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地區高考作文題目
2020年7月7日是北京地區舉行高考的第一天,很快作文題目就出現在各大報紙的版本上了,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關於北鬥的,我們再閱讀一遍: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的最後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他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
上面這段話前半段看來出題老師是截取的新聞上的信息,後半段想必是自己寫的。後半段有著明顯的錯誤。大多數新聞都這樣介紹:2020年6月23日,用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第55顆衛星。這樣說是沒有錯誤的。
但是北京的高考題目中的是講的錯誤的,不嚴謹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過程介紹一下。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鬥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
中國高度重視北鬥系統建設發展,20 世紀80 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 年,建成北鬥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 年,建成北鬥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 年,將建成北鬥三號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計劃2035年,以北鬥系統為核心,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以上是摘自《北鬥衛星系統發展報告》4.0版本,這裡清楚的講到了北鬥一號系統、北鬥二號系統、北鬥三號系統。這個是我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從雙星有源定位到服務全球的過程。北鬥三號系統可以看做我國衛星導航服務全球的系統,可與北鬥二號系統獨立工作,北鬥二號系統的衛星將在近幾年被淘汰掉。
北鬥三號系統是由30顆衛星組成,分別部署在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和中圓地球軌道,這在軌30顆衛星與地面段、用戶段組成完整衛星導航系統。高考題目中的說「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是錯誤的。
55顆衛星是北鬥建設過程中發射衛星的總數量,不是系統構成總數量。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起始於上個世紀,我國七五規劃中提出了「新四星」計劃,隨後提出過單星、雙星、三星、三到五顆星的區域性系統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統設想。研究、論證、再研究、再論證……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1983年,以陳芳允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 創造性地提出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進行導航的設想,奠定我國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理論基礎。這個方案花錢少、又辦大事。被選為最優方案。
隨後發生的三件事,徹底加快了我國衛星導航系統這架馬車的速度。
第一件事
美國人宣布卡你脖子三規則。在1986年4月 GPS論壇上,美國人對GPS提出了三條規則,1 區域關閉,2 降低精度 3 改變擴頻碼,這三條很厲害,總結一句話,就是要玩斯你。
第二件事
「雙星定位方案」驗證試驗成功。,1989年9月5日凌晨5點,庫爾勒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來呢,正在做試驗的研究小組互相問:「實現了嗎?」「真的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是第一次憑藉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實現了精度30米的定位,這個試驗結果遠遠高於當時的技術能力預期 。
庫爾勒香梨
第三件事
海灣戰爭開打。1991年是個重大轉折點,海灣戰爭把中國人打醒了,美國的GPS在作戰中的成功應用,決策層深刻意識到以後打仗沒這東西是真的不行。
終於在1994年,國家批准了「雙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立項報告,正式把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一號」,建成一個實用化衛星無線電系統,拉開了以 精確測量 時間與空間 為目標的衛星無線電系統建設序幕。
從2000年到現在,我國其實共計發射59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衛星,那為什麼在新聞說的都是55顆北鬥衛星呢?59顆北鬥衛星是包含了試驗衛星在內的共計數據,而55顆衛星是說的我們正式的衛星,剔除了試驗衛星。北鬥三號衛星從2017年11月5日發射,包含備用衛星在內,共計發射了31顆北鬥衛星,截止2020年6月23日完成全球組網。具體如下表
北鬥衛星發射表
北鬥衛星是有壽命的,也會出現故障,隨著時間流逝和衛星的使用,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北鬥衛星還會繼續發射,持續建設,美國的GPS衛星也是這樣的,現在他們也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產品了。
綜合以上的論述,北京高考題目中說的「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這一提法具有明顯的問題,55顆衛星是我國非試驗衛星的發射數量,不是整個系統的衛星構成,就北鬥三號來講整個系統是由30顆衛星構成的,分布在三個軌道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