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商業帝國的建立,往往是緩慢且艱難的,然而崩塌卻只需一夜之間,華林集團曾經是矗立於河南的商業帝國。
集團創始人孫樹華,更是在2004年登上《福布斯》,在在中國的富豪榜上也排到了第138位。
然而,僅僅三年時間這位商業帝國的創立者便跌下了神壇,開封市人民檢察院依法將其批捕。孫樹華締造華林集團商業帝國僅用兩年時間,然而才過去三年就土崩瓦解。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位從「破爛王」逆襲成河南首富的傳奇人物,又經歷了什麼?
「破爛大王」孫樹華
與上個世紀許多人一樣,孫樹華也經歷了那段「下海時代」。出身草根的孫樹華搭上了這趟末班車,剛上車的孫樹華並沒有想到這趟車的終點會通向哪裡。
像許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一樣,孫樹華做過很多小買賣,甚至還當過手藝人,比如炸油條、賣燒餅,走街串巷各行各業都嘗試了一番,須知,當時的孫樹華也就十七八歲的年紀。
然而各行各業都試了試卻難以做出成就,不過好歹也算是攢下了一點家底。到了十九歲那年,孫樹華開始蹬著自行車挨家挨戶收破爛。
孫樹華收破爛目的性很強,並不是單純為了維持生計,而是要攢下自己的第一桶金。
隨著孫樹華收破爛收得越來越紅火,也確實淘到了不少好東西,名聲也越來越響,甚至被冠以「破爛大王」的稱號。
不過孫樹華是有自己想法的,總收破爛也不是回事,於是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迅速崛起背後的投機
1992年,孫樹華利用收破爛賺來的第一桶金,創辦了小型塑料農地膜廠,隨著效益越來越好規模也越來越大。九年時間,孫樹華又組建了資產達到16.5億元的河南華林集團。
論起孫樹華的崛起,很多河南人都豎起大拇指暗自驕傲。然而迅速崛起的背後,孫樹華到底是憑藉什麼可以迅速站穩腳跟的呢?
調查顯示,在孫樹華還在經營小型塑料農地膜廠時便與政府走得極近,在創立工廠早期,孫樹華靠掛當地供銷社,五年之後隨著他的地膜廠越辦越大,孫樹華也成為了和曹河鄉供銷社的副鄉長。
站到副鄉長的位置上,孫樹華的眼界再一次被拓寬。他知道名與利不可兼得,於是他選擇辭去公職。
憑藉著積攢下來的人脈,他的企業得以迅速擴張,最後開始涉足建築、教育、白酒、房產、旅遊等10多個領域,對外聲稱要打造一個投資達47億元的「企業帝國」。
眾所周知,建立帝國的第一步那就是抓項目。怎麼抓?孫樹華有辦法,畢竟是曾經的鄉長,許多大項目被孫樹華憑藉人脈緊緊攥在手中。
東窗事發後有專家估算,依照當時孫樹華名下企業的實力,想要將這十幾個大項目抓在手中至少需要200億元的資金,才能將項目完整的推動,然而事實卻是當時的華林集團總資產不足兩億。
用最少的兵吃掉了最大的城。孫樹華這一手「暗箱操作」為其贏得了大量資產。然而,孫樹華的的野心卻遠不止如此。
「農民樣的野心家」
智維律師評價孫樹華:「一副農民樣,一顆霸王心」。10年時間華林集團總資產從2億元,直接擴充到了47億元,不得不說,這是商業歷史中是少有的幾個奇蹟之一。
孫樹華也憑此,名列《福布斯》同時躋身中國百富榜,成為河南人的驕傲。但是迅猛擴張的背後,卻是孫樹華無視規則的超常規發展,他是怎麼做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孫樹華循環使用土地證和已被收回的土地證進行騙貸,在已知的二十樁貸款中有十樁涉及了涉嫌辦理違規土地。
5年時間,華林集團憑藉著虛假的財務報表以及土地證明等材料,從河南省分行、浦發銀行鄭州分行、中信銀行、鄭州分行等等各種金融機構中,共騙取貸款達到13.6億元。
這些通過土地騙貸得來的資金,正是孫樹華企業得以迅速擴張的根本與源泉,但同時也是將其送進深淵的火車。
必然的落幕——結語
無視規則,就必然要為之付出代價,這一點被無數次證明。2007年,締造無數傳奇的河南省驕傲孫樹華,因為涉嫌貸款詐騙最終落入法網。
傳奇的一生終究迎來了「必然」的落幕,從「破爛大王」逆襲躋身中國富豪榜,再因心術不正走上歪路,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