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餘姐
全文共2134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
最近追《令人心動的offer》,前兩天寫了一篇分享:
《令人心動的offer》丁輝VS王驍:人與人的差別不是名校,是細節
讓很多人不爽。
不爽的原因無外乎,覺得我拉一個踩一個,跟他們討厭的君合律師事務所的幾位帶教律師一樣,有名校情結。
恕我直言,這閱讀理解能力真是有點感人。
整篇文章我核心要表達的意思只集中在一點:職場上注意細節才能贏得「專業」印象分,就跟為了展現專業,很多行業和職業都要求從業人員必須穿正裝一個道理。
不過,我也並沒有什麼興致叫醒一個只會人云亦云、甘願把自己的頭腦當成別人思想跑馬場的人:別人說有內幕就堅信自己看到了,別人說誰不好、很討厭就跳著腳罵。
作為一個想誠懇分享一點自己相信的職場乾貨的號,有感於此,來說說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在職場上成長得很快,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有的人就是不行。
01事情都有多面,盲人摸象不可取
多年以後,回憶起小學語文課本我才發現,很多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濃縮在那些教材裡:
比如小馬過河。你是小馬,河水的深淺對你來說,松鼠和老牛的看法都不具備參考價值,絕知此事要躬行;
比如盲人摸象,在大象一般龐然大物的事實和真相面前,我們所能夠看到和了解的也許就只是象鼻子、象耳朵和象腿那麼有限;
如果不承認還有更多的事實和真相是我們無從接觸也無從想像的,那我們就會跟那些固執己見、吵成一團的盲人沒什麼區別。
高手跟普通人的分叉點,往往就在這樣的地方:
高手即便不知道那個更大的系統和全局是什麼,但他知道一定存在這樣一個東西,而自己目前所接觸和知道的,只是這其中的一小部分和細節。
抱著這種理念的人,面對跟自己不同的說法和意見時,他會表示好奇和關注,因為很可能:
自己能夠藉由這個觀點看到那個更大的系統和全局,或者發現這個系統的其他部分。
我們就以這些實習生在律所的一個長期發展為例來看:
這件事的更大的系統和全局是什麼?是律所需要選拔出將來最具成長潛力、能夠成為一名優秀律師的實習生。
那怎樣的實習生最有潛力?
良好的專業素養、超凡的學習能力和成就一番事業的野心。
而我所說的注重細節,時刻表現出專業、甚至是「精英範兒」一點,就是諸如律師、金融從業者的重要專業素養之一。
而超凡的學習能力,之前畢業的學校以及學歷,就是一次經過背書的證明。
關於這一點,我也曾經專門解釋過:
為什麼很多公司招聘都要求211,985還碩士以上學歷?這次一文說透
02快速成長需站在前人肩膀上,首先你得接受和認可最基本的邏輯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
但只是把它當成是牛頓謙虛品質的表現。
這真是大錯特錯,他只不過說出了一個客觀事實而已。
學習成長越快的人,掌握了越多無需再去自己證明和探索的真理。
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學習成長最慢的,一定是遇事總愛抬槓的:
你說A很重要,他立即就要說那B、C、D就不重要了?
你說某個人身上某個點很值得學習,他就要說你這是拿了多少好處費,要為他洗地?
你說某個人在某一件事上做得還不夠好,他就要說你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專業黑……
同樣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怎麼連這一點共識都沒有呢?
教材上不是早就說過了麼:
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
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和底層邏輯啊!
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是一無是處,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就說什麼做什麼都對。
這種判斷力和心智,跟那個6、7歲看電視劇只會問父母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的自己,有什麼區別呢?
我當然知道大家不喜歡《令人心動的offer2》中王驍那種無時不在地秀優越感的表現,個人來說,也不喜歡這樣的人。
但這絕不構成就可以無視別人背景的理由。
不會真的有人以為別人流利的英語、斯坦福的教育背景什麼都不是吧?
那就跟大家嘲諷的懂王同志有得一拼了。
03高手永遠只關注自己可以學習的點
我一個專注於分享求職面試、職業發展和成長的號,並無意去關心各種娛樂八卦。
引入熱點也不過是為了引出我真正想要表達的關於職場成長的經驗總結。
我發現聰明的讀者,能夠一下子就抓住文章真正的核心和重點,來一點點增強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比如我在分享中重點說到的應該如何注重細節、確保自己交出去的工作結果至少一眼看上去很工整專業的具體方法裡,這位琴弦令同學就直接找到了對他自己來說有用的點:
職場上的學習成長其實都是這樣。
成年人已經不太可能像學生時代那樣擁有大把的整塊兒時間來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事實上即便有,也可能靜不下心來。
我們的學習,就是通過這樣一點一點的碎片化的時間,發現一個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點和技能,然後記下來,下一次找機會去實踐和運用。
結果發現效果不錯,下一次繼續強化,最後,這個知識點和技能就變成自己的了。
這就是成為高手的進階之路。
老家那一帶有一個俗語,叫「人牽著不走,鬼牽著飛跑」,形容那些沒有自己主心骨和判斷力的人。
雖然話有些糙,但仔細一琢磨,卻又很是貼切。
希望我們都成為知道自己要什麼、在不同情境中都能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東西來不斷自我成長和完善的人。
我是有餘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專注分享求職面試、職業發展實用乾貨,點擊左上方藍色按鈕關注@遊刃職場,一起成長為更具選擇權的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