號
前說小明到了一個女性軍旅題材的劇組中做跟組編劇。該劇為了搶主演檔期,剛寫了10集劇本就匆忙開機。小明和其它跟組編劇需要完善接下來的劇情。但一個女四號T女星卻頻頻為自己加戲,甚至給自己加了一條完整的情感線。T女星是劇組總導演的小情兒(導演已婚,妻子也是女演員)是劇組工作人員的心照不宣的「秘密」,編劇也就放其自改,其女四號的戲份幾乎媲美女一號,但T女星不斷刪改其它女演員的戲份破壞劇本原有的故事構架讓編劇臨近崩潰邊緣。
「演員改戲」可謂是此次「雙宋論戰」的導火索,但實際上這樣的現象廣泛存在。有大腕演員帶著自己的「門課編劇」(即只為某演員服務)進組的,也有站在「藝術」的角度,大肆修改劇本結構的。但千千總總,能有權在劇組裡改戲的演員大都各有來頭,現場導演和編劇為了不耽誤拍攝進度,大都會一一滿足。(因為劇集開機後,即使什麼都不拍,每天損失都在10萬元以上)。
編劇即使淪為演員的碼字工仍然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兒,如果像H女星這樣盡責修改劇本到底倒也省事,就怕很多演員為一已私利修改人物命運,給自己亂加戲破壞劇本整體結構,而最後的邏輯卻需要編劇來完成。上文的T女星即是讓編劇崩潰的演員類型。
第七集:女演員矛盾一觸即發 導演要改戲分開兩人
T女星的隨意改戲不僅逼瘋編劇,更讓本劇的女主演Y女星心生不滿。兩人的矛盾日益加劇一觸即發,總導演不得不讓編劇改劇本,在劇情上把兩人分成兩條線避免接觸。編劇寫了一場交代兩人為何各自上路的「分手戲」,但此時Y女星已經不配合任何跟T女星的對手戲了。這讓編劇甚為為難,在導演的授意下,這場戲被編劇做成兩套劇本,一套給Y女星看,一套給T女星看,兩人的對手戲皆由替身完成。
如果沒有大腕演員,導演應該算是劇組中權力最大,也是對改戲最有話語權的人。但目前電視劇拍攝進度緊張,而導演負責控制整個劇組的節奏,一般情況下導演與編劇一樣,是最不願意改劇本的人,因為耽誤拍攝進度,上文的總導演就基本上在做協調的公關工作。遇到具有強烈表達欲望的導演,也時有改戲氣走演員、編劇的情況發生。當然有的編劇也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例如有位德高望重的名編劇(非兼任製片人)就曾把拍到一半的導演炒掉,原因就是導演試圖改戲。
第八集:劇組超期經費緊張 土豪投資為女兒要角色
由於劇組的演員矛盾、劇本不完善,這個女性軍旅劇不得已超期。劇組經費所剩無幾,製片人拉來拍攝當地的一個土豪進行融資,土豪其它意見沒有,就想給自己16歲的女兒一個演戲的機會。小明等一眾編劇連夜趕工,在劇集後半段加進一個新人物,給了土豪女兒3、4集的戲份。幾經周折,電視劇終於拍完。小明終於寫了一部可以拍攝的劇本,但開播後小明發現編劇一欄並沒有他的名字。
其實誰大腕都不如出錢的大腕,土豪投資人們可以罔顧劇情邏輯,隨意指揮。2013年一部歷史大劇就因為要捧投資方的女演員而把原本作為背景存在的人物發展成了主線之一,後被觀眾炮轟爛劇,編劇拒絕背黑鍋引發熱議。相同情況的還有財大氣粗的各類廣告主、地方政府等。據某生活劇編劇介紹,有些廣告商會為了宣傳產品自己僱傭編劇加戲。不過相比演員改戲,小投資人和廣告主改戲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一個具有大腕演員助陣的電視劇不愁拉不到投資。
好的故事,好的劇本是影視行業基礎已經成為業內的一項普遍共識,但主宰劇本的卻不一定是編劇。編劇們強調編劇對於劇本的權威性,而宋丹丹則強調導演、演員等對劇本的集體創作。編劇汪海林表示,「一流的演員也不如三流的編劇寫出來的劇本好」,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坦言幾乎很難有不修改的劇本進入拍攝,但往往除了編劇之外似乎人人都有權力參與劇本的寫作修改——回顧小明的創作歷程,最大的問題也恰好出在這兒。此次論爭中,不少編劇提出要加強編劇對劇本的決定權,向好萊塢學習。但所謂的「編劇中心制」並非是指由寫劇本的人(像國內編劇這種)在劇組中做主,而是指以一名主導創意的主編劇(Creator)為核心的運作機制,有系統,有流程,導演可以輪換、寫作班子可以輪換、演員誰走都照樣演,每個人都只是這個商業機器裡的螺絲釘。但目前的確缺乏這樣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做保障機制。某製片人提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每個劇組有一個真正的「大佬」,他去完成溝通和決定,並對全盤負責,其他人則去堅決的執行,而實際上,目前能出好作品的劇組幾乎都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在操作,製片人中心制還是導演中心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這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