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20-12-11 網易新聞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漢字,你真地認識它嗎?當同齡或者更年長的古文字一個個消亡,漢字為什麼獨活到今天?從甲骨文迄今3300年的歷史,漢字經歷過多少生死劫難?今天漢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機,未來如何破局?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千餘名觀眾到場聆聽演講,同時眾多的網友在場外觀看了在線直播。



什麼是漢字

小學語文第一課中的「天地人」為什麼這麼寫?「漢字」這個名稱正確的解釋是什麼?一開場,黃德寬教授從小學語文第一課入手,帶領大家追溯漢字源流,並澄清了漢字的概念,它既不是指漢代使用的文字,也不是指漢民族使用的文字,而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在古代並沒有「漢字」這個名稱,先秦時代稱作「文」「字」「書」「名」「書契」等,秦代才將「文字」連稱,近代還稱作「中國文字」,到了現代,漢字這個名稱才流行開來。

漢字在夏代已經形成

黃德寬教授指出漢字之所以了不起,在於漢字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創造以及它所展示的頑強持久的生命力。世界上其它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等早都消亡了,只有漢字從產生之日起,從遠古到今天,度過重重困境,不斷變革發展。

黃德寬教授表示關於漢字的起源目前還是一個未解之謎。傳說認為黃帝史官倉頡受到鳥獸足跡啟發創造文字,但是,這些傳說難以據信。百餘年來,現代考古學新發現為漢字起源的探討提供了不少線索。在我國多個地區先後出現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與文字起源關係密切的刻畫符號,其中代表性的有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龜甲刻畫符號(距今7500年)、陝西臨潼半坡仰韶文化刻畫符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浙江良渚文化刻畫符號(公元前3300—前3200年)、山東大汶口文化刻畫符號(公元前3100—前2600年)等。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的「文」「辰」等文字符號,可能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漢字(公元前2600—前2000年)。

黃德寬教授認為,在夏代,漢字已經形成。殷商時期(公元前14—公元前12世紀)出現了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

認對一個甲骨文,獎勵10萬元

黃德寬教授在現場答疑時表示,為了鼓勵大家研究甲骨文這門絕學,中國文字博物館出臺政策,面向全社會徵集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認對一個甲骨文一等獎獎勵10萬,比較對的可獲二等獎,獎勵5萬。已經有人認出了甲骨文中的「蠢」字,拿到了10萬元的獎勵。另有人認出了甲骨文中的「阱」字,拿到了二等獎,獲得了5萬元的獎勵。

目前還有兩千多個甲骨文等著大家去辨識。



化解第一次危機: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聲化道路

從甲骨文看,漢字早期的構造主要是以形表意,通過摹寫客觀物象來構成文字符號,這就是所謂的象形字

有些抽象的概念不易於直觀表達,古人就利用抽象符號來組合或在原象形字之上加一個標指性的符號來造新字,這就是所謂的指事字如「上、下、本、末」等。

還有的字是將兩個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利用它們相互位置關係或意義關係來造成一個表達新的概念的字,這就是會意字。如「乘、涉」等。

早期是用「以形表意」的方法造字,即通常所說的象形、指事、會意造字法。這類造字方法在甲骨文時代佔70%多,有明顯優勢。

但是,以形表意造字有很大局限性,不僅符號眾多,而且複雜的抽象概念,如心理、思維、情感、性態等,以及語言中的虛詞,如代詞「我」「之」等無形可象,難以構形漢字發展遇到了第一個困境,即以形表意的構形危機:眾多的概念無法通過以形表意的方式造出文字符號。

如何突破漢字構形困境?從殷商甲骨文看,當時有兩條路徑可供選擇:

一是藉助早已使用的同音借代的辦法,即假借。據抽樣統計,甲骨卜辭的用字假借佔到74%。不過假借字多了就使得符號系統的功能容易發生紊亂,也增加了閱讀和理解的困難。

二是用形聲造字法來構成新字。如「蛛」,以 「蟲」作形符,「朱」作「聲符」,表示讀音。形聲字在甲骨文中佔有相當比例,約佔29%。

形聲造字法,一方面其形符與字義相關,繼承了以形表意的傳統;另一方面其聲符利用系統中已有的符號表示字的讀音,實際上開闢了通過字符表音來記錄語言的廣闊道路,從而突破了以形表意的構形困境。到西周時期形聲造字就已逐步成為主要構形方式,經統計西周時期的新增字約有81%是形聲字。到春秋、戰國時期新增字中形聲字佔比為96%99%漢字構形方式系統完成了重大變革,到春秋戰國時期,漢字構形基本實現了單一的形聲化。這一變革從根本上解決了漢字符號生成的機制問題,使得漢字符號可以適應時代發展而生生不息,任何新詞語、新概念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造出一個記錄它的符號,如當代為化學元素創造的新字,就是用的這個造字法。

化解第二次危機:隸變突破古文篆體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

之後,黃德寬教授指出了漢字發展的第二次危機:書寫效率。從甲骨文、西周青銅器銘文、戰國簡牘,到秦代詔版文字,漢字的形體都具有較強的形象性特徵。漢字形體從描摹客觀物象為基礎而形成的字形,逐步發展成為曲線線條構成的形體,這就是篆籀(即大篆、小篆)字體。

戰國時期,文字使用範圍日廣,區域分歧明顯,篆書與實際應用追求書寫便捷的矛盾日益突出,陷入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方面推行「書同文字」政策,小篆成為古文字的終極形態。另一方面,隸書在秦代逐步成為通行字體。漢代承襲秦制,漢武帝時代隸變基本完成,隸書趨向定型,篆書退出日常使用領域。

秦漢時期的隸變,改變了古漢字的基本形態,從描摹客觀物象而形成的篆體,變成為抽象點畫組合的隸書,漢字形體完成了古今轉變的歷史性變革,從而走出了古漢字書寫效率低下、不便應用的困境。

經過東漢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新隸體」,從而形成「橫、豎、撇、捺、鉤」等楷正筆畫,到魏晉時代這種寫法定型,就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楷書」。楷書是漢字形體發展的極致,漢字的筆畫系統和方塊字形態最終確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漢字形體古今轉換發展的過程中,漢代出現了草書,東漢到魏晉時代還在新隸體和草書的影響下,形成「風流婉約」的行書。草書、行書體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漢字書寫求簡趨便的嘗試;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書寫者的個性化追求和漢字審美的自覺,從而催生出舉世無雙的漢字書法藝術。

化解第三次危機:放棄拼音化道路,完成現代轉型

黃德寬教授指出,楷書形成後,漢字形體基本固定。漢代以後儒家學說經典化,經學統治地位的確立,以及隋唐興起的科舉制度等共同發揮作用,使漢字的地位變得越來越神聖崇高,漢字系統也變得越來越穩定鞏固。

但清代末年,在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下,中華民族和文化陷入深重危機,一些人將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歸結為科技教育落後,而科技教育落後是因為漢字的繁難。因此,神聖的漢字逐漸跌落神壇,各種漢字改革方案紛紛面世,其中新文化運動對此爭論最為激烈。當時,蔡元培、胡適、陳獨秀、趙元任、黎錦熙、傅斯年、魯迅等文化教育界的代表人物,都從不同角度發表了改革漢字的主張。以羅馬字替代漢字,推行拼音文字成為大家的共識。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是這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次新文字創造和推行的嘗試。1928年,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共產黨人,受蘇聯文字改革的影響,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開始研製「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1929年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在莫斯科出版。這一方案1933年傳入國內,曾產生很大影響。

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形成的這場漢字改革運動,幾乎將漢字推到了毀滅的懸崖。

在這個過程中,學者們覺得推行拼音文字需要一個過程,於是將簡化字作為一個過渡措施提出。1920年錢玄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收324字),但後來沒有怎麼推行。

新中國成立後,繼承了近代以來文字改革的成果,提出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這些工作推進了漢語漢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建設。黃德寬教授指出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是語文現代化的標誌,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工程。

百年餘來,古老的漢字在應對西方文化強大衝擊下被迫進行了第三次重大變革,這次變更實現了古典文字的現代轉化,使漢字終於度過了生死存亡這一空前危機,跟上了信息化時代的步伐,再次顯示其巨大的生命力。

對於大家關心的漢字繁簡之爭,黃德寬教授表示繁簡之爭,從五四時期一直持續至今,從漢字發展的歷史看,繁體字與保存中國文化無關。現有簡化字也是漢字發展的結果。



信息化時代,漢字會消亡嗎?

縱觀甲骨文以來漢字3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漢字經歷了內部構形機制的完善、書寫體系的古今變更和漢字體系的現代轉型。三千多年來,漢字成功地走出三次重大的困境和危機,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獨樹一幟,正體現了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精神 。

21世紀的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古老的漢字在信息化時代的大潮衝擊下,會不會面臨更大的危機?漢字的前途如何?對此,黃德寬教授表示文字是歷史、社會、審美和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的綜合,漢字不能廢除,因為廢除漢字,中國文明就中斷了,「沒有漢字,我們的靈魂都無處安放」,信息化時代的漢字必將經受住新的考驗,更加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任何語言文字的強大都與其文化的強大相關,作為中華兒女,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要有充分的自信。

本次演講,現場觀眾反映熱烈,眾多媒體進行了報導。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日報、光明網、中華網、中國網、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千龍網、網易、搜狐等媒體的記者到現場進行了報導。CIBN高清影視、CIBN文化中國、網易新聞、鳳凰網、騰訊視頻、搜狐千帆直播、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對活動進行了在線同步直播。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講壇於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華學堂正式開啟以來,已舉辦18場演講,此前文學家格非、國學家陳來、社會學家李強、倫理學家萬俊人、歷史學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暉、國際關係專家閻學通、國家高端智庫國情專家胡鞍鋼、心理學家彭凱平、經濟學家李稻葵、法學家崔建遠、教育家謝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視評論家尹鴻、公共管理專家薛瀾、科學史家吳國盛等知名清華人文學者,和74屆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獲獎作家清華校友郝景芳都曾來到講壇分享灼見,與聽眾交流。(作者:人文清華)

本文來源:網易新聞學院 責任編輯:王茸_NN9299

相關焦點

  • 清華首聘講席教授,三人獲聘,首位人文講席教授專攻清華簡
    值得關注的是,「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首次頒給人文學院黃德寬教授和教育研究院石中英教授,「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首次頒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黃德寬是知名古文字學家,曾任安徽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去年年初,受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之邀請,擔任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 「人文清華」講壇 | 錢易:一生做好兩件事
    9月9日晚7點,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前夕,從教六十年的著名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錢易先生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了主題演講《一生做好兩件事》,為大家講述了「一門六院士,半門皆教師」的錢家故事,並深情回憶了影響她人生的幾位恩師,同時分享了幾十年來的環保事業心得。
  • 彭林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
    彭林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六場:人,何以為人?清華新聞網11月16日電 (實習記者 鮑涵)11月14日晚,適逢清華大學歷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華」講壇邀請歷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華學堂發表演講「人,何以為人」。
  • 汪暉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七場: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
    汪暉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七場: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實習記者 鮑涵)12月20日晚,著名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演講,提出人類發展進入全新階段,作為對人的研究,當代人文學科面臨重大挑戰。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漢字曾經歷了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第一個是構形困境、造字困境;第二個是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第三個則是面臨存亡的危機。 本文摘自《守望與思索:人文清華講壇實錄III》,根據黃德寬教授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人文清華」講壇發表的公共演講《了不起的漢字》整理而成。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標誌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 「人文清華」講壇|謝維和:大學之道拾遺
    2018年,1月4日晚,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現任教育研究院院長謝維和教授從傳統文化入手發表了名為《大學之道拾遺》的主題演講,指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學會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髓,不要盲目西化。千餘名觀眾到場聆聽演講,同時數十萬網友在場外觀看在線直播。大家在新年伊始與謝維和教授一起認真追尋「大學之道」。
  • 「人文清華」雲講壇古建築之旅收官
    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四場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隆重開講,梁思成再傳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剎,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
  • 禮學家彭林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六場:人,何以為人
    11月16日電 (實習記者 鮑涵)11月14日晚,適逢清華大學歷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華」講壇邀請歷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華學堂發表公眾演講《人,何以為人》,彭林教授從走出「半人時代」說起,闡釋禮義之道與禮樂人生,帶領聽眾一同感受中國禮儀文化的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與近千名師生一起到場聆聽。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本文摘自《守望與思索:人文清華講壇實錄III》,根據黃德寬教授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人文清華」講壇發表的公共演講《了不起的漢字》整理而成。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文 | 黃德寬來源 | 水木國學堂(ID:shumuguoxue)01準確地說,「漢字」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或書寫系統。
  • 清華教授:漢字若變成拼音文字將中斷中華5000年文明
    清華教授黃德寬:漢字若變成拼音文字將中斷中華5000年文明曾經有也一個看法,以為漢字將來會走拼音化的道路 ,尤其是我們漢語拼音產生了之後,其實已經拼音基本上普及了。那現在是不是拼音化,原來那語音的問題是不是已經解決了呢。沒有,拼音文字我們現在講。漢語拼音定位很清楚:是一個輔助性的標音工具。
  • 清華名家講壇現品牌效應 楊宗華講授企業贏利模式
    清華名家講壇現品牌效應 楊宗華講授企業贏利模式 2008-09-19 09:24:55
  • 延攬頂尖人才 打造一流師資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聘任儀式舉行-清華...
    目前學校已籌措講席教授基金,分別設立「人文講席教授」和「基礎科學講席教授」,並鼓勵院系通過籌措基金的方式設立講席教授和冠名(副)教授。 此次活動同期舉辦清華大學首批人文講席教授、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和首批清華冠名(副)教授的聘任儀式,代表著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最新舉措和最新進展。邱勇強調,師資隊伍代表一所大學的水平,長聘教授代表著清華大學師資水平的高度。清華因為有這樣一批優秀學者而自豪。學校綜合改革是以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其中一大亮點是建立教授準聘長聘制度。
  • 第三屆清華名家講壇本月開課 楊宗華教授進行授課
    第三屆清華名家講壇本月開課 楊宗華教授進行授課 2008-09-16 07:30:00
  • 清華EMBA國學研修會設立【紅博講壇】 湛如教授開課第一講
    清華EMBA國學研修會是清華EMBA國學班(第三期)2012年6月畢業時成立的清華EMBA校友社團組織,寄寓了熱愛國學的同學們繼續國學修習、悟道提升、延續同學感情及交流平臺的願望。 10月21日下午,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國學研修會主辦、吉瑞祥紅博館承辦的《國學智慧 幸福人生》紅博講壇授牌暨開講儀式在紅博館【四季青館】隆重舉行。
  •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
    清華數學系兩位「80後」女教授主講長聘教授講壇如何妙用數學語言清華新聞網3月26日電(學生記者 李延欣)3月23日下午,第20期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在人文圖書館未央廳開講。本期主講人單芃教授、吳昊教授均來自清華丘成桐數學中心。
  • 「似是故人來」黃德寬 馬字的七種寫法你知道嗎
    「似是故人來」黃德寬 馬字的七種寫法你知道嗎發布時間: 2020-07-16 15:30: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王肇鵬 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 #似是故人來# 7月21日開播啦,節目從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的視角出發
  • 漢字聽寫大會上的字你能寫出幾個?
    》正在熱播,小選手的漢字水平明顯優於場外成人組。對此,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很正常,成年人在踏入社會後,一般3000個常用字就足以應付生活工作。電腦輸入的普及也削減了人們的書寫能力。而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習大綱中的識字量本身就是超過3000字的,加上不斷練習,「所以初中生寫得比成年人好是真實的反映」。】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講演人:黃德寬 講演地點: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 講演時間:2018年11月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變成系統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  黃德寬 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