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技巨頭,人們首先會想到美國的GAFA(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或者中國的BAT,那麼日本呢?軟銀或許算一個,不過與其說軟銀是一家科技公司,倒不如說投資的成分更多一些。那麼索尼呢?二十年前,這種說法或許比較恰當,索尼市值一度達到13.46萬億日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相當於1250億美元,是蘋果,三星市值的數倍。而到了去年,索尼的市值已經減少一半,維持在660多億美元。而蘋果的市場已經超過萬億美元,三星也已經達到2562億美元。
日本沒有科技巨頭,這一點在日本也已經是共識。日本在國際最前沿的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等領域已經逐漸落伍,成為市場的跟隨者。那麼是不是日本的科技水平已經落後?日本整體科技實力不行了?前不久,國際學術與專利調查公司科睿唯安公布了2020年全球最具創新力機構100強,這份排名的主要依據是全球各大企業,研究機構的專利申請,從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所做的排名。
在這100家機構當中,美國和日本獲獎的數量最多,分別是39家和32家,遙遙領先於其它各國,排名第三的法國僅有5家企業獲獎。在名單中,美國四大科技巨頭GAFA無一遺漏,而日本的索尼,日立等各大公司也成功入圍,其中有11家企業連續9年獲獎,顯示了這些企業強大的科研實力,這11家企業包括日立,本田,富士通,NEC,NTT,奧林巴斯,松下,信越化學,索尼,東芝和豐田。
從這些企業名單可以看出,除了NTT(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外,其它日本企業都來自製造業,這一點與美國企業有很大的不同,美國基本上以矽谷的科技公司為主導,此外還包括一些半導體企業等。儘管企業市值沒辦法和美國企業相比,不過就科技創新水平而言,這些日本企業的能力並不弱。
專利是一個企業研發成果的體現,反映了企業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日本雖然缺少科技巨頭,不過日本企業在創新方面卻顯示出整體優勢,幾乎與美國平分秋色。近年來,日本企業逐漸樹立了在產業鏈上遊,包括原材料,工業設備領域的核心優勢,主要原因恐怕和日本注重研發及創新有很大的關係。日本雖然退出電子終端產品的製造,但是最好的電子零部件來自日本;同樣日本退出了半導體產業,但是卻壟斷了核心半導體材料的供應;韓國的造船工業已經遠超日本,不過精密工具機,工業機器人卻依賴日本供應。
其實這些只是表面,日本企業真正領先的地方是它們是對於技術的重視,不是一家,兩家企業如此,而是作為一個整體,日本企業擁有這樣的共性,32家日本企業上榜最具創新力企業百強,就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