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車位緊缺如今幾乎已成為大多數城市的共同難題。據統計,東莞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63萬輛,去年一年新增近40萬輛,日益增長的車輛直接加劇了東莞道路的擁堵和小區停車難現象。 小區停車到底有多難?近日,記者採訪了多個小區的業主,他們每天在停車這件事上的遭遇或許你也經歷過。
講述
「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搶車位」
說到停車難,江南第一城的王先生深有體會,他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搶車位,「下午6點不到,小區公共停車位就沒了,有時連市政道路都沒得停。」有時迫不得已把車停到市政道路旁,儘管面臨被交警抄車牌、車被刮蹭的風險,他卻無可奈何地表示,「只能看『運氣』。」
王先生所在的小區停車設施並不完善,他購買的是第二期的房子,沒有地下車庫,只有少量地上停車位,並早已賣光。面對「停車難」問題,王先生希望相關部門能在小區附近的道路旁規劃一些臨時車位,緩解一下「一位難求」的問題。
「擋風玻璃被貨車碰碎自己買單」
說起停車這個話題,住在石竹新花園小區業主何先生直嘆氣。「下午5點半以後,小區內公共停車位就沒了,我6點才下班,停車只能在插針見縫在小區外圍找地方。」「上個月,車的擋風玻璃被貨車碰碎,肇事者逃逸,只能我自己買單,修車花了7000多元。可是,車修好後第二天還是得停在馬路邊。現在不挑,有位就行。」
何先生介紹,他買房時,還有部分車位未售,就沒有考慮買車位。「後悔沒買,那時車位一個約10萬元,現在二手車位都在20萬元以上,而且『一位難求』。」
「停車遠了下雨還要趟水回家」
東泰花園的阿均告訴記者,「晚上7點鐘之前車位還算好找,晚上9點後就難說了。每天找車位跟『打遊擊』似的。遇到下暴雨就很崩潰,如果車停得離家遠,還要趟水回家,現在每天停好車回到家都要5到10分鐘。」
東泰花園建設的時候,市民騎摩託車,開發商沒在小區規劃小車停車位。為了應對停車難問題,物業把部分綠化帶改成了停車位。阿均告訴記者,目前又有部分業主在提議再次改造綠化帶,如果意見通過,未來會增加更多的車位。「可是,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綠化空間被壓縮,老人小孩的活動空間減少,行人安全係數也降低了。」
「業主半夜回家被擋按喇叭抗議」
家住運河東1號小區的莊小姐忍不住吐槽:「我們一家六口住在裡面,家裡有四輛車,可是當初只買了一個地下停車位。由於我下班時間最晚,家人把車位讓給了我。家裡其他人如果想把車停到小區地下停車場,下班就都得掐著時間點往家裡趕。
莊小姐回憶說,以前小區內停車位已滿後,就不再允許車輛進入。去年某天凌晨,一名業主半夜回家,想開車進入小區沒被放行,該業主就一直以按喇叭來抗議安保人員,喇叭聲響長達20分鐘,「這很無奈,小區好幾棟樓的業主都被吵醒了」。
建議
小區周邊路段規劃限時車位
清理「殭屍車」 建機械停車位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小區停車難究竟該如何緩解?萬科物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萬科目前在東莞管理的住宅小區有42個,對於存在停車位緊張的小區,萬科通常會採取以下方法來緩解停車壓力:共有車位,臨時停放,引導業主先到先得;將晚歸車主引導停放在周邊商業區域停車場;對於外圍公共區域、住戶活動區域,分時間段開放;對於小區內部不影響行車與消防安全、不影響客戶出行的較寬行車道留一半供車輛夜間停放。
對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多家物業公司在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相關政府部門在小區周邊非主幹道和繁忙的路段,合理規劃路邊停車位;不適合規劃路邊停車位的,也可以允許夜間限時停放的方式來緩解小區的停車壓力。
萬科物業還提及影響公共場所停車區域的「殭屍車」,建議政府部門出臺相關管理措施及政策,加以清理,避免公共停車資源被佔用;此外,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通過合法合規的程序,對小區內可合理利用的公共區域進行改造,建設機械停車位等方式來增加公共停車位,緩解小區內的車輛停放壓力。
「停車難,是大城市都在面臨的問題,車和車位兩者供求不平衡。」中山大學教授林江認為,東莞可以從限時段停車、共享私人或單位車庫、差別化收費等管理方式緩解停車問題,不過解決問題的根本是要大力發展公共運輸,鼓勵市民使用公共運輸出行。」
措施
縮小政府定價範圍
推行停車差別收費
6月5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定了《東莞市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管理實施細則》等一批民生事項。其中,東莞進一步明確了我市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管理,縮小政府定價範圍,強調推行差別收費。差別收費,或是下一個管理停車的重要手段之一。(記者 董珊伶 周素瓊 見習記者 覃志傑 實習記者 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