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範學堂,目前有丁家橋、虹橋、江浦三個校區,這所以工科為主的江蘇省屬重點建設的多科性百強名校,由南京化工大學(前身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建築工程學院於2001年5月合併組建而成。該校的丁家橋校區曾是清朝南洋勸業會舊址,那裡收藏著鮮為人知的鎮館之寶,究竟是什麼樣的寶貝,它和學校的歷史有著怎樣的聯繫呢?一起去瞧瞧。
第一站是南京工業大學的丁家橋校區,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南京化工學院的原址就在這裡,雖然原來的老圖書館已經搬遷了,但是曾經守護在圖書館門前的兩個貔貅,依然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1992年至1993年期間,曾擔任南京化工學院常務副院長的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歐陽平凱回憶說,當年圖書館三個字由郭沫若先生親筆所提,門前的兩個貔貅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不論歷史如何變遷,兩隻貔貅永遠代表了南工人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
歐陽平凱說:「我覺得貔貅這個動物是想像的,又結合了一些現實主義的闢邪清新鎮靜的作用。我覺得對讀書人的心境是有好處的,我們做研發也要有一種勇猛的精神,所以當年蓋(丁家橋校區)科技大樓的時候,因為那邊(圖書館)要拆,我當時就主張放在科技大樓前面。」
「水泥陽篷」成了鎮館之寶
與兩個貔貅同時被譽為老圖書館鎮館之寶的還有一個有著110歲高齡的「水泥陽篷」,如今也從老圖書館後面移至學校丁家橋校區宿舍區。這是一處傘狀的涼亭式建築,以水泥製成,其頂蓋用一根獨立的亭柱支撐。為了保護它,學校專門在其四周闢出一個小廣場,周邊還加設了石凳,供師生們在建築下休息觀景。
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劉鹹介紹:「你看那個傘葉倒過來就像一個荷葉一樣,也是給中國工業帶來一股清風,一種新鮮的理念,在當時110年前勸業會也是一道風景線。」
1910年6月5日至11月29日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博覽會。在現在的丁家橋、三牌樓一帶的南洋勸業會會址上,圍繞著當時的展覽活動曾建設了豐富的各類新式建築,可惜建築群在戰火之中幾乎損毀殆盡。據考證,僅存的這處「水泥陽篷」是南京最早的水泥建築,由湖北大冶水泥廠製造。
江蘇省近現代史學會會員胡卓然說:「湖北大冶的水泥廠在國內赫赫有名,宣布了這些建築物是用它的水泥製品來製造的,現在在《申報》上能查到這樣的廣告,而且登過好多期,其中就明確說了它建造了這樣一個小亭子。如果我們了解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就可以知道,當時湖北大冶水泥廠具有非常領先的地位,而南洋勸業會作為當時舉國矚目的盛會,這種水泥制的建築出現在上面,可以反映出當時水泥工業達到的歷史地位,在南京這座城市的表現。這樣一個建築不僅僅是我們南京城市史上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史的重要見證。」
最早的專業期刊也在這裡
南京工業大學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作為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該校圖書館收藏的化工相關文獻期刊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由美國化學學會化學文摘社於1907年創刊的《化學文摘》簡稱CA,從第一本至今,所有的紙質版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副館長馮君介紹:「我們一直以來很注重化工特色文獻的建設,像這樣化工領域權威期刊,我們是從很早就開始訂購,一直收藏至今。現在這本書也是作為化學化工的主要資料來源,在同類高校中,資料最全的可能就是我們了。」
1917年出版的《有機結構材料-木頭和其它》、1929年出版的《建築施工手冊》、1930年出版的《加速石油的復甦》等等,涵蓋了建築、化工、生物化學等優勢學科。這本1947年出版的30萬字《燃料工業》原稿,作為館藏較早的應用力學教學用書,在當時都是由作者手寫完成的。
劉鹹說:「先手工在蠟紙上刻,然後通過油墨一張張印出來,這個老師為了把他的學術成果教給學生,就把這本書印出來給學生用,這個屬於當時的教材。」
2006年9月江浦校區逸夫圖書館落成,掀開了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發展歷史的嶄新一頁。
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目前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江蘇省工程文獻中心核心成員館。館藏中外文圖書221.5萬冊,電子圖書147.4萬冊,電子期刊3.6萬種,中外文資料庫72個。圖書館還注重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最新建成的南書房石雕館中收藏了二十多件歷代石雕,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劉鹹說:「石雕館有漢代的、有唐代的、明代的,古人的智慧全部集中在石雕物件當中,我想現在大學生來了之後,可以和古人對話,尋找一些靈感。建築化工材料的學生可以從材料的結構做起,石雕充分體現了化工的材料和結構,所以我想給大學生創造這樣一個環境,我們圖書館的初衷基本上就完成了。」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黃迪 史斌燕 通訊員/楊芳 朱琳 編輯/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