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與柏楊:從情同兄弟到反目成仇,竟為爭風吃醋!真不可同富貴

2021-01-17 劉宅宅哦

李敖與柏楊,都是當代文苑風流人物,都是風雨如晦時代篝火之光。他們生前身後,各自勵教激志,各有名山事業,雙峰並峙,二水分流,本兩不相防。但因時代之故,也遺留下很多八卦、很多謎團,一直來為人所閒話。

其中最著名的話題,當然就是兩人為什麼會從好友衍為絕交,甚至仇敵相向。特別是李敖,從1980年代開始,幾乎看到柏楊二字必要醜詆痛罵,必要羞辱一番,為我們所熟知。我看到很有朋友的議論,也都指明柏楊德行有虧,有負李敖,所以該罵。我覺得這是不客觀的武斷。

在我看來,如果要一句話總結就是:二人分合之理,不是李敖瞧不起柏楊,而是互相看不上。而要推斷其原因,這裡面,有各自性格的因素,也有不經解釋而成芥蒂的誤會。

李敖與柏楊,本是同道中人,在臺灣最崎嶇的歷史之路上,有過很長的一段「蜜月期」,相攜顧盼,惺惺相惜。

他們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境遇,都是朗然的漢子,也有極為投合的政治理念。柏楊要比李敖大上13歲,但他們都是從大陸渡海過去的北方人,都秉持「以罵世來救世」的心願,都是當時抗爭的知識分子,又都同時成名於1960年代,在那個惡劣而孤獨的小島中,他們會走到一起抱團取暖也是必然的。

他們入獄的時間點,都差不多在同時期。只不過,柏楊1968年身陷囹圄後,呆了10年才倉皇出來;而李敖呢,是從1967年開始,前後「三進宮」,累時6年兩個月,才僥倖得出。那時的他們,是互致欽佩,也是能推誠相與的。李敖回憶錄中說,自己待柏楊如同兄弟。

雖然都是狂人,但彼此之間,是同志,是戰友,為了共同的理想,互相支援,共同受難。這些情況,現在看他們彼此的書信,還不難按查的。

我的感覺,他們二人,會「情同手足」是理所必然,但最後會反目成仇,也未嘗不是各自迥異性格主導下的必然結局。

李敖對柏楊最大的不滿,在他「忘恩負義」,這一點現在看來也未嘗不能成立。但是柏楊的「忘恩負義」,又極可能不是人格上的,而是建立在誤會上的。總之,一個鬥志昂揚好罵,「你欠我的就要討回來」;一個性情溫和不爭不辯,「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又從來沒有坐下來好好談過,誤會越陷越深,最終成了彼此積存在內心深處的一個死結,雙方至死都無法澄清了。

我們從局外人看這段恩怨,反倒可能是清楚的:李敖當年確實對柏楊有恩,而他們最終兇終隙末,又確實源於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柏楊的前妻艾玫。圍繞艾玫,兩人出獄後數十年互相猜忌,以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話說,1968年,柏楊因文字獄坐牢,李敖是仗義執言大力援救的主力之一。據《李敖回憶錄》所說,他當時曾依靠美國朋友的幫助,把柏楊的答辯書傳到海外,使其冤情公諸於世,讓其時的蔣家有所忌憚,不敢置柏楊於死地。

最終,在眾多人士的奔走之下,柏楊從死刑被改判為12年徒刑,實際遭囚9年26天。

後來柏楊出獄,李敖自以為勞苦功高,柏楊該感激涕零才對。可沒想到,柏楊此後無論文字還是言語,幾乎都沒有提及他李敖的貢獻,甚至主動斷絕了和他的任何音訊往來,沒有說明一句說明。

李敖納悶,到處打聽,才是有人告訴柏楊,在他坐牢期間,李敖和他彼時的妻子艾玫有染,他覺得自己的尊嚴、情感受到重創與欺騙。而據李敖在數十年後的辯護,柏楊坐牢後,他為營救,是與柏楊之妻艾玫有較多接觸,但是艾雖美不是他喜歡的類型,況他李敖再風流,因有心理障礙,平生從不與朋友之妻通姦,為了自明,他甚至在書中指明「真正姦夫」姓名與地址。這些說辭,在《李敖快意恩仇錄》一書中是可以看到的。

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如果李敖的敘述可信,那二人的分道揚鑣,實際起於一場風月誤會,只是這種瓜田李下之事,要辯清確實也不容易,何況他李敖確實風流成性呀,而柏楊的性格其實並不好爭辯。同時,熟讀柏楊書籍的朋友大概也會知道,當年妻子艾玫在他落難之時的離去,確實是他一輩子的傷痛。

而要落柏楊「忘恩負義」,大概也是說不過去的。在柏楊文集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他對另外一位參與營救的孫觀漢先生,是如何的感戴,念念不忘,至死彌篤,是非常感人的人間真情顯露。除了李敖的呶不休,我也不曾見過還有其他人指責柏楊其人「忘恩負義」甚至品德問題。

有些朋友只看李大師的一面之辭,又對柏楊的書籍沒怎麼看過,先入為主成見在胸,不問其它「口徑」,就貿然先判決柏楊「有罪」,多少是有失客觀的。這些問題,其實稍微翻翻他的雜文集,還有那本 《我本陋民――柏楊自傳》,都不難得到一些不同的印象。

總之,這段故事,如果真要給個總結,我個人挺認同潘採夫所說的:二人交惡,與柏楊小心眼有關,可李敖的風流遠播也難脫干係。

此後近三十年,聽說此「內情」 的李敖,開始對柏楊口誅筆伐,甚至動輒人身攻擊,更是將此恩怨火上澆油,而柏楊還是一味沉默,本來也可以澄清的誤會就此永不可解開了。

而且,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有關二人交惡的記載和傳言,現在被搬來弄去的那些,證言也好,材料也好,罪狀也好,基本都來自李敖一方的筆下口中。柏楊對於此事,幾乎不置一詞。他晚年寫回憶錄,都不怎麼提及李大師,仿佛生活中、臺灣歷史裡,都沒這個人啥事。他什麼都隱約談了,對於曾經的「朋友」李敖、對於那個社會影響既深且巨的李敖,卻刻意忽略。

而李敖本就是三國禰衡式的人物,使酒罵座,快意恩仇,有恩湧泉相報,有仇睚眥必還。在他筆下,本來當世但凡出名的基本就沒一個好人,一生痛批人數超逾三千,更何況讓他感覺受到「背信棄義」之人,豈會輕鬆放過。於是他用了三十年痛貶柏楊,甚至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去料理這人。這些責罵,大部分就見於他寫於1989年、有近300頁厚度的題為《醜陋的中國人研究》的書籍。

這本書雖名為《醜陋的中國人研究》,但改為《柏楊人品之研究》似乎更合適吧。全書就柏楊的著作極少評論,幾乎都是就柏楊的人品大做文章,明眼人都會看出,這早已不是學術研究了,差不多已經是明明白白的人身攻擊。比如,他認為柏楊是醜陋中最醜陋的中國人,是只會耍嘴皮子的,是忘恩負義的;說柏楊的文化水準不足以談歷史,更不配談「醜陋的中國人」這一命題,沒資格翻譯《資治通鑑》一書等等。

幾十萬字的書,拉拉雜雜來來去去,其實就是說了被柏楊誤會戴綠帽子,還有柏楊學問不行、人格這麼三件破事。

李敖說的都是事實嗎,柏楊真的有那麼卑鄙嗎?我自己閱讀過後的認知,當然不會全面否決,也不會完全認同。

有一些,看書中列舉的信件和資料,可推測應該是事實。比如,李敖確實在柏楊入獄之時無私營救,而柏楊後來的做法,不管是否誤會,確實對李敖有點忘恩負義了。但平心一點同樣可以看到的是,李大師又確實是明顯地在洩私憤,很多論據也有意混淆。比如,他說柏楊坐牢前曾跟他討教坐牢的經驗,而其實他忘了,那時他自己並無坐牢的經驗,而柏楊早在初抵臺灣不久的1950年就曾因「收聽匪區廣播」而入獄六個月過,何以會向他「討教經驗」;

再比如,他一再諷刺柏楊蹲獄十年後嚇破了膽,後來一心投靠權者,這也是不確的,因為柏楊後來也並沒有在此中撈取什麼好處,只不過是他的心態有了轉變,從一味地謾罵轉到了有所寄望。畢竟,權者以不是過去的權者,早已走在轉型的歷史之道上。可以說,從1980年代開始,兩人的政治態度、思想理念其實已經出現分歧。

而且,就為人處世而言,正如早先就有人指出的,雖然他們的筆鋒都那麼凌厲,對世界的批判那麼不留情面,但是實際生活中論為人大相逕庭。總體而言,李敖其人,東北漢子,凡事有仇必報,睚眥必較;而柏楊生平性情實有河南人的樸厚,重以德報怨,息事寧人。是以柏楊朋友多,怨敵少;李敖則朋友幾無,敵人遍布四海。

可以說,這兩人的為人、理念,有那麼多的不同,實際早已預告著他們之間的情誼終究會出現裂痕,只是世事弄人,他們應該都萬萬想不到,彼此裂痕的導火線,竟然是一個女人的「為情」問題吧。

只因一場誤會,造成這兩位「文壇英雄」反目成仇,「別有參商之闊」,老死不相往來,無疑是令人惋惜的悲劇。

人生之難,在「是與非」,誰對誰錯,真的難以說清。但我想肯定可以說清的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不該是柏楊,更不該是李敖,而是"權力之惡」。試想,如果因為他們不是動輒製造冤案,把柏楊投進監獄,還可能發生日後的這些事情嗎?

不過,如今這兩位大陸人,都已經魂歸西去,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更值得欣慰的是,最後的他們,一個新北白沙灣高塔上,倚窗真龍殿,面朝海峽,眺望故鄉哈爾濱,聊解思鄉之愁;而另外一位,骨灰則終於回到了老家河南新鄭,實現了百年之後葉落歸根安息於中原故土的遺願。某種程度上,他們都「回家」了。

為了一個更好的中國,他們一生都如杜鵑泣血,家破人亡,歷經磨難。渡盡劫波兄弟在,倘若地下有緣邂逅,以他們的胸懷,想應該也能一笑泯恩仇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古人在八字中早就給出答案
    今天堂主帶大家一起來看下為什麼大多數的人能共苦不能同富貴。以上,出現了,對應了,就是七殺有制化,為偏官。但各位要注意,這裡面,制殺只有食神這一種,有「駕」有「合」有「化」。故書中說,制殺太過,說的是,比如一殺逢兩食,制服太過,這個才叫做制殺太過,此處要明白!
  • 《都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
    《都是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都是兄弟》是一部都市情感劇,講述了親兄弟如何在金錢的誘惑下反目成仇,一波三折後又重歸於好的故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呢?在父親與叔叔鬧的時,又是羅旺用真心感動了大家,使他們兄弟重歸於好。普超英飾演竇麗華普超英,影視演員,1960年出生於湖北武漢,家鄉雲南,代表作有《情滿珠江》、《戎馬煙塵》、《美麗姑娘》等。本劇中,她飾演竇麗華,是羅盛的妻子。一個善良但不軟弱,潑辣正直,心無城府,真誠,值得推心置腹的女人,對羅盛不離不棄,至死不渝。
  • 「為兄弟姐妹不斷付出,卻換來反目成仇,原來手足情也應該AA制」
    但幫到最後,小叔和姑姑沒一個說他爸好,反而說他偏心,給這家多那家少。現在他爸年紀大了,廠子他接手了,他不慣著小叔和姑姑。然後,他們竟然上門辱罵爸爸有了錢忘了親兄妹,還在親戚朋友間說他爸的壞話。於是,他爸氣得打官司,把借給他們的錢都要回來,還撂下狠話:「老死不相往來!」 最後,他爸終於明白:「為兄弟姐妹不斷付出,卻換來反目成仇,原來手足情也應該AA制。」
  • 悼李敖,讀李敖:不畏浮雲遮望眼
    :李敖在臺北逝世,享年83歲……今天再聽付女士這段錄音,很難不帶上「追懷」的況味,我們就以此追懷李敖,願先生「永遠同在」……朗讀者:付如初(《李敖自傳》責編)背景音樂:宗次郎《永遠同在》李敖:五十年是什麼?
  • 温嵐《同手同腳》:最平淡的手足之情,也許最值得我們珍惜!
    可是漸漸地,感覺越長大越孤單,非常羨慕那些有兄弟姐妹的朋友們,遇到問題可以大家共同解決,而小時候更是有了玩伴,雖然是常常吵架或者打架,但是這也是童年時候難得的情感啊,同樣地,這就是我們一直說的手足之情,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最近重溫的歌單中,無意中發現温嵐的《同手同腳》。
  • 《香蜜》:錦覓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竟使兄弟倆反目成仇?
    很多看過香蜜沉沉燼如霜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潤玉和旭鳳從小關係就非常好,哪怕旭鳳的母后並不喜歡潤玉,但他倆的兄弟情一直沒有變過,但是錦覓的出現,卻打破了這和平的一切。緊密還結交過一個朋友叫肉肉,肉肉死的時候,也讓錦覓十分難過,她對親情和友情還是感受得到的,不懂男女之情的錦覓曾經跟潤玉提起過靈修,潤玉知道錦覓並不懂,所以尊重錦覓,拒絕了靈修,可是旭鳳和潤玉並不一樣,他對錦覓的喜歡是想快速的擁有,所以錦覓和旭鳳就開始第一次靈修。
  • 【不羈】李敖在北京大學演講視頻實錄,讓你不得不捧腹大笑
    所以,此公愈倒黴愈不哭,不僅不哭,還化悲為喜,開顏綻笑,他要讓災星在笑聲中顫抖。你見過這般怡然自得的囚犯嗎?有一陣子,李敖被關押在軍法處八號牢房,那是間名副其實的鬥室,人呆在裡面,連轉身都很困難,簡直是四處碰壁。李敖不以窄小為苦,反而以閉關為樂。當年達摩老祖修禪,也只是衝著一面牆,而我,竟四處衝牆,他想。恍惚中,常生出破壁飛升的爛漫。
  • 李敖: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
    5 李敖的小說文筆一般,即便是提名諾貝爾獎的《北京法源寺》也非一流佳作。這部歷史小說值得稱道之處在於以極度精確的考據塑造了一批陽剛式的男子,彰顯了其歷史專業的能力,與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可媲美。然而因為文筆原因我至今仍未讀完。6 李敖的口才一流。
  • 有很多學命理的人天真的以為同八字就應該同富貴,其實大錯特錯
    國王為這樣的巧合開始有點激動了,他再次打量面前這另一個溫貝爾德。「不僅如此,陛下」,老闆又說,「我夫人的名字也和您夫人的名字相同呢,都叫瑪爾格利特。」「是嗎?這樣巧合啊!」國王睜大眼睛問,「哪你們是什麼時候結婚的呢?」老闆回答說:「是1866年7月21日。陛下。」
  • 關係需要距離,李敖: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
    當時李敖給胡因夢的情書有這樣的句子:如果有一個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優遊又優秀,又傷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別人,是胡因夢。這次離婚對李敖無疑有非常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在此後多年,一直對胡因夢口誅筆伐,不肯原諒。
  • 雙胞胎兄弟同分考上清華!平時就很有默契…
    祝爾樂、祝爾康這對雙胞胎兄弟來自廣西柳州今年,他倆竟以同樣的分數一起被清華大學錄取!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心有靈犀?兄弟倆小學、初中都在同所學校因不想被比較兩人高中刻意選擇了不同學校哥哥祝爾康就讀於柳州市鐵一中弟弟祝爾樂就讀於柳州市高級中學雖然學校不一樣但是兄弟倆高考分數卻完全一樣都是687分
  • 【同題吟詠】第三題//情
    2.耿雙林七律•同題情步入文壇志趣生,丹心似火寫清平。詩詞歡快歌鄉裡,曲賦綿長贊鶴城。三慧貞觀吟草著,一題賢蘊並肩行。祥和風氣山河美,我祝嘉朋日日榮。各情串起時和世,推動紅塵滾滾行。 7.張亞君七律.說「情」(通韻)問世間人為所系,恩仇愛恨總紛爭。投江沉水報華夏,化蛹成蝶愛赤誠。結義桃園謀霸業,聯盟彝漢鑄英雄。紅塵千載誰人怨,不老蒼天最有情!
  • 《同手同腳》,一首有關於手足之情的歌曲
    《同手同腳》温嵐演唱的一首的歌曲。這是一首有關於手足之情的歌曲,同手同腳是温嵐寫給他弟弟的。因為弟弟比她小了近10歲,所以温嵐很疼他弟弟。接下來看看一些聽眾的評論吧~「獨生子女哭暈在廁所。」「獨生子女只能羨慕,哭笑都好,一起就好。」
  • 柏楊:瞞婚5任、坐牢2回、3次學歷造假,晚年兒孫成群流落街頭
    而他對每一任太太的子女尚且如此,以至於他晚年雖然子孫眾多、分散世界,卻沒有哪個同他有血濃於水的情分。晚年出獄的他曾經想去投靠第四任太太的女兒,卻因年青時候對妻女薄情而被女兒無情的拒之門外,甚至差點流落街頭露宿,幸虧得友人幫助才有棲身之所。
  • 情更長 愛也真|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推出抗疫原創歌曲《甘苦同當》
    近日,根據市文旅局安排,西安市群眾藝術館的群文工作者,創作出這首音樂作品《甘苦同當》,用愛發聲,共同為武漢加油,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凝聚力量。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甘苦同當》作詞:李黎作曲:楊小強
  •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殺手下功臣?
    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不過,劉秀與他的兄弟,倒是既做到了共患難,又做到了同富貴。打下天下後,劉秀手下的功臣們,終身富貴,而且,富貴爵祿還延續到了他們的後人。劉秀是怎麼做到的呢?劉秀認識到:「直繩則虧喪恩舊,較情則違廢禁典」。既不想虧欠功臣,也不願廢法。這才有了劉秀處心積慮的安置舉措。而劉秀的功臣們,也都有一定文化素養,知道文種、韓信等人「兔死狗烹」的故事。所以,他們大都主動配合劉秀,退讓以避嫌。
  • 秦沛姜大衛爾冬陞,三人三個姓卻是同個媽:娛樂圈親兄弟真不少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有位大咖不可繞過,他便是姜大衛,說起他,那地位可是槓槓的,香港的首位亞洲影帝就是他了。然而,大家能想到嗎,他竟然和秦沛、爾冬陞有著最親密的關係,沒錯,這三人竟然是親兄弟!她的第一個丈夫叫姜克琪,據說,倆人當時足足生了8個孩子,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過去,這實在不可思議,可在當時太正常了,畢竟還沒有計劃生育,不過可惜的是,8個孩子只活下來了4個,講真,那時的孩子真沒有如今金貴,夭折也不過是尋常事罷了,而姜大衛就是活下來的其中一個孩子。秦沛和姜大衛其實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他一開始也姓姜,只不過後來進了娛樂圈,他自己起了個藝名叫「秦沛」。
  • 李敖!李敖!李敖!別了李敖!
    後來他說,「我在北京念小學時就對國民黨厭惡,這一厭惡是我一直堅持不做它的黨員,雖然這一堅持,帶給我幾十年的不方便,不識時務,但是我不但不後悔,反引為自豪。」就在李敖第一次入獄之後,時隔10年,他因被肖孟能誣陷侵佔財產入獄。李敖出獄後,咽不下這口氣,開始反擊。他召開記者會,痛斥肖顛倒是非,順便為很多冤假錯案抱不平。肖的勢力很大,但李敖不怕,堅持遞交罪證。肖幾次被他告上法庭,第3次的時候,肖知道大事不妙,於是逃到美國去,再也沒回來。這件事以李敖」大獲全勝」收尾。真正的狂士,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李敖兼具才氣和勇氣,自詡「一個正確的人活在錯誤的地方」
    李敖知道後,調侃道:「我靠小文去美國,還不如靠老蔣回大陸也!」蔣介石於1975年去世,此時仍執掌臺灣。指望蔣介石反攻大陸,固是笑談,不過李敖的一瓣心香,也是在臺不在陸。李敖在十四歲隨父母來臺灣後,處境艱難有之,優哉遊哉有之,眾叛親離有之,眾星捧月有之,但從未想過離開臺灣,他是誓與臺灣共存亡的。未亡之前,他就堅持戰鬥,為自由,為人權,為臺灣,也為他自己。蕭邦說,讓我的音樂成為戰歌。
  • 真·心有靈犀!雙胞胎學霸同分考上清華
    祝爾樂、祝爾康這對雙胞胎兄弟來自廣西柳州今年,他倆竟以同樣的分數一起被清華大學錄取!祝爾康(右一)祝爾樂(左一)和母親兄弟倆小學初中都在同所學校哥哥祝爾康就讀於柳州市鐵一中弟弟祝爾樂就讀柳州市高級中學雖然學校不一樣但是兄弟倆高考分數卻完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