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消息,河南泌陽縣警方已控制該縣馬谷田鎮某小學工作人員劉某明。據犯罪嫌疑人供述,2017年暑假期間,他將劉某某劫至一處空房子內,並實施了強姦。經鑑定,受害者已懷孕約20周。
看到女孩挺著肚子的照片,有良知的人們都會感到心痛。對施害者採取嚴厲的法律制裁,是社會輿論一致的呼聲。如今,犯罪嫌疑人已經被揪出,相信接下來的司法程序會給被害女童及其家人一個公正的交代。
對不法分子施以最大的震懾力度,加強對學校、幼兒園等機構工作人員的管理,是這類校園性侵案發生後,反思和糾正問題的常見切入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是,對已經遭受侵害的兒童來說,傷害已很難挽回。面對一起又一起被曝光的幼童性侵案件,社會輿論的糾結感也是顯而易見的。
與相對一致的追責態度相比,輿論對如何教育幼童做好自我保護,依然有著明顯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信息隔絕才是最好的保護,甚至認為對性侵案的報導也是一種傷害。
首先要態度鮮明地指出,符合新聞專業操作規範的報導,構不成任何對兒童,包括受侵犯兒童在內的實質性傷害。隱去當事人真實姓名、對照片模糊化處理,在公共傳播層面上已足夠保護兒童。那些最直接的傷害,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往往來自於孩子的身邊人。
恰恰是對所謂「二次傷害」的過度憂慮,才削弱了一起又一起兒童性侵案的警示價值。「談性色變」,讓兒童遭遇危機時手足無措,不得不選擇把受害情節埋藏起來。
複雜的社會難言盡善盡美,哪怕是溫室裡的花朵,也難免不可預測的滅頂之災。對兒童採取一種信息隔絕的教育方式,對性教育點到為止,甚至認同受侵犯兒童及其家長產生的「恥感」,就是打著保護的旗號迴避問題,在客觀上造成了「親者痛、仇者快」的結果。
要知道,最應該感到羞恥的不是受害兒童,而是施害者。對受害兒童來說,今後她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要堂堂正正地成為正常的社會公民。肉體的傷害容易治癒,修復精神創傷卻面臨更大的變量。雖然不能說是觀念對兒童構成了傷害,但是落後觀念對「恥感」的認可與維護,無疑加重了兒童的精神創傷。讓受害兒童抬不起頭的不是暴行的揭露者,而是在心理上滿足了施暴者期待的一些人。
針對社會上頻發的性騷擾、性侵犯事件,名為「Me Too」的反性侵運動席捲全球。性侵受害者團結成一股力量,公開發聲,揭露施害者的醜惡嘴臉。這樣的輿論行動,不僅有力地警示了產生不良想法的潛在施害者,也幫助受害者更快地走出創傷和陰影。
雖然對兒童的保護,公共輿論應該採取不一樣的標準。然而,正與惡,善良與邪惡,這些大是大非不應該被混淆。對醜惡的退讓,就是對正義的傷害。
當前最緊迫的,就是不分城鄉、不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全方位地推動未成年人性教育。如果受害女童在第一時間明白自己經歷了什麼,進而向成年人尋求幫助,她所承受的傷害就不至於那麼慘重。有必要強調的是,性教育不光是知識的灌輸,也是一種「祛魅」,要讓孩子意識到掌握性知識沒有什麼不光彩的,讓孩子獲得遭遇侵犯後保護自己、反抗邪惡的勇氣。
只有讓性知識走出「羞恥區」,讓受侵犯兒童脫離「恥感」,從而讓正義呵護弱小,才稱得上是對兒童最好的保護。
文/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