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識簡報丨世界工業谷之光學谷系列(二):日本光學產業發源地——東京都市圈城北地區
日本光學產業核心地帶在哪裡?
城北+城南=日本光學產業起源雙中心
日本是世界光學產業強國之一,在光學鏡片、半導體等很多技術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近乎一張白紙,嚴重依賴歐洲進口,到逐漸走向世界領先,日本的光學產業發展經歷了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東京都的城北與城南地區,則是濃縮了日本光學產業發展主要歷程的主舞臺。
東京都23區 城北與城南地區位置,圖片來源:華高萊斯根據開放地圖平臺製作
這裡所指的城北地區,狹義上指以東京都北部板橋區和北區為核心的區域,廣義上甚至包括了埼玉縣的南部。而日本光學產業的歷史主舞臺,則圍繞著板橋區、北區和更向北的埼玉縣為核心上演。作為日本國家層面光學產業的重要起點,板橋區素有「光學的板橋」之稱。而城南地區,廣義上指港區、品川區、目黑區、大田區,乃至世田谷區等,作為日本光學產業另一重要起源地的城南地區,則指狹義上的品川區和大田區。
日本近現代光學產業的爆發地點,就是在軍事工業的驅動之下,在城北與城南地區開始萌發的。城北所孕育出的拓普康,以及城南所孕育出的尼康等,都成為了日後世界知名的光學產業領軍企業。
東京都板橋區,圖片來源:wikipedia@Missmikage
戰前:軍工帶來光學國產進程
城南地區,海軍驅動的光學產業基地
雖然在1868年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近代光學產業有所發展,但工業基礎依然薄弱。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不僅大量進口以德國為主的軍用光學器件,並且還一度被當時的沙俄在貿易通道上「卡脖子」,這激起了日本政府發展本國光學產業的決心。
首當其中是地位重要的海軍部門,為了讓海軍部隊能夠自行生產足夠的光學武器,1917年,由三菱財閥旗下的三菱合資會社社長巖崎投資,合併了當時的東京計器製作所(現東京計器株式會社)的光學部門,巖城硝子製造所的探照燈反射鏡部門,以及藤井鏡片製造所等三家企業,設立了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並一直以城南地區的港區與大田區為中心發展。直至二戰結束,一直都為日本海軍提供光學兵器部件,這家被簡稱為日本光學的公司,就是今天的尼康(Nikon)。
城北地區,陸軍驅動的光學產業基地
另一方面,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日本陸軍損失了位於今天文京區東京巨蛋位置的原兵工廠,因此也希望打造類似為海軍服務的日本光學那樣的企業。
1932年,在陸軍的委託下,服部鐘錶精工店(現Seiko)出面收購了勝間光學機器製作所的鏡片工廠設施,得到了後者的測量機械生產設備與技術,成立了新公司——東京光學機械株式會社,並在1933年將總部及工廠遷至板橋區蓮沼地區,從此成為為日本陸軍生產光學器件的主要企業。該企業最頂峰時達到7000人的規模,這也奠定了板橋區在光學產業上的核心地位。這家被簡稱為東京光學的公司,就是今天世界著名的光學測量儀器巨頭拓普康(Topcon)。因此,在二戰時期,日本也將國內軍工的光學產業格局稱之為「陸之To-co,海之Ni-ko」。
為何東京光學會選擇落地在板橋區,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當地原本就擁有陸軍炮兵火藥廠,其前身則是加賀藩所屬的火藥廠,再加上板橋區的王子地區的國立印刷局,兩者所擁有的粉末冶金與造紙技術對光學技術有所助益。同時,1919年就在此創業的旭光學工業,也是當地難得的光學鏡片生產力。
而城北地區的光學產業還不止如此。1933年,東京第一陸軍造兵廠跟隨東京光學,遷到了與東京光學「一路」之隔的北區的十條地區。1939年,第一陸軍造兵廠為了擴大生產量,將新擴充的光學工廠設置在了板橋區向北的埼玉縣大宮市,新的大宮工廠人員最多時超過6000人。1940年,板橋區的原炮兵火藥廠被改造為第二陸軍造兵廠。
以上這三家軍需大廠,從根本上奠定了以板橋區為中心,北區和埼玉縣為擴展區的城北地區,作為日本近代光學產業中心的地位。板橋區在戰前最多時擁有約60家光學企業。
戰後:民用帶動町工廠群出現
戰後軍工需求短暫持續
隨著二戰的結束,城北地區以生產各類光學瞄準器件為主的三大軍工廠失去了訂單來源,當地眾多的上下遊小企業也一同失去了生計來源。為了重振光學產業,由總部在當地的15家光學企業組成了企業聯盟「日本光學機器工業組合」,其中的領導者則是當時的富士寫真光機株式會社(現富士膠片 Fujifilm),目標是與眾多企業合力,來對抗行業的不景氣。
然而在短暫的失意之後,當地的光學企業又迎來了軍工需求的井噴。在韓戰爆發的背景下,1950年開始,美軍成為了最大的客戶,再加上光學器件可以作為美國糧食援助的交換物資的地位,以及國家層面對促進光學產品出口增加外匯收入的支持,以望遠鏡、光學鏡片等產品為代表的當地光學產品生產呈現出了一波脈衝式增長。
軍工轉民用,板橋區町工廠群出現
在逐漸失去軍工訂單的情況下,城北地區的大量具有光學相關技術的人才面臨失業。一方面為了向美國等市場提供所需的光學部件,另一方面日本本土在戰後復興過程中也擁有較大的民間光學產品需求,因此,大量原軍工廠內的技術人員獨立創業,開始轉向民用領域生產光學產品,如眼鏡、顯微鏡、民用望遠鏡等。
在這種「光學創業潮」下,以板橋區為代表的城北地區町工廠群開始出現——眾多的創業者在位於自家的小作坊內,憑藉一臺研磨機就可以開展生產。根據1959年的工業統計調查顯示,當時板橋區內有123家光學·精密機械工廠,是當時區內佔比最大的工業門類。同樣轉向了民用領域的佳能、尼康等大公司,在1950-1960年代大量向這些町工廠委託訂單,這種外包生產的模式讓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捆綁起來,共同走向國際市場。
龐大的町工廠群釋放出了當時日本勞動力廉價和生產效率高的優勢,在1962-1963年的巔峰期,全日本的主要精密機械的出口額中,有70%是板橋區生產的,尤其是雙筒望遠鏡,在全球都擁有不錯的銷量,這在當時引領了Made in Japan的理念,甚至在雙筒望遠鏡領域還出現了Made in Itabashi(板橋)的說法。
此後,從1960年代開始,隨著技術的升級和市場需求的導向變化,城北地區的光學產業的主導產品開始向比較先進的照相機、光學儀器等方向進化。
轉型期:新環境促使產業升級
町工廠生存危機,光學產業大量遷出板橋
板橋區雖然在戰前屬於東京市區近郊,因此聚集了大量工業。但進入1960年代後,隨著東京快速的都市化進程,作為最核心的東京23區之一的板橋區,受制於土地、政策等一系列因素,而不再適合於傳統產業的發展,這些制約因素中,比較重要的是如下兩方面:
1)人口暴增,傳統產業喪失空間。隨著大量住宅的興建,住·工混雜的局面爆發了諸多環境矛盾,留給傳統工業的土地已不多,且由於在汙染、環境、噪音和作息上的衝突,受到新遷入市民在鄰裡文化上的極度排斥。這種人文層面上的社區矛盾,也是町工廠群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
2)政策因素將工業趕出城區。1959年頒布的工業等限制法,逐漸將大量工業趕出市中心,原有產業不得不離開板橋區。在這樣的背景下,板橋區的大量光學企業向北遷入了鄰近的埼玉縣,使得埼玉縣的光學產業規模在1960年代之後進一步增長。
這一輪光學產業外遷,大量選擇進入埼玉縣的主要原因是:
交通連接度好。埼玉縣在板橋區的北側,隔荒川相望,尤其是國道17號線直接連通兩區,是企業搬遷的首選地。產業基礎雄厚。埼玉縣作為城北地區的另一個光學產業重鎮,在原陸軍造兵廠大宮製作所的基礎之上,同樣擁有良好的光學產業基礎,便於承接同行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群。通勤相對便捷。原板橋區光學企業的大量勞動者,搬遷至埼玉縣後,由於距離較近,交通連接性好,可以免於住所的搬遷與通勤的辛勞,這是各企業保住原有老職工的重要考量。土地充沛廉價。埼玉縣作為東京都市圈中的三縣之一,地價是出了名的便宜,且由於在東京都市圈中發展程度相對落後,擁有大量土地資源待開發。在埼玉縣之外,板橋區的光學產業還有部分遷入了周邊其他地區,如西邊的練馬區、中野區,乃至更西部的八王子市等地,形成了沿東京都市圈西北部蔓延的漫長光學產業帶。
城北地區光學產業的主要擴展方向,圖片來源:華高萊斯根據開放地圖平臺製作
光學產業面臨全面轉型
1970-1980年代是城北地區的光學產業轉型期,面臨著全球範圍內行業的整體升級壓力。持續了近20年的高速成長期,原有的產業模式已經到了必須升級的地步。產業的外部壓力包括:
經濟危機。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讓戰後的日本經濟第一次出現明顯減速,各行各業都面臨出口壓力,逼迫產業必須升級才能開拓新的市場。全球同質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望遠鏡、眼鏡等日常光學產品的生產中,逼迫日本光學產業必須走向高科技化的道路,提升產品技術含量。產業空心化,外包模式瓦解。隨著日本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以及國內製造業成本的持續升高,大量本土製造業開始轉向國外設廠,尤其是大企業。這也導致了本土的中小光學企業大量喪失了來自如佳能、尼康、索尼、東芝等巨頭的外包訂單,原有的大企業外包合作模式瓦解,中小光學企業必須從產品到業務模式進行全面升級,才能存活。在這種壓力之下,城北地區的光學產業,開始走向醫療健康、高端光學器件、先進機械與儀器、半導體部件和雷射技術等方向。業務模式方面,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光學企業,開始大量轉向試作、設計、維修與生產;生產也開始轉向了多品種、小批量的模式,而更多的企業開始在以中國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設置了大批量量產能力的生產中心或生產合作夥伴,以應對次數不多,但也時有出現的批量生產訂單。
科技時代:城裡城外,兩種活法
以城北地區為核心的光學產業帶中的兩位主角——板橋區和埼玉縣,一個屬於東京23區這樣的城市核心區,另一個屬於東京都外圍三縣之一的近郊,在城市區位要素的影響下,已經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產業發展態勢。
「城裡的板橋區」,從町工廠到都市型產業
作為東京城市核心區一部分的板橋區,由於產業基礎雄厚,目前在東京23區中,依然是僅次於大田區的製造業產值第二高的地區。
數據來源:《平成30年大田區的工業》
隨著町工廠不斷地撤出,板橋區的光學相關企業也在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都市型產業的大行其道。這種趨勢在板橋區產業的「減」與「增」中能夠體現出來——
「減」的是規模、總數板橋區的製造業企業數量,與當今日本製造業的整體形勢一樣,都在不斷減少中。這與市場縮小、技術繼承者不足、產業空心化等一系列因素相關。
數據來源:《板橋區產業振興構想2025》
「增」的是科技含金量雖然製造業總產值低於大田區,但板橋區從業人口的人均產值及增加值,在23區中高居第一,這和板橋區還保有較多大型生產企業有關。板橋區近年來也逐漸擺脫了傳統的光學部件生產加工業,孕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頗高的「隱形冠軍」光學企業,如製造工業內視鏡以及醫用光學儀器的Fujita Japan,還有創立超過60年,從生產普通光學鏡片,轉型成為雷射測距儀器製造和光學系統設計公司的清原光學等。
數據來源:《北區的產業2016》
「增」的是都市型產業近年來,板橋區以印刷及其相關產業為代表的都市型產業增加迅猛,企業數量佔全區約28%,目前是23區中印刷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最多的區。這和本地具有光學產業與造紙產業(王子製紙)的基礎有關。而製造業企業在本地保留總部與研發部門,生產則設置在東京都市圈更遠範圍的郊區,乃至國外的情況則已經非常普遍。
為了應對都市型產業與製造業的結合,板橋區開創性的打造了「生活產業融合型工廠大樓」,也稱為「區民工房」——即區政府進行財政支持,將公寓大樓進行改造,增設可用於製造業的空間,形成居住與生產融為一體的租賃設施,對符合要求的入駐申請者,提供稅收優惠與資金援助等,以促進創業和都市型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向普通市民開放,宣傳製造業文化,體驗製造技術。目前,板橋區已經改造了兩棟大樓,分別是板橋區立生活產業融合型第一工廠大樓和第二工廠大樓,內部開展著如制本/裝訂等簡單的製造工作。
近年來,板橋區的企業向更加高端的科技方向進階的願望明顯——2017年,區內製造業企業調查中顯示,未來想要參與且參與度最高的兩項是:醫療器械與機器人相關。而在過去10年中,新涉足的產業領域前兩名則是:醫療器械與新一代汽車。
在這種產業邁向高端化的背景下,板橋區政府也積極推出產業發展規劃,希望藉助光學產業的基礎,向更加高端化的方向邁進,如最新發布的《板橋區產業振興構想2025》,是基於最新的《板橋區基本規劃》之下,主要聚焦產業方向的規劃政策。其提出「五感產業」的理念,從狹義上解釋就是可以替代人的五感的各項尖端技術相關產業,而其中如醫護機器人、醫療器械、遠程醫療技術等與光學相關聯的產業領域,都是未來板橋區主要突破的方向。
「城外的埼玉縣」,光學產業的科技化時代
埼玉縣有土地資源充沛、臨近都市核心、交通便捷,及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2000年後,埼玉縣開始專注於光學領域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並且提出了「埼玉光谷構想」(Opt Village)——即通過對光學創新領域技術與企業的支援,以及開展多樣化的光學技術交流活動,力圖讓光學產業成為埼玉縣的品牌。
埼玉縣已經聚集了超過260家光學相關企業與研究機構,現有光學企業主要集中在埼玉市、川口市、戶田市等地區,其中埼玉市的光學企業數約佔全縣的1/5。目前,埼玉縣內光學相關企業涉及了材料、零部件加工、機械與裝置等領域,在光學結晶、半導體、細微加工、成膜、光通信、LED、光學儀器、雷射應用以及光學設計等眾多先進技術方面,擁有大批實力雄厚的企業。
資料來源:《埼玉產業歷史探訪》
2020年,埼玉縣在先進位造業上的一大亮點就是醫療健康領域。2018年,埼玉縣醫療器械產值高居全國第五,醫藥品產值也位居全國第六,並繼續快速增長,是近年來穩定地方經濟的一大利器。
結語
日本的光學產業起步於百年前,以「軍事工業」為主要推動力的望遠鏡、顯微鏡、光學鏡片等產品的國產化浪潮之中。作為最主要的光學產業發源地之一的東京都市圈城北地區,在戰後光學產業向外圍擴散並且升級轉型的過程中,也隨著東京都市化的進程,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位於城市核心區的板橋區,都市型產業加快發展,留下的光學企業更多的是總部與研發功能,生產則更多偏向試作、設計、維修等高附加值的少量化工作。而位於東京都市圈近郊的埼玉縣,則更多的成了板橋光學企業外遷的歷史承載地,並因土地優勢成為了現在的生產中心;同時,基於光學技術的基礎,邁入了更加高端技術化的光學科技產業。這種「城裡城外」的兩種活法,代表了未來大都市圈不同區位城市的各自發展方向。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