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交易提供第三方監管依據 全國首張電子發票重慶落地
■全國首張電子發票(局部)
今後,買東西不必為如何保管發票而發愁了,生活在重慶渝中區解放碑就像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度假,進口荷蘭牛奶奶粉也可能更便宜了……這些新事物新變化,正在或者即將發生在你的身邊。
重慶晚報訊 昨日,重慶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臺在重慶北部新區啟動,開出國內第一張電子發票。市地稅有關負責人稱,作為電商時代的標誌性產物,電子發票這一國家級中央部門政策性試點項目在重慶市真正落地。
這張電子發票是由市國稅、地稅聯合主持,由遠見信息產業集團承擔的金稅通電子整合服務平臺在豬八戒電商平臺開出。重慶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首張電子發票抬頭的是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通用電子發票,發票代碼是250001470001,發票號碼是00000001,付款方是樂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收款人是李瑩,金額是貳萬零伍佰圓整。發票的下方則是可供驗證查詢的二維碼。
遠見信息產業集團負責人介紹,機打發票與網絡發票只實現部分流程無紙化,電子發票則真正實現了從賦碼、申領、開具、存證、交換、單位歸戶/個人歸集、核銷入帳以及包括納稅人登記、申報等全業務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電子發票系統,所有業務處理均可按不同角色在線完成,實現全程無紙化,是國內真正意義上的首張電子發票。
市地稅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玉林表示,電子發票是電商時代的標誌性產物。對消費者而言,電子發票為解決網絡交易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糾紛提供了經第三方監管的依據,起到保障消費權益的作用。作為全國電子發票5個試點單位之一,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電子發票唯一試點城市,重慶電子發票平臺還填補了電子商務交易發票管理及稅收管理空白,對促進地方經濟高速發展,形成離岸結算中心具有極大支撐作用。
據了解,電子發票最先在電子商務試點應用,契合了電子商務交易異地、即時、快速、便捷等特點,也是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迫切要求。市地稅局目前確認重慶豬八戒網絡有限公司作為首家試點應用電子發票的電子商務平臺。在其電子商務平臺上從事經營活動,未在線下辦理稅務登記、納入稅務管理的個人,可以申請辦理臨時稅務登記、申請使用電子發票。
市地稅局有關人士表示,相關條件成熟後,將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在實體經濟中推行應用電子發票。
本組稿件 重慶晚報記者 陳富勇 攝影報導
電商稅即將開徵?
市地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過10萬億元,但發票及稅收管理存在空白。選取電子商務企業先行試點應用電子發票,讓人難免聯想到電商稅即將開徵。
該負責人表示,選取電子商務企業先行開展應用試點,主要鑑於兩點:一是電子商務交易方式與電子發票特點較為吻合,二是電子商務企業技術基礎條件較好。對消費者而言,發票是購物消費憑證,也是維權重要依據。對電商行業來講,電子發票能使所有電商運行規範化,減少偷稅漏稅後的惡性競爭,同時降低企業經營成本。電子發票的核心是解決交易公平性和安全性,為將來的稅收改革創造基礎條件。因此,電子發票的誕生並非針對電商徵稅,並不意味電商稅即將開徵。
電子發票三大好處
與傳統紙質發票相比,電子發票具有無紙化、低能耗、易查詢、易保存,規範稅收管理。
一、通過手機接收
通過平臺申領,納稅人不再到大廳領用紙質發票,減少納稅人往返稅務機關的奔波,節省納稅人領購發票的時間、人力及用票成本,降低發票管理成本。
消費者也能通過手機、二維碼等載體和形式接收和交換電子發票。受票人不需要保管紙質發票,安全快捷。
二、節約印製支出
電子發票減少財政在發票印製方面的開支,推進了節能減碳進程。
如果全面推廣電子發票,重慶市將節省近2億元發票印製成本支出,節省近5億元以上納稅人辦稅成本。每年可少砍3.6萬多棵樹,減少1040噸碳排放。
三、降低稅收成本
電子商務徵稅離不開稅收徵管的電子化建設,電子發票可有效防止稅收流失,提升稅收徵管效率和質量。
哪些人可申請使用?
試點初期,只有通過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臺辦理稅務登記的單位和個人,才能申請使用。
在電商平臺從事經營活動,已在註冊地辦理稅務登記、申請使用發票的單位和個人,暫不提供電子發票功能。其線上業務需要開具發票的,可以開具在註冊地稅務機關領用的紙質發票。
如何取得電子發票?
消費者與取得電子發票開具資格的單位和個人實現交易後,可以索取電子發票。
索取電子發票前,應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臺進行消費者相關信息註冊,再通過平臺接受、查驗、歸戶、下載發票信息和列印紙本電子發票。
電子發票如何查驗?
可在重慶市地方稅務局網站(www.cq-l-tax.gov.cn)或者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臺(www.cq02312366.com)進行查詢驗證。
如與查驗信息不相符,可撥打納稅服務熱線12366舉報。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