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由學生「集體上廁所」引發踩踏事故。事故造成22名學生受傷,其中五人重傷,至少一人死亡。
孩子們如日常一般上學卻不想遭此無妄之災,踩踏事故這般慘烈,引起了人們對於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校園安全防範措施的反思。
其實,除了網友們想到的上下課時間制度改進和疏散演練,有的學校已經為防踩踏和規範學生行動秩序進行了比較有效的實踐。
校園內畫箭頭引導學生群體活動路線,
教育學生靠右通行
山東省濟南市新苑小學操場的地面畫著很多箭頭,學校也堅持著讓學生按照校園內的箭頭走路,有秩序地如廁、上學、放學和上課間操。另外,學校教學樓內的樓梯中間也畫有黃色的分割線,學生上下樓需靠右走。
中午放學,學生列隊走出校園
記者到新苑小學時,正趕上學生中午放學。準備回家的學生都列著整齊的隊伍按照地面上的黃色箭頭往校外走。校門口除了安保人員及學校的教職工外,還有一些學生的家長也在志願維持秩序。
學生自覺靠右上樓梯
而那些中午留校的學生,吃完飯後就有秩序地如廁並返回教室休息。大多數學生都能按照地上的黃色箭頭走路。上下樓梯時,學生也會自覺地靠右走。
學生沿著箭頭前往廁所
據新苑小學大隊輔導員杜媛媛介紹,「最開始我們在教學樓的樓梯上畫了黃色的分割線,引導學生上下樓靠右走,後來我們又在樓下畫上了黃色箭頭,讓學生沿著箭頭上學、放學、進教室、如廁等。」為了讓學生明白怎麼沿箭頭走路,各班的老師也給學生講解箭頭的含義,比如單箭頭只能前進,雙箭頭則可以原路返回等。如今,這項措施已經堅持5年。
單箭頭只能前進,雙箭頭則可以原路返回
杜媛媛說,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防止學生發生踩踏事故,另外還能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當然,這項規定在實行起來也沒有那麼理想,有些調皮一點的學生有時也會亂走。」杜媛媛稱,他們學校也一直在探索更好的辦法,切實維護學生的安全。
為防止學生摔傷,樓下鋪上了塑膠草坪
為加強校園安全、防止踩踏,
還有那些先進經驗可以借鑑?
專門給學生開設的安全通道,除了可以在人流量大時規範學生行動路線,還可以使學生遠離校園車輛。
地上的白色圓點是方便學生上操列隊設置的
為了進一步加強校園的安全建設,新苑小學最近每天兩操高峰期試行男廁所單循環,也就是一個口進,一個口出,這樣也可以有效防止廁所過於擁擠的情況發生。
湖北省孝感市某外國語學校為了防止學生擁擠踩踏,給人流量大的地方劃分了明確的安全責任人和相關職責,確保在學生有可能擁擠的時刻都有老師在維持秩序。
該校關於防止學生擁擠踩踏的管理辦法(部分)
除此之外,在上下課、組織考試、開展活動等節點,也要安排相當數量的師資力量或者校園安保人員,對學生的上下樓梯的行為進行引導,對追逐打鬧等危險行為進行制止和教育。
學校平時必須加強基礎設施的巡查檢修,例如樓道是否寬敞;樓道、樓層的照明設施是否完好;不符合標準和不牢固的樓道欄杆、樓道扶手是否有進行加高、加固等等,這些都是學校需要及時反思和檢查的安全隱患。
另外,還要在醒目位置張貼安全警示標誌或者標語,為通暢、有序進出或者上下樓梯創造安全氛圍。只有防微杜漸,且防範得全面,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河南濮陽踩踏事件發生之後,有媒體質問並反思,國家2005年就專門要求各中小學就預防學生擁擠踩踏事故建立專門制度,十餘年過去,規定尚在,但真到了執行學校安全教育上,怎麼就打了折扣?
在安全教育方面,日本的經驗完全可以借鑑。在日本的中小學,安全教育有一個中心課程——體育保健課,教學重點就是「防止受傷」,每個年級實施的具體內容都符合學生相應的年紀特色。
日本學校還注意在其他科目教學及道德課和綜合學習的教學中,抓住一切機會進行安全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例如,道德課上培養學生遵紀守法、互助互讓、相互關愛的精神和公德心;綜合學習時間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安全專題,關於防止踩踏的問題當然囊括其中;老師們對於同學們「當遇到危險時,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更是注意進行嚴格細緻的指導。
反觀中國,長期以來,學生成績始終處於教育評價的核心地位,而最基礎的安全教育反倒成為學校教育中的盲點。如果通過教育和演習使學生們心中真的都熟知遇到人流集中、有踩踏情況時正確的處理辦法,懂得禮讓、不起鬨,在發生危險後知道如何有效保護自己不受傷,這些來自校園的無妄悲劇就不會發生。
校園的管理者畢竟很少會像學生一樣在學校生活,在校園安全建設上難免有所疏漏。
在美國的一些學校,老師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在學期快結束時,學校會做個學生調查,問他們在學校覺得有多安全,哪些地點或是事情令他們認為是「不安全隱患」,同時也可以考察學生是否明白學校對他們的安全期望。
學校是給學生提供安穩學習環境的地方,如果連學校最基礎的軟硬體設施都不可靠,又何談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如何真正地確保學生在校安全,把一絲絲的隱患扼殺於「襁褓之中」,不僅是對學校管理者能否盡職盡責的拷問,也是對學校教育理念的檢驗,畢竟在日常教育中,學生安全和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才是頭等重要的問題。
希望這樣的事故不再發生!
記者:林彥銀
編輯:劉曦文
微信編輯:張天健
綜合來源:華西都市報、法制日報、百家號、未來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