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城區,活躍著這麼兩支特殊的隊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說著不同口音,對外來務工人員來說,他們就是親人、「老娘舅」。如果有什麼難事、煩心事或者矛盾,只需一個電話,他們就會上門幫忙。他們就是由居住在望江街道和紫陽街道的「新杭州人」組成的外來人員調解隊,當地居民親切地稱之為「外來和事佬」。
「新杭州人」調解隊深得民心
望江街道徐家埠社區是一個外來人員聚集較多的社區。在街道和社區的大力支持下,「新杭州人」調解隊應運而生。
與傳統的糾紛調解隊伍不同,「新杭州人」調解隊突出的特點就是——「草根性」,調解隊成員多為轄區內的「新杭州人」。畢竟都是背井離鄉來杭打拼的,相互之間有共同語言,一番設身處地的交談、幾句暖人心扉的家鄉話,不知不覺就能把對方說得心平氣和,矛盾自然也就容易化解了。
前不久,住在徐家埠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小陳怒氣衝衝找到社區反映:樓上的人家晚上回家很晚,而且總是動靜很大,吵得他沒法睡。了解這一情況後,社區馬上派出了「草根調解隊」成員張師傅前去調解。
原來,租住在小陳樓上的這家住戶在附近酒店上班,經常要到深夜才下班。得知張師傅的來意,這家住戶開始還有些排斥。但聊了幾句後發現他們跟張師傅竟然還是老鄉,有了這層關係,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在張師傅的耐心勸說下,他們保證以後下班回家會注意,儘量動靜小一些。自那以後,小陳終於睡上了安穩覺。
一段時間下來,調解隊的出色表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杭州人」加入,甚至連本地的熱心居民也陸續加入進來。調解隊伍也從剛成立那會的五六名成員,發展到了現在的20多人。據了解,這支「新杭州人」調解隊已成功調解糾紛60餘起,有效維護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外來和事佬」大顯神通
紫陽街道木場巷社區原本有一支「和事佬」隊伍,只不過最初的「和事佬」成員都是本地居民,調解也基本以本地居民的糾紛為主,對外來人員的調解工作效果不太明顯。社區經過深入走訪、了解,決定發動在外來人員中有影響力的人來協助社區進行外來居民管理。於是,社區在今年2月底成立了由6人組成的「外來人員和事佬」協會。
家住刮漿坊的江西籍夫婦黃某和俞某,來杭州打工已有8年。6月初,兩口子不知為何時常在夜裡吵架。社區得知情況後,派出江西籍「和事佬」老李前往調解。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夫妻吵架是因為在老家的兒子要結婚,妻子俞某問丈夫黃某要錢,準備給兒子籌辦婚事,結果黃某卻拿不出錢來。原來,黃某此前把3萬塊錢借給了同鄉張某,本來說好今年過了年還的,結果張某遲遲未還,而黃某礙於面子不好意思開口要。
老李獲悉情況後,便前往張某處做工作。交談中得知張某其實不是不還,只因生意剛穩定,想先緩一下再說。老李聽後就開始勸導他:「人家兒子結婚可是大事啊,別耽誤了人家,你要是真有困難,我借錢給你!」張某聽了覺得很不好意思,於是趕緊把錢送到了黃某家。
據悉,從3月份至今,木場巷社區的「外來和事佬」已為轄內外來居民化解家庭矛盾、調解鄰裡糾紛1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