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塞·博阿滕(Osei Boateng)是一名在江蘇大學學習漢語的加納籍學生,3月,他參觀了江蘇省鎮江市的一家社區劇院,圖中為他在展示京劇臉譜。(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日報5月13日電(記者張玥、孫曉晨) 4月底,李果(音)完成了在秘魯一年的漢語教學志願者工作,回到了中國首都北京。
她今年26歲,是北京語言大學的在讀碩士研究生,將於今年7月畢業。
今年是李果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第七年了,但是她還沒有找到全職工作。
「到目前為止,跟我住在同一宿舍樓層的女生——她們也都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找的都是與教師職業無關的工作,」她說道。
「她們中大部分人找到的工作都和專業方向不對口。」
1985年,北京語言大學成為教育部批准的全國最早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原名為對外漢語專業)的四所高校之一。
現在全國已有342所高校開設此專業。到2012年底,全國有63933名學習此專業的學生。
施家煒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系的前系主任,同時也是該專業的一名教授,她說,過去三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就職的工作與專業方向對口的人數只佔了不到10%。超過40%的畢業生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很長時間以來,這個專業在文科生中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傑出的考生,」她說道。「但我們確實在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方面存在問題,特別是對本科畢業生而言。」
對於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容易找工作的現象,施家煒給出了兩個原因。
「第一,這個專業旨在為外國學生培養漢語教師。然而,在任何一所高校獲得教師職位都是極其困難的。大多數高校現在都要求應聘者要有博士學位。第二,很多學生畢業後由於籤證問題不能如願到海外工作,也因為他們沒有其他國家相關的教師資格證。
九十年代中期,施家煒被北京語言大學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錄取。2007年,李果被河南省鄭州大學的同一專業錄取。入學註冊時,她們對這個專業都有相似的看法,包括這個專業既重視英語又重視漢語。
但是施家煒說,情況已經改變了。過去,大多數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都是英語為母語的成人,而現在是小孩比較多。這意味著,教學技能需要有所不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語言背景,包括不說英語的人。
2013年10月,在一場關於改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的研討會上,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周上之教授說,此專業的課程應該更關注英語以外的語言,而不是僅僅開設漢語和英語課程。
在國外大學找到教師職位非常困難,但是一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願意在私立語言學校成為漢語教師。很多學生也意識到,比起碩士學位,私立語言學校更看重教師的經驗。
「天井·越洋」是北京一所私立語言學校,其總經理格德·朔伊貝(Ged Scheuber)已經招聘漢語教師超過一年了。
「到目前為止,我們招聘的所有老師幾乎都有此專業的碩士學位,」他說道。「然而,這不一定意味著他們能勝任工作。我們強調的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信說話的能力。有經驗的教師能準確指出外國人學漢語時可能感到混亂的地方。」
而且,一些在中國的外國學生和移居者仍然很大程度地依賴自學來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
梅格達萊納·洛克茲斯卡(Magdalena Lowczynska)今年31歲,是一名在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學習漢語的波蘭籍學生,他說,學習一門語言更重要的是將其應用於真實生活對話中,而不是記憶詞彙和語法。
為了幫助更多此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機會到國外工作,兩年前,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啟動了一個合作項目,通過此項目,中國學生能夠得到當地的教師資格證。這將使他們有資格成為在美國工作的漢語教師。
北京語言大學的施家煒教授說,北京語言大學也與美國進行著類似的合作項目。
(編輯:許雅寧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