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與貓咪玩耍。
貓咖裡有各種可愛的貓咪。
貓咖裡有各種可愛的貓咪。
貓咖裡有各種可愛的貓咪。
新業態調查
開欄的話
經濟轉型時期,新技術運用層出不窮,新經濟、新業態、新行業瞬息萬變。從今日起,本報陸續推出深度調查,聚焦經濟新趨勢、行業新變化、群眾新需求,為讀者一一解讀。第一期本報聚焦貓咪咖啡館,當萌貓+美食,會出現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2015年日本經濟學家曾提出「貓咪經濟學」這個概念——大眾對貓及其相關產品的熱情永遠高漲,只要商家正確使用「貓」這個概念,就能吸引關注並從中獲益。2014年起,貓咖風潮開始席捲廣州。在年輕人聚集的天河南、江南西和北京路商圈,不經意間就能邂逅這樣一家萌貓「當家」的咖啡廳。5年過去,貓咖的熱度逐漸冷卻,一撥貓咖倒了,另一撥補上來。近日,記者走訪廣州的貓咖,揭開貓咖的面紗以及貓咖店主探尋的轉型之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鑽瑩、繆璟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
欄目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錢佳芸、張宇、曹騰
寵物行業市場火爆
2010年至2016年,中國寵物行業年複合增長率為49.1%,是各行業增長之首。
2016年,中國寵物行業的市場總體消費規模達到1220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貓咖發展簡史
假想
1984年到1989年
日本漫畫家小林誠在連載漫畫《貓咪也瘋狂》中,第一次提出以各種品種貓為櫥窗模特的「賞貓咖啡屋」的假想。
落地
20世紀90年代
1991年,第一家「有貓作陪的餐廳」的主題餐廳——布貓餐廳在臺北開業。
1998年在中國臺灣開業的「小貓花園」咖啡館被視為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貓主題咖啡館,隨後貓咖傳到日本,引起第一波貓咖熱潮。
廣州出現
2014年
2014年廣州有了第一家貓咖,之後貓咖便不斷在廣州的街頭巷尾冒出,尤其在天河南、江南西和北京路三個商圈。
化學反應:當萌貓遇上咖啡
「這隻叫湯圓,2016年9月3日我接生的。」環保皮草設計師linda愛貓,家裡養,辦公室養,工廠裡也養,養到60多隻的時候,她開了一家貓咖。「我給60多隻貓一套別墅,讓它們聚在這裡。」兩層樓,四百平方米,貓的壁畫、貼紙、貓的抱枕……踏進這家貓咖,在任意一個角落都容易發現貓的元素。
貓咖的一樓是吧檯和座位,貓都是躲在玻璃房間裡的,客人只能看,不能互動;二樓的貓可以自由出沒。一樓消費不受限,二樓則需要購買單人吸貓小吃套餐才可以上,68元一份,包括一份飲料,兩份小吃,一份逗貓零食和一根逗貓棒。
布偶貓、紅虎斑異國短毛貓、曼基康矮腳貓、拿破崙貓……店裡的貓有的懶洋洋地伏在窗臺的榻榻米處曬太陽,有的躲在「房間」裡睡覺,有的在貓樹上嬉戲,有的躺在客人的懷裡,有的則和客人玩得不亦樂乎……貓在貓咖裡有足夠的自由。但也有些貓只能在封閉式的房間內活動,比如剛出生的小貓,比如剛做完絕育手術的母貓。
貓咖一般對小孩有限制,linda這家二樓不接待1.1米以下的小朋友;而有的則是限制1.1米的小朋友需要成人陪同才可進門;有的是15歲以下的小朋友禁止抱寵物。linda最怕熊孩子,曾有一次,有對父母硬是帶了兩個小孩上二樓,兩個小孩爭搶一根逗貓棒,在地上又哭又鬧。linda只好將他們請下樓。但也有貓咖鼓勵小孩甚至嬰兒進來,店主覺得兒童和寵物接觸對兒童成長有好處。
撞上愛貓人士,linda很願意和客人交流養貓心得。有一回一個客人的貓生病了,客人帶貓去看了幾回獸醫都沒治癒,linda便讓客人將貓的視頻和照片發給她看。她請教了相熟的寵物醫生,給了客人一些建議,客人按照建議去買了藥,貓一吃,見效了。
貓咖裡的貓一日餵食兩頓。一般貓咖是不允許客人帶貓糧來餵貓的,也不能帶自己的貓來做客。
店內有五十多個座位,工作日的白天生意是最淡的,有時只有一兩桌,只有周末晚上才能見到座無虛席的現象。這家規模比較大的貓咖有獨立的廚房和廚師團隊,中餐和西餐都可以吃到。營業時間是上午十一點半到晚上十點。也有一種貓咖是比較小型的,一般藏在居民樓裡,在一層店面位置的也有。松哥的貓咖就在居民樓的第二層,只有80平方米,店內有十幾貓。店內只出售小吃和飲品,沒有正餐。松哥的店是在下午兩點開始營業到晚上十點。
關於貓咖是貓為主還是咖啡為主,每個店主都有自己的答案。
經營者:情懷派和商業派店主
「這裡是貓貓的家,我們就是在幫貓貓招呼它們的客人。」這是linda開貓咖的理念。類似的開店原因,走訪貓咖的過程中,不斷聽聞。
「養貓的人越來越多,我看中了這個商機。」剛開了一家貓咖的Sam坦言。開貓咖的店主可以大致分為情懷派和商業派。當然有集合兩者的,Lily的貓咖是圈內公認廣州最早的一家貓咖,它便是從情懷開始,慢慢發展成規模產業。
「想開一家治癒型餐廳。」2014年,抱著這樣的想法,Lily在廣州開了第一家現役數量最多的純種賽貓主題餐廳。對萌寵的喜愛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驅使顧客登門拜訪,Lily的店成為追趕潮流的年輕人要「打卡」的網紅店。開店之初,火爆程度超乎Lily的想像。每桌顧客規定只能用餐2小時,但是就算晚上9點去店裡,都只能拿到90多位的號碼牌。利潤給了Lily信心,這一行可以做。2016年,她又改造了一間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廠房開分店。二樓是作為貓咪的專屬區域。
彼時,貓咖接二連三地在廣州的街頭巷尾出現。尤其廣州年輕人最愛流連的幾大商圈:天河南、江南西和北京路,各式各樣的貓咖冒了出來。截至目前,記者在某餐飲點評軟體上,發現廣州有36家貓咖。
從2017年起,Lily的貓咖的人流量開始減少,甚至在2018年店裡出現了虧損。
現狀:一撥貓咖轉型 另一撥補上
從第一家貓咖冒出來開始,5年過去,貓咖的熱度在廣州逐漸冷卻,一撥貓咖倒了。比如David2015年開貓咖,半年前完全轉型做中餐館。當時,兩百多平方米的店面,20多隻貓,十幾個店員,就開門營業了。後來經歷搬遷、轉型,他店裡的食物從簡餐變成正餐,也邀請了更專業的廚師團隊。「你會發現,客人是衝著你的貓來的,沒人在意你的食物,但你的利潤點卻是食物。」David說。
David發現轉型升級後的店也只是盈利了兩年,到了第三年,明顯感覺到客戶流失了60%,慢慢開始虧本,收入支撐不了每日的開支。扛了一段時間,他就將店裡的貓賣給了熟客,轉型完全做餐飲了。
前赴後繼的人有很多。今年10月,籌備了一年半,linda的貓咖開業。目前的營業額剛好與支出持平,她未來的方向是以貓為ip做更多貓的周邊產品,基於多年的設計經驗以及搭檔有多年運營經驗,她很有信心,但她又補充說:「熬到耗完積蓄再說。」
剛試營業了幾天的Sam說,他結合了貓咖和寵物店發展出一個貓的4S店,供給客人玩貓,也做貓的買賣、租賃、培育、護理等。他有更多的想法,比如打造貓明星,讓貓去拍電影;比如拍貓的短視頻做商業項目等。
虧損了的Lily也有對策,她停止了本來計劃要開的第三家分店,還透露明年可能會調整店內的營業模式。
而目前已跳出貓咖這個圈子的David則表示,他對這門生意沒信心了,「你能想像到每日盼一桌客人進來坐的心情嗎?」
我們很乾淨吆
1.「我」有疫苗本噠。
2.鏟屎官會定時給「我」洗澡和修指甲。
3.鏟屎官一日打掃兩次衛生,還會用食用級別的消毒液給地板消毒,甚至還會在每個角落裝上紫外線燈,維護「我」的「別墅」衛生。
在「別墅」養我們不容易
David總結了虧本原因——一是客戶群體太局限了,大部分是年輕人,還要是愛貓的年輕人;二是客人不會每日都來,「動物園不是每日都要去,餐館才是每日都去」,而且只有周末生意比較好,工作日只有一兩桌客人;三是客人大多選擇下午茶時間來喝下午茶,和貓玩一下,晚餐選擇別的餐廳,餐飲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