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導諾蘭拍了部電影,沒得奧斯卡,卻得了諾貝爾獎

2021-02-07 長尾科技

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近些年的諾獎裡最沒有懸念的一次,上到專家下到普通的吃瓜群眾,都知道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定是該他們。否則的話,大家不會覺得他們的工作不夠優秀,只會覺得諾組委不夠專業。

這就好像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你覺得大家會怎麼想?大家會覺得是愛因斯坦的能力不夠麼?開什麼玩笑,愛因斯坦這種在物理學史上只有牛頓可以與他相提並論的人,有人會懷疑他的能力?

愛因斯坦的諾獎

你還別說,當年的諾組委還真就遇到了這種問題。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時間是1921年,1921年是什麼概念?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是190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是1915年,1921年已經廣義相對論提出的六年後了,而愛丁頓通過日食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從而讓愛因斯坦在全世界爆紅的時間也不過是1919年。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愛因斯坦不僅是學術界是當紅炸子雞,在全世界人民的心裡也是顛覆牛頓的超級偶像,但是他就是沒有得諾貝爾獎。

這時諾組委心裡也著急啊,再不找個理由給愛因斯坦搬個獎過去,世界人民都要看我們的笑話了。但是偏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如此的勁爆,理論雖然天衣無縫,但是都還沒有經過實驗的驗證,要是現在把諾獎頒給相對論,萬一後面相對論被證明是錯誤的,那豈不是啪啪啪打臉?即便1919年愛丁頓宣稱通過日食實驗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但是一次實驗數據怎麼能算數?萬一是愛丁頓的測量有誤差呢(還別說,愛丁頓的實驗就是有問題,不過愛丁頓把那些問題數據平均之後,剛好正負抵消了)?萬一這只是個例,相對論在其他的地方是錯的呢?相對論顛覆的是整個經典物理大廈,這可不是一般的修修補補。

諾組委就這樣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好在後來有個聰明人給他出了個主意:愛因斯坦這麼牛,而且在全世界都公認了,不頒獎是不行的。既然相對論太過勁爆,那我們不頒給相對論,頒給愛因斯坦其他的貢獻不就行了麼?比如光電效應,這是鐵打的已經經過實驗驗證了的,錯不了。

於是愛因斯坦就因為光電效應獲得了諾貝爾獎。

引力波

2016年2月11日,LIGO探測器首次探測到了來自兩個黑洞合併發出來的引力波,然後他們就理所當然的抱走了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2016年的諾獎提名時間在1月份就截至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發現好像也還好的話,那可能是你還沒有意識到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去年媒體對引力波的事情炒的很熱,但是他們的標題更多的是在打「引力波補齊了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這牌子,讓人感覺這個引力波的發現只是讓廣義相對論完整了,讓人們又一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再一次說明了愛因斯坦的偉大。

但是感覺很多人都沒有說到引力波的重點去,不過大眾媒體大多文科出身,對物理引力波的事情了解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引力波明顯比廣義相對論的其他幾個預言更加重要,這就像麥克斯韋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一樣,想想後來電磁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大的改變。

想想我們人類是怎麼觀察宇宙的?

最開始是通過光看宇宙,但是光能看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後來有了電磁波,人們開始用其他頻率的電磁波觀測宇宙,但是電磁波在強引力的場的地方基本沒戲,什麼大爆炸啊,黑洞啊,超新星爆發啊,這些強引力場周圍基本上都能把電磁波給吸收掉,加上電磁波一路傳播的過程中各種衰減,所以我們通過電磁波基本看看不到這些東西,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黑洞這些強引力東西的認知少得可憐。

但是引力波不一樣,引力波對強引力場完全免疫,而且在傳播的過程中是無損的。也就是說引力波在產生的時候是啥樣,到了地球還是啥樣,這就像是在聽無損的高保真音樂。2016年2月,人類第一次接收到的引力波信號就是來自兩個黑洞合併的,以後引力波也必將繼續給我們帶來更多來自黑洞、大爆炸、超新星、中子星的無損CD,這想想就很激動。

如此強引力場的地方又剛好是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交匯的地方,我似乎已經看到了引力波帶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關鍵信息朝我們飛來,這裡或許將誕生下一個黑體輻射或者麥可遜-莫雷實驗(流口水中(﹃))。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基普·索恩就是LIGO的聯合創始人,他說服了加載理工學院支持引力波的探測,後來還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拉進來了,他搭建了引力波探測的理論框架,讓大家相信探測引力波可以被探測到,最後因為引力波探測獲得了諾貝爾獎。他是引力波項目公認的「代言人」。

星際穿越

2014年,一部叫《星際穿越》的超硬核的科幻電影在全球上映了,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我們熟悉的諾蘭,它成功的讓全球的吃瓜群眾開始正兒八經的討論起黑洞、蟲洞、高維空間、引力、相對論起來了。

這部電影能引起人們這麼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在這個軟科幻滿天飛的時代,《星際穿越》居然能做到如此超硬核,而且是非常科學的給你描述黑洞、引力、相對論、超空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科幻電影裡科學的部分越來越少,幻想的部分越來越多,沒辦法解決科學的問題就來給你談人生談哲學談愛無限。相對論允許蟲洞的出現,一堆人就讓主人公穿越蟲洞回到過去亂搞一氣;科學家說茫茫宇宙應該有外星人,導演就讓外星人和地球人打架,最後關鍵時刻地球人還能打贏(不是我說,有能力發現地球的外星文明,在他們眼裡捏死地球還不跟捏死螞蟻一樣啊,還打什麼打);史匹柏這樣的大導演直接讓地球人和外星人交流聯絡感情起來了,開始不覺得什麼,後來看了劉慈欣在《三體》裡的分析之後,在宇宙這麼大的尺度上,黑暗森林的法則比史匹柏這樣描述的靠譜千百倍。

《星際穿越》是一部截然不同的電影。它嚴格按照現有已知的科學理論來,即便有些現在科學無法做出準確回答,他們的猜測也是基於目前的科學可能的猜測(比如黑洞裡面的事情)。

他們第一次黑洞如此近距離的搬到大熒幕上,還刷新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我們以前一直以為黑洞就是一個黑乎乎的大黑框,但是《星際穿越》的團隊用幾千臺計算機,嚴格按照黑洞的理論真實的模擬了黑洞樣子。在計算機的威逼之下,黑洞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的團隊甚至根據這個發表了幾篇黑洞可視化的科學論文。

放在以前,打死我都不會相信一個電影團隊會去做這些事情,但是《星際穿越》做到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有一位巨牛逼,而且非常熱衷於科普的科學指導,還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基普·索恩。

基普·索恩是相對論專家中的權威,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惠勒(就是那個給黑洞取名的那位)。索恩不僅不僅熱衷於理論物理,他對科普也非常的上心,所以,在他正式從加州理工學院退休之後,就真的和好萊塢合作來拍科幻電影。索恩拍科幻電影純碎的為了科普,從這個效果來看,這次科普的效果非常的好。

《黑洞與時間彎曲》

談到物理學的科普,我們總會想到霍金,他的《時間簡史》創造了科普書籍上一個史無前例的記錄,這個記錄前無古人,只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將後無來者。

霍金有他的特殊情況在,一方面他是研究相對論黑洞領域的頂級專家,另一方面他得了罕見的盧伽雷病,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只有三根手指頭可以活動,醫院判定得了這種病的人在活不過兩年,但是霍金卻倔強的活了76歲,直到2018年才去世。霍金得病之後沒有意志消沉,反而繼續在學術上做出重要貢獻。他擔任盧卡斯教授的職位長達30年,這是牛頓曾經擔任過的職位。

這一切都讓霍金極具新聞性。經過媒體出版商的一些包裝,立馬就讓霍金和《時間簡史》極具爆炸性,有這樣的前提,《時間簡史》能夠全世界暢銷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但從書本身來看,《時間簡史》並不簡,很多人把這書買回去看得雲裡霧裡的。

作為霍金的好基友,一樣熱衷於科普的基普·索恩當然也不會放過寫書這個科普的絕佳途徑。《黑洞與時間彎曲》就是索恩寫的關於黑洞的科普書籍,坦白的說,這本書比我見過的任何一本市面上講黑洞的書都要好,而且他的語言是真的通俗易懂。

作為頂級黑洞專家寫的關於黑洞的科普書籍,你完全不用擔心書裡內容的權威性,不用擔心被誤導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索恩在《黑洞與時間彎曲》不止介紹了黑洞的理論,他還介紹了在黑洞理論發展史上不同人在不同時代的觀點,你順著他的思路可以清楚的知道黑洞理論這一條路下來是怎麼發展過來的,中間經過什麼樣的爭論,可以看到科學家們也是一步步字試錯的過程中發現正確的理論的。這樣比一開始就把最終的結論拋給你要受用得多,各個物理學家在他的書裡也非常有個性,科學是理性的,但是科學家是人性的。

對黑洞感興趣的,基普·索恩的這本《黑洞與時間彎曲》,強烈推薦。

這篇文件就算是對基普·索恩這位相對論大師的一個簡單介紹吧,既然人家那麼熱衷於科普,又是該領域頂級的專家,我等吃瓜群眾多多了解一下也好。你們多去他的Twitter上催一催,沒準人家也跟霍金一樣來微博開個帳號了呢~

相關焦點

  • 2020必看10部電影(下)!
    第五部《永恆族》這部最新漫威電影定檔於今年的11月6日,卡司陣容非常強大,安吉麗娜·朱莉和著名韓國演員馬東錫,都會參演,這也是第一部,有中國人來指導的漫威電影,著實令人期待帶。第四部《黑寡婦》這部劇講述,黑寡婦的起源故事,此片在今年上映,不過實在讓人費解,真的應了那句話,先告訴你,她是怎麼沒得,再告訴你,她是怎麼來的。
  • 諾蘭離奧斯卡,還差半個史匹柏
    由於順風順水、名利雙收、拍一部賺一部,他甚至沒有感受過資本的壓力。對這個擅拍燒腦神作、堅持風格表達、絕不自我重複的一線大娛樂家,媒體紛紛給他貼上了「下一個史匹柏」的標籤。這個標籤可不一般。史匹柏在早期憑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奪寶奇兵》等商業片橫掃好萊塢,然後繼而用《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徵服奧斯卡。
  • 《信條》導演諾蘭 5 部電影英文金句精選!
    電影劇情描述身為「盜夢者」的主角,能夠透過潛意識進入他人的夢境裡,竊取商業機密,甚至改變對方想法。此部電影獲頒多項奧斯卡金像獎。例句中的 free 作動詞,與介詞 from 一起使用,表示「擺脫;免於」的意思,常見的用法即是 free sb. from sth.(讓某人從…中被釋放)。而後面的 move forward 用來表示「繼續向前」。
  • 「盜夢者」諾蘭專訪:我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
    諾蘭還十分強調電影所表達的觀點。他認為不管是拍電影或是寫劇本,一切都是以觀點為主。諾蘭表示,在沒想清楚自己現在正站在誰的角度看問題時,不會輕易對電影進行剪輯。諾蘭直言,他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諾蘭事必躬親,從不使用第二導演團。他對此表示:「如果我不需要拍攝電影中的鏡頭,那我還在片場幹什麼呢?
  • 假期電影清單 | 除了《信條》,這些諾蘭的燒腦大片也不容錯過!
    《記憶碎片》是諾蘭的第二部電影作品,也讓他一舉成名。他創造性地採用倒敘和正敘交錯進行的表現方式,利用黑白和彩色的兩種手法來區分主人公的過去和現實狀態。這部電影由《黑客帝國》飾演Trinity的凱瑞-安·莫斯和《普羅米修斯》演員蓋·皮爾斯主演,電影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男主角也因此提名土星獎最佳男主角。
  • 諾蘭電影深度解析!
    我們就拿諾蘭的電影舉個例子。諾蘭,他的電影普遍十分燒腦。拿《Tenet》(天能/信條)舉例。這裡需要代入兩個概念:客觀時間和敘事時間。即3—1—2、3—2—1……諾蘭,則是在客觀時間的基礎上,玩轉敘事時間的高手。他想的不是如何講故事,而是故事如何講。信條,電影的第一步,則是把起因取走,接著,直接給你講結果,然後再給你講起因,帶入更多的結果,最後,帶入部分過程。
  • 諾蘭:不是我針對大家,在座各位拍電影,都很無聊
    說到「諾蘭」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哪怕你不了解他本人,也多少會看過或者聽過他的名字。諾蘭:老子就算用紙糊,也不碰特效!拍個電影還搞起了工程,不愧是你!據統計,諾蘭拍過11部電影長片。除去最新一部《信條》,前十部的成本大約只有11億,最終票房卻超過了47億美元。更不用提普遍在90分以上的評分,和頒獎季時接踵而至的提名。
  • 值得二刷的電影,主角只有5分鐘記憶,這部懸疑電影只有諾蘭能拍
    哪些電影值得二刷?我首先想到了《記憶碎片》,這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由諾蘭執導,改編自諾蘭弟弟的小說《死亡徵兆》(Memento Mori)。而女主角凱莉安妮莫斯,在接拍《記憶碎片》時,剛剛憑藉1999年的《黑客帝國》嶄露頭角,人氣飆升。《記憶碎片》最重要的亮點還是來自敘事,男主角失憶,諾蘭嘗試了倒敘的敘事策略,讓這欺騙與失憶的懸疑故事,一步步在觀眾眼前開展。
  • 為什麼說看不懂諾蘭的電影很正常?
    如果把「老實」、「老派」這種詞,用在諾蘭身上,一些諾蘭路人粉難免會站出來反駁。但只要你聽他講過幾句話,你就會立刻明白,在拍電影這件事上,沒有人比他更老實。這種老實體現在劇本創作上,除了個別幾次,跟大衛·S·高耶和弟弟喬納森合作之外,他的長片劇本全部由自己創作,從來不搞頭腦風暴,從來不組建編劇團隊,就是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構思故事,構架宇宙。
  • Christian「橡膠人」,十部重量變化大的電影,相差兩倍
    在這部電影中,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了一個優雅的華爾街銀行家,但每次夜幕降臨都會變成一個惡毒的罪犯。這部電影中的「美國精神病人」有一個完美的體形,還有一些特寫鏡頭來展示主人公強壯的體形。為了準備這部電影,克裡斯蒂安貝爾在六周內進行了密集訓練時間裡。在一名全職教練的指導下,他每天訓練3小時,並嚴格控制飲食。
  • 10部電影裡一半有他,基裡安·墨菲如何成為諾蘭的御用配角?
    和其他好萊塢大導演比起來,諾蘭比較低產。從處女作《追隨》到最近的《敦刻爾克》,他執導的長片只有10部。不過其中有7部衝進了IMDb Top250,7部衝進了豆瓣Top250。雖然諾蘭大神至今只導演了10部電影,有個演員卻已經和他合作了5次,被稱為諾蘭的御用配角。這個人就是愛爾蘭演員基裡安·墨菲(也有媒體翻譯為希裡安·墨菲、斯裡安·墨菲)。在《敦刻爾克》中,我們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 「橡膠人」克裡斯蒂安·貝爾,10部體重變化最大的電影,相差一倍
    在這部電影中克裡斯蒂安·貝爾扮演了一個風度翩翩的華爾街銀行家,然而每當夜幕降臨就會變成一個兇惡的罪犯。電影中的這個「美國精神病人」擁有著完美的體型,並且出現了一些特寫鏡頭來展現男主角健碩的身材。為了準備這部電影,克裡斯蒂安·貝爾在六個星期的時間裡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在一位專職教練的指導下,他每天訓練長達三個小時,並且配合嚴格的飲食控制。
  • 為什麼諾蘭的魔術失效了?
    許多評論認為諾蘭就此「跌下神壇」,但這句話有個前提,那就是他曾呆在神壇上:《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15年來,諾蘭每部電影的評分都在8分之上。通過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不管喜歡與否,都不得不承認,諾蘭是玩弄「時間」的電影大師。
  • 隱秘而複雜,諾蘭電影魅力之身份認同!
    這位電影界現象級導演,影迷盛讚他是「新千年的庫布裡奇」,屢次斬獲奧斯卡大獎的導演史匹柏則給予他「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的至高評價。甚至有影評人曾說「說諾蘭壞話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上映後,有影迷在社交網站給予負面評價,被諾蘭粉絲威脅)。諾蘭的影響可見一斑。
  • 奧斯卡經典100部電影
    《謎一樣的雙眼》關於奧斯卡的100部經典電影已經在上面陳列完畢了。在這裡,我還是再介紹幾部公認的「人生必看」的電影專門介紹一下吧。《肖申克的救贖》:十九年的信念,最偉大的救贖1994年出了太多的好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當時雖然未能敵過《阿甘正傳》衛冕奧斯卡,但經典總能流傳,不會被時間泯滅。
  • 中國電影為什麼很難獲奧斯卡獎,《滾蛋吧!腫瘤君》的奧斯卡之旅
    中國在評選奧斯卡影片有優勢而我們中國的電影衝擊奧斯卡這麼多年,迄今為止就只有李安的《臥虎藏龍》一部影片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每個國家都可以推薦(只要是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然後經過評委推薦,選出提名,在提名裡面選出一個獲獎的影片。
  • 寫了一周《信條》,才發現「敗」掉巨額投資,是導演諾蘭的老把戲
    諾蘭長相帥氣,得益於媽媽是空姐,幼年的小諾往返於英美兩國很便利,這大概帶了給他最初的時空變幻體驗。做導演,諾蘭是真正的天才!7歲時他就用超8攝影機拍攝玩具兵人,被世人稱作最初的「電影創作」。小諾蘭是如此幸運,優渥的家境讓他既能見多識廣,又能追隨所愛。
  • ...號》藝術指導彼得·拉蒙特去世,他還曾「操刀」過18部《007》電影
    他曾憑藉《鐵達尼號》獲奧斯卡獎,也為18部《007》電影擔任藝術指導、布景師等工作,作品還包括《異形2》《真實的謊言》《屋頂上的小提琴手》《飛天萬能車》等。12月19日,四次獲得奧斯卡提名,曾參與18部007電影的製作,並因《鐵達尼號》獲得奧斯卡獎的傳奇藝術指導彼得·拉蒙特已經去世,享年91歲。
  • 最近最火的電影人,肯定是他!
    恰逢《信條》即將上映,而八月又有《星際穿越》《盜夢空間》兩部電影的重映來為其造勢。 可以這麼說,最近就是「諾蘭月」。 也很想問問大家,是從哪一部電影開始入坑諾蘭呢? 是《盜夢空間》?
  • 是什麼造成了諾蘭在籌備電影方面,如此的精打細算?
    溫子仁雖然是華人,但他似乎沒有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導演的電影都是「大手筆」的開銷。相反作為英國人的諾蘭反而學會了勤儉節約,每一部電影都是精打細算的,一度被影迷們評為好萊塢「最會省錢的導演」。為了讓諾蘭在籌備一部電影的時候更加的省錢,溫子仁甚至還向他提議:「可以讓劇組演員的家人充當群眾演員。」諾蘭居然也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還在新電影中體驗了一把「省錢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