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一直想進軍中國市場,早在15年就試圖在武漢開店,只是並未成功,之後的四年裡,分別與京東和天貓合作進軍線上市場,同樣也不順利。但這些布局足以說明,Costco對中國市場的渴望。
Costco真正意義上進入中國市場,是今年在上海開出自己的第一家超市。開張之初,就被「熱情」的上海市民擠爆了。因為太火爆,場面甚至變得難以把控,各大媒體爭相報導關於Costco的新聞,那火爆上海的Costco又有怎樣的魅力和經營秘訣呢?
一、轉變定位,重新鎖定目標客戶
再精明的企業也會犯錯,仍會面臨問題,Costco在美國剛起步時也不例外。
Costco最早的市場是為中小型企業服務。但是由於其在價格和服務方面相比廠家直供並沒有更多的優勢,同時中小型企業需求相對比較單一,不足以支撐超市整體的運營,就導致它的發展很快遇到了瓶頸。
圖表: Costco歷史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Bloomberg,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圖中年份為財年
為了改變這一境況,Costco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目標客戶群,最終調研後,選擇將美國中產階級作為自己的客戶群體。這是由於中產階級消費穩定,需求多元化,對超市購物認同感高,能夠支撐Costco更遠的發展。
二、性價比吸引客戶,會員制留存客戶
當然,定位的轉變並不會直接影響到Costco的生意,目前的發展另有它因,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就是其獨特的會員模式和追求極致的性價比。
(1)極致性價比
網上常有人調侃說:「Costco就是一個大管家,管著你,讓你花最少的錢,採購最好的產品。」
飛天茅臺的零售價一超過3000元,而在Costco只用1450元就可以買到;東芝的水波爐,Costco價格是3599,網店則賣到了5399元;德國wmf炒鍋,Costco價格也比官方店便宜了百分之二十,諸如此類的事情在costco屢見不鮮。
它為了提高商品的性價比,用了三招:
第一招兵貴精不在多。與其他品牌相比,Costco的SKU(品種)非常少,如沃爾瑪有13萬SKU(品種),而Costco只有4000個。產品品類少,超市庫存成本就會降低,也能幫助Costco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商品質量的把控上。對客戶來講,只要能保證產品品質,那麼即使減少他們的選擇空間,也是他們非常樂意接受的。
第二招25%自營商品+75%品牌商品。Costco認為供應鏈全部掌握在別人手上,自己就很難有議價權,而且貨物品質很容易受到影響。面對這樣情況,它採取了大部分商品用採購,小部分商品採取自己生產自己賣的方式。
開始許多大品牌不願意和Costco合作,認為過低的價格會破壞市場規則。只是隨著Costco越做越大,全球粉絲越來越多,良好的銷售渠道迫使大多數品牌不得不改變「原則」,在costco設置了自己的專櫃。
25%自營商品+75%品牌商品好處十分明顯,自營商品它可以控價,在降低商品價格的同時還可以保證利潤,目前這種模式也成了零售行業的趨勢所在。
第三招是嚴格品控。Costco每增加一款商品都要經過創始人的點頭,且上架的產品都必須是管理層審核和試用過的。最後,從中留下最優質的兩三款「爆款」。正是因為如此,在加拿大本地人有個段子:假如你想要買一個東西,但是Costco沒有賣的,那說明你並不是真的需要這樣東西。
在衛生紙採購之前,Costco會特別派遣商品經理去紙廠檢查生產過程,並僱傭專門的技術人員對紙的厚度、柔軟度等進行測試;1993年,在大腸桿菌侵襲某快餐店之後,Costco十分擔心牛肉的質量,因此決定專門建造一家牛肉加工廠,並且對牛肉的測試頻率高達15分鐘一次。
嚴謹認真的態度是造就Costco口碑的根本原因,也是Costco賣低價奢侈品時,無人質疑其品質或真假的原因。
(2)用會員卡幫助超市實現盈利
一個客戶想要進Costco去消費,就必須持有會員卡,不然是無法進入的。剛開始,大家接受不了這樣方式,也理解不了會員制的意義,這嚴重影響了Costco的生意。
但部分客戶經過計算後發現,只要成為精英會員,只要持續消費,所得到的返點金額完全可以填上並不算高會員費,而且相比同級別的超市而言,價格要便宜很多,這就促使越來越多的客戶長期在Costco消費,成為粘性很高的消費群體。
除此之外,Costco隨著自己規模的擴大,進一步完善了它的會員福利。例如,免費為汽車安裝輪胎和停車以及低價的加油服務;至於三包和無條件退款更不用說,都是它的服務範圍。
最讓人驚訝的是,Costco的會員卡有信用卡和護照的功能。這是因為Costco經過自身的努力和花旗銀行以及北美政府合作,只要會員將自己的姓名和照片印在會員卡上,日後無論是在加拿大邊境管理局還是美國海關,都可以當身份證使用,同時若是作為信用卡,也能享受相應的返點服務。這些都是促使Costco獲得了超過90%的續卡率的重要原因。
相比國內很多店鋪的會員體系,很多客戶辦了卡,只剩下了一個身份,所謂會員,變成了擺設。
三、那Costco進入中國會不會面臨一些挑戰呢?
挑戰一、它的供應鏈優勢會不會在中國持續保存?
Costco能在美國或北美能有如此大議價權,是因為它紮根於這些地方,且擁有長期積累的龐大的顧客做支撐,因此它才有極大的議價權。不過,它來中國算是初來乍到,國內零售行業發達,競爭激烈,市場趨於穩定,Costco勢單力薄。面對複雜的國情這種優勢會不會持續下去猶未可知。
挑戰二、Costco面對中國新零售時是否還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美國的新零售還沒有中國如此發達,中國的蘇寧小店和盒馬生鮮的模式放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而在美國,很多人還是習慣線下購物。
在中國許多客戶群被分散在線上,而這群客戶被電商平臺或擁有物流體系的企業所佔據。就連美國超市山姆也因為有自己的前置倉和物流體系,而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加上山姆在中國深耕20年,目標客戶與Costco嚴重重合,因此,它想在中國有所發展,山姆這座大山就很難逾越,更別談其他本土更加強大的對手。
鋪鋪旺小結:
Costco能短暫的在國內取得成功,主要得益它的超低價格。接下來的穩步發展時期,它將面對中國市場的嚴峻考驗,能否複製自己在美國的成功,還要看它自身的應變能力。從目前來開,儘管它採用了中國的管理團隊和借鑑了中國大型超市的思路,但是搶佔屬於自己的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