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發出作物上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2020-12-23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全球小麥產量大幅提升的首選途徑之一。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產量約1200萬噸(按照中國小麥年總產量1.2億噸,10%增產來估算),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基因組複雜性(異源六倍體)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同時,制種成本過高也大大制約著雜交小麥產業化推廣。

日前,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Tim Kelliher團隊合作,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題為《Generation of paternal haploids in wheat by genome editing of the centromeric histone CENH3》(《基因編輯CENH3基因開發小麥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

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小麥三系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這也是主要的成本之一,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

「這在動物細胞上很容易實現,可以顯微操作將原來細胞的細胞核移出,或是通過化學處理將原有細胞核破環,然後將新細胞核移植到原有細胞質中。」呂建解釋,但是,這一方法不能在作物上實現,是因為顯微操作需要破壞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去除掉細胞壁的植物細胞很難再生成完整的植株。

再者,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很少,而擬南芥CENH3基因則被公認為是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的關鍵基因。擬南芥CENH3基因自2010年被報導以來,是目前最有效的一個父本單倍體誘導基因。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眾多科學家花費了巨大的努力嘗試在其它作物上重複擬南芥上的成功,但是,都沒有獲得成功,以至於科學界一度懷疑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是不是只能在擬南芥上實現。

呂建堅定的認為,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可以在雜交小麥上實現。最終,他們證明了,CENH3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可以在小麥上實現。

這是怎麼實現的?

他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Tim Kelliher一起,創新性地設計了一對gRNA,只在CENH3蛋白氮端引入回碼突變,不改變羧基段和啟動子區域,最終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由此,呂建團隊開發了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這是基於父本單倍體技術,將不育系開發成父本單倍體誘導系,將待轉育的材料誘導父本單倍體,再利用單倍體加倍技術實現胞質不育的一步轉育;可以將原來需要的3年時間(7代)縮短到不到一年時間(2代)。因此,這項技術也被稱為雜交小麥制種「一步到位」技術。

呂建在實驗室工作 馬愛平 攝

「選配小麥不育系材料非常耗時費力,傳統方法需要多年多代的雜交選育,工作量巨大,育種成本很高。這項育種技術加速了種質改良,並降低了種子生產中的商品成本,可以快速實現不育系的創製,大大加速雜交小麥品種選育的進程,更快捷更省事,促進雜交小麥在更大範圍的利用和推廣。」呂建說。

更令人驚喜的是,研究人員實現了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在真正作物上的首次報導。而此前,另外一個可用於父本單倍體誘導的基因是玉米上的ig1,但只能在玉米上產生1%的單倍體誘導率;同樣的基因在小麥上更被證實不能誘導單倍體。

「7%的誘導率可以說是非常好的開端,是首次在小麥上成功實現,這個效率在商業上具有可操作性。」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總裁張蓓說,通過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可以加速小麥雜種優勢的基礎研究和雜交小麥的推廣。

這項技術也為基於CENH3的HI-EDIT(單倍體基因編輯耦合技術)技術在多種作物中的應用鋪平道路。同樣的方法和設計模式或許可以推廣到其它沒有單倍體誘導系統作物上。「我們正在大豆,番茄上進行摸索。」呂建透露。

令業界期盼的是,這一突破拓展了單倍體誘導技術,不僅加速雜交小麥種質資源創製,實現「一步到位」,也對其他雜交作物產業化提振了信心,可以成為其它作物創新育種技術的「基石」。

相關焦點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Nature Plants | 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MTL同源基因首次成功用於誘導...
    單倍體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是現代育種技術體系的三大核心技術。單倍體(Haploid)指只具有配子染色體數目的細胞或個體。目前玉米單倍體育種普遍採用孤雌生殖誘導系誘導產生單倍體。單倍體植株一般比較弱小,且表現高度不育,只有加倍成2倍體才能恢復育性從而獲得種子,加倍後形成的系稱為DH(Doubled Haploid),可直接用於育種。2017年1月23日,全球農業科技巨頭企業先正達(Syngenta)公司在Nature雜誌上報導了一個名為MATRILINEAL(MTL)的玉米花粉特異性磷脂酶基因,該基因能誘導玉米單倍體的產生。
  • 人才強校 | 陳紹江教授課題組成功克隆新的玉米單倍體關鍵誘導基因...
    本網訊 我校陳紹江教授研究團隊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團隊歷經10餘年不懈努力,在國際上率先克隆了首個非Stock6來源的玉米單倍體誘導關鍵基因ZmDMP,這是該團隊繼克隆關鍵誘導基因ZmPLA1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這一關鍵基因的克隆為理解單倍體高頻誘導的成因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科學家揭示假受精介導種子單倍體形成機制
    作物假受精介導的無融合生殖種子單倍體形成模式圖 山東農大供圖該成果為解析棉花等作物無融合生殖單倍體誘導形成過程與細胞生物學基礎提供創新理論依據。論文通訊作者曾範昌介紹,單倍體能在植株上充分地顯現重組的配子類型,排除顯隱性幹擾,提高選擇的準確性,並可迅速純合成育種新材料,豐富遺傳資源,縮短育種周期,進而顯著提高育種效率。
  • ​Cell子刊 | 山東農業大學曾範昌教授課題組在發表作物無融合生殖育種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單倍體能在植株上充分地顯現重組的配子類型,排除顯隱性幹擾,提高選擇的準確性,並可迅速純合成育種新材料,豐富遺傳資源,縮短育種周期,加快育種進程,顯著提高育種效率,當今受到高度關注。      但在作物系列單倍體誘導應用過程中,單倍體誘導頻率太低 。誘導技術仍是經驗式的,存在相當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無融合種子單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克服上述系列問題,依賴於我們對無融合生殖形成過程及種子單倍體誘導調控過程與機理的深入理解。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 L.)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優異的抗逆先鋒作物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要來了?農業部名單引爆資本市場
    這個板塊的引爆點,來自於2019年12月30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一份名單「擬批准頒發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192個植物品種目錄」,真正引起眾人關注的是排在最後的三個:兩個抗蟲玉米品種和一個抗除草劑大豆品種,它們均來自國內種業研發機構。玉米和大豆非常敏感,是主要農作物。這份名單有可能讓轉基因作物獲得商業化。
  • 中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獲得小麥單倍體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ID:zgnyzjygl)8月12日消息,雙單倍體技術在加速作物育種進程上具有極大的價值。玉米、水稻等作物中廣泛應用的體外單倍體誘導技術具有更多的優勢,但是這種技術能否能夠擴展到多倍體作物小麥上尚不得知。
  • 印度有望批准首個轉基因作物—新聞—科學網
  • 襄陽市小麥單倍體技術實現突破-科技-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日前,襄陽市農科院小麥單倍體技術應用取得新進展,為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長提供技術支持,為工廠化生產小麥單倍體創造可能。
  • 金風科技:我國首臺商業化GW155-4.5MW機組吊裝
    2020年9月13日,國網張家口張尚二期擴建50MW風電項目完成首臺機組吊裝,這是我國實現吊裝的首臺商業化GW155-4.5MW機組。   國網張家口張尚二期擴建50MW風電項目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大河鄉,西側緊鄰尚義縣,於7月底進行首臺基礎澆築,共採用11臺GW155-4.5MW低溫型風電機組,輪轂高度95m。
  • 醫藥生物技術丨我國首個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進入一期臨床試驗...
    醫藥生物技術丨我國首個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進入一期臨床試驗!長處在哪?短板有啥?這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也是繼美國及德國研發的少數幾個mRNA疫苗品種後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mRNA疫苗是一種核酸疫苗,在我國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發的五條技術路線中佔有一席之地。該疫苗獲批臨床試驗,既實現了我國mRNA疫苗「零」的突破,也標誌著我國核酸疫苗研發水平及監管能力已經躋身國際前列。
  • ...轉基因技術 鹼基序列 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成分 玉米種子 老鼠藥...
    長長的專利資料文件顯示,PH4CV的開發包括了使用BT和HT轉基因技術——這是用於商業化大宗農作物的僅有的兩類轉基因技術。  對轉基因問題非常關心的雲南財經大學社會與經濟行為研究中心教授顧秀林認為,轉過一次基因以後的作物不論經過多少代自交,然後再做多少次雜交,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雜交品種,而是轉基因品種。如果先玉335是轉過基因的,那麼中國一些以先玉335為父本或母本延伸開發的玉米品種H1588和T88等等,也必須作為轉基因或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品種來管理。
  • 農業深度報告: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漸行漸近,關注轉基因標的
    分國別看,在已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 26 個國家中,12 個國家屬於美洲,8 個 來自亞洲,3 個來自非洲,2 個來自歐洲,還有 1 個來自大洋洲;就種植面積而言,88.5% 轉基因作物種植在美洲,9.5%種植在亞洲,1.5%種植在非洲,0.4%種植在大洋洲,歐洲 種植佔比小於 0.1%。
  • 南開大學團隊解析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二倍化新機制
    圖1.p53敲除的單倍體幹細胞在體內外多種分化實驗中,均呈現極強的單倍性維持能力,生物信息分析發現,單倍體的穩定維持,與凋亡基因的抑制有關。真核生物的遺傳信息一半來自於父本,一半來自於母本。然而,只有一套染色體的單倍體細胞,沒有基因『備份』,我們對任意基因的更改,都會直接帶來表型的改變。這對於我們探索生命現象、破解基因密碼十分有利。」帥領說,這也是單倍體細胞被稱為「基因篩選利器」的主要原因。近十年來,包括小鼠、大鼠、猴、人在內的多個物種的單倍體幹細胞相繼問世,引起了遺傳學篩選和藥物靶點分析等領域的廣泛關注,相關成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單倍體移植治療兒童MLL-r B-ALL與化療相比可改善預後
    其中移植組(18/19為單倍體移植)4年OS、EFS、CIR(87.4 %, 89.5 % 和5.3 %),顯著優於化療組4年OS、EFS、CIR(52.2 %, 25.9 %, 和74.1 %) 3. 兒童(非嬰兒)MLL-r B-ALL患者在CR1期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尤其是單倍體移植)與化療相比,可顯著降低復發率,提高生存率。
  •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五十二萬份 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說,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進一步穩固,建成完善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 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超五十二萬份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說,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科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進一步穩固,建成完善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
  • 可精準匹配農作物與土壤 我國建成首個大區域一百米級高精度立體...
    以往,農產品種植只能靠經驗,難以進行精細、可準確測度的標準化操作,這使得農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好不好完全靠天。但這樣「靠天吃飯」的情況將會得到改變,在18日由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指導、生態經濟數位化工程(麗水)研究院主辦的「2020生態價值數位化國家高峰論壇」上,該院副院長王金祥發布了我國首個大區域100米級高精度立體土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