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執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第一個完整年份,是第一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與取得明顯進展的一年。
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產業集聚到創新協同,從深化改革到擴大開放——2020年長三角區域正在奮楫逐浪,以國家戰略為指引,在「一體化」中謀劃「更高質量」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路,邁向「奮楫逐浪天地寬」的新格局。
「各自優勢」鍛造成「共同長板」 長三角「競合」出現新態勢
前不久,藍箭航天液氧甲烷針式噴注器試車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國內第一個通過充分熱試車驗證的液氧甲烷針栓式噴注器。針栓式噴注技術,是成功研發可回收運載火箭的核心技術之一。
坐落於長三角腹地——浙江省湖州市的藍箭航天智能製造基地是國內首個民營火箭和發動機生產製造基地。「未來隨著各種商用衛星的蓬勃發展,運載火箭具有發展的巨大空間。」藍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方平告訴記者,長三角一體化不斷加快進程,高效的政企協同、雄厚的產業鏈基礎、豐厚的社會資本和豐富的人才儲備,促進了民營火箭企業迅猛發展。
把各自長板變成共同長板,真正實現1+1+1+1>4。涵蓋滬蘇浙皖9座城市的G60科創走廊,成為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推進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期間,長三角一市三省精心篩選一批重大合作事項集中簽約,涉及產業合作、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交通互聯等多個領域的19項重大合作事項,半數項目集中在科學、技術與產業融合領域。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長三角地區還率先構築可持續發展的量子通信產業生態系統。四家通訊和技術企業共同籤訂共建長三角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培育和發展量子通信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作框架協議,推動量子通信在電子政務、金融、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應用。
從「相加」走向「相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推進協同創新、園區共建、設立「產業飛地」等方式,長三角地區打破產業溢出和承接的單向關係,努力探索區域合作發展新模式。
溫臺模式、蘇南模式、「產業飛地」……曾誕生過諸多知名民營經濟發展範式的長三角,如今正迎來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熱」。11月20日,長三角民營經濟跨區域協同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以期藉助市場力量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分工協作的集聚經濟效應、範圍經濟效應和協同共享效應,必將形成發展合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長三角一體化決策諮詢專家陳雯認為,長三角產業一體化要求各地發揮所長、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協作。
目前,長三角憑藉4%的國土面積,不到10%的人口創造了近1/4的全國經濟總量,還擁有滬蘇杭寧甬錫6座萬億GDP規模城市,合計超過11萬億元,佔到長三角經濟總量的45%。
從共識走向共建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每年5月開始,水葫蘆進入繁殖期。不用電話聯繫,位於滬蘇浙邊界的太浦河沿岸吳江、嘉善的村民們就會分工、分片打撈水葫蘆。
「江南水系發達,一條太浦河,把青浦、嘉善、吳江三地串聯在一起,三地百姓同飲一河水。」吳江區河長制改革科副科長沈建偉說。
為此,三地啟動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示範區協同治水,推出聯合河長制度。三地共同制定責任清單,開展定期聯合巡河、交叉巡河。「如今協同治水大半年,合作更順暢了。」沈建偉說。
如今,長三角遍布的河道水質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吳江區太浦河畔,「這裡沿河已經清除了十幾家小企業,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蘇州吳江區汾湖灣村村級河長沈曉華說。
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模式」正在推廣,滬蘇浙毗鄰區域的「聯合河長制」步入常態化運行,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汙染防治協作機制愈發成熟……
事實上,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在著力做好生態綠色這篇大文章,通過加強生態保護、促進綠色發展,實現以生態綠色為引領的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江南古鎮西塘,由於擁有水鄉的原生態,被稱為「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是人們躲避喧囂釋放壓力的淨土。而在距離西塘兩公裡外,充分運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多方優勢,祥符蕩創新中心正在悄然孕育,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下一個文創和科創高地。
「自從祥符蕩創新中心寫入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方案,獲得了全國各領域的關注,吸引了各大高校和大型企業,原來我們請都請不來的機構,現在都蜂擁而至。」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嘉善)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常務副主任何劍源認為,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優勢、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體制機制創新優勢與長三角融合發展機制優勢,是祥符蕩創新中心的三大優勢。
共同開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境界。深化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加快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打造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圈。編制實施長三角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完善協作機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在走出一條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一體化主引擎全速發動 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路
愛普特是義烏一家生產、銷售LED燈泡的知名企業。近幾年,燈泡遠銷到南美、非洲及中東地區,年銷過億元。今年全球疫情暴發,該企業海外銷售近乎一夜歸零。董事長黃雲龍介紹,10月入駐國內電商平臺後,銷量穩步增長,今年「雙十一」更是實現銷售破百萬元的紀錄。這一經歷更堅定了黃雲龍做強自有品牌,進軍國內市場的信心。
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格局,長三角地區一市三省紛紛出臺「硬核」措施支持外貿企業拓展國內市場,注重需求側改革帶動供給側改革,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
江蘇省出臺《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加快轉內銷市場準入、拓展內銷市場、加強信貸保險等方面提出12條具體舉措,對外貿企業給予支持;安徽省出臺《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等有關外貿促進政策的通知》,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企業給予一定比例的展位、營銷等費用支持;浙江省商務廳、省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動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若干意見》幫助外貿產品「出口轉內銷」,從品牌建設、銷售網絡建設、金融支持等方面對外貿企業給予支持,加速形成內外貿聯動發展新格局。
從商品流通到要素流通,為促進區域內要素市場化配置,長三角各地在制度創新方面層出不窮,積極發揮制度創新策源地功能。其中,作為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與突破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掛牌一年來,形成了全國首個跨省域空間規劃,實現了跨省級行政區執行統一產業項目準入標準的全國首創,以及示範區內的人才資質互認。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表示:「探索跨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是示範區的核心使命。我們將重點圍繞規劃管理、生態保護、土地管理、項目管理、要素流動、財稅分享、公共服務和公共信用等8個方面率先開展一體化制度創新,示範引領全國區域協調發展。」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馬春雷透露,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一市通力協作共推出實施了69項制度創新,籤署了132項合作協議,建設了67個合作平臺,制定了56項規劃和相關的政策。
「當前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急需在營商環境、市場活力和創造力、增強內需等方面加大投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說,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長三角區域要積極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