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淺弋道歷史
讀萬卷書、行千裡路
知識改變命運、學歷提升資本,自古以來,寒門學子皆希望通過寒窗苦讀,能夠實現魚躍龍門的提升。在貧富差距始終存在的社會中,讀書是改變底層百姓命運的最佳途徑,很多孩子無法選擇出身、左右家境,卻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命運。
學歷是一個人大展宏圖、施展抱負的篩選門檻,北大作是莘莘學子的嚮往學府,從北大畢業的天子嬌子大多衣食無憂、事業有成。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北大有一個博士生曾經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後來卻失業18年,淪為了政府救濟的低保戶。這個北大博士生是誰?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北大肄業博士生——張進生
他叫張進生,出生在湖南常德縣的一個平民家庭中,張進生勤奮好學、聰慧伶俐,在學校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湖南醫科大學,成為了家人的驕傲、村民的榮耀。張進生一心一意鑽研醫學,畢業後,他去到了醫院工作。然而張進生在醫院工作並不順心,後來的他通過努力考到了北大的醫學研究生,並且深造博士。
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張進生很有可能是北大的醫學博士生,未來可期、前途無量。然而命運弄人,張進生窮盡半生考得的學歷,不僅沒有為他的人生添磚加瓦,反而使他間接淪為了失業在家18年的低保戶。
結合張進生的性格和時代來看,之所以失業在家18年,主要有三個原因!
1.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張進生是典型的專研型人才,因出身貧寒,他所得到的自尊大多來自於優異的成績,是典型的學者,知識確實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知識只有靈活運用、發揮價值時才能改變命運。張進生本科畢業後在一家醫院工作,學歷較高的他卻因不懂人情世故,和整個環境格格不入,因暈血怕刀,他無法擔任主治醫師,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的張進生備受刺激。
他把未來的希望放在了學歷提升上,通過三年的努力,他如願以償地考進了北大,在急需人才的環境中,張進生飛黃騰達不足為奇。但他在讀博期間,卻因家境貧困拿不出出國學習的20萬費用,一氣之下備受打擊,得了難以治癒的心病。
事業上的頻頻受挫,讓原本就敏感自尊的張進生開啟自閉模式,在遭到了女友的嘲諷後,張進生更加抗拒這個讓他心灰意冷的環境,沒有讀完博士就退學在家,依靠姐姐救濟維持生計。
這一自閉就是18年,張進生的生活越來越窘迫,最後無可奈何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辦理低保救助,以此來保障日常的生活。18年的時光匆匆而逝,在競爭激烈、優勝略汰的快節奏社會中,張進生原本的學歷優勢早已蕩然無存,已經與社會脫節的他將原本的醫學知識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2.自尊過強、性格過直
張進生是村子中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學子,承載著整個村子的讚美,然而校園和社會是有一定差距,畢業後的張進生也曾和其他學子一樣海投簡歷,希望找到心儀的工作。然而,找工作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用人單位不僅看重個人學歷,更看重個人經驗。
剛剛畢業的張進生所應聘的職位大多是管理崗,應聘失敗也在情理之中,張進生不知變通、性格耿直,很難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得以晉升。
很多人會對這種失敗一笑而過,張進生對此卻備受打擊,幾乎從未遭過拒絕的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價值,畢業四處碰壁、留學無望的他心灰意冷。如果他的家人能夠及時引導他,在發現張進生有逆反心理時正確疏導,或許也不至於淪落自此。很多人的自暴自棄大多來自於家人的滿滿期望,一旦期望和現實有較大落差,他們會選擇破罐破摔。
3.性格決定命運,胸懷左右未來
張進生將所有的希望全部壓在了學歷上,他認為只有不斷提升學歷才能找到人生方向、受人尊重。窮盡半生得到的學歷在短時間內沒能給他回報時,他焦慮不安、悲憤交加,索性就遠離世俗、封閉自我。
小結:
張進生的事情一經爆出後,引發了社會一片譁然,有人說張進生的結局是可悲的,原本是醫學界的高端人才,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可惜可嘆;也有人說一切都來自於他的過於要強,失敗在每個人的人生中常有發生,如果一遇困境就怨天尤人,即使擁有高學歷也未必能夠成就大事。對此你怎麼看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