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習,獲學士學位。1985至1991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分獲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曾在義大利Padova大學、Cagliari大學、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工作和訪問。1996年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理論與計算科學研究部主任, 2009年任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2017年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2018年4月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2019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金龍教授的研究領域為理論和計算化學,一直致力於發展與應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與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團簇,固體表面與界面和納米體系的結構和性質,注重和相關實驗研究的配合與合作。已發表學術研究論文五百餘篇,論文被引用二萬餘次。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擔任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應邀擔任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和物理化學學報的副主編,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中國科學和化學物理學報的編委。入選美國物理學會(APS)的Fellow。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曉君教授和楊金龍院士合作基於拓撲方法和第一性原理計算,設計了十二個具有優異的可見光催化水裂解性能的二維COF材料。通過組裝對HER或OER具有催化活性的特定連接鍵和結構單元,可以構建具有1.92至3.23 eV可調帶隙的二維半導體和多孔COF。它們的結構穩定性已通過BOMD仿真得到證實。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I-TST對HER和OER的光催化能力。該工作不僅實現了用於水分解的二維COF材料光催化劑的計算設計和實驗實現,而且為設計實用的二維COF材料作為無金屬和單一材料的光催化劑提供了一條途徑,用於在功能分子可見光下進行全水分解。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05641988年7月獲合肥工業大學無機專業學士學位,1991年5月獲上海化學工業研究院碩士學位, 1998年10月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獲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材料與結構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2002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AvH)資助(任洪堡外國科學家研究員),在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工作。2002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責任研究員,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9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無機材料的仿生合成與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機小分子模板對納米結構單元的尺寸和維度及取向生長的調控規律、仿生多尺度複雜結構材料的合成及構效關係研究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近年來,在面向應用的重要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宏觀尺度納米組裝體的製備與功能化、新型納米材料的合成設計及能源轉換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獲得2010年、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項(均為第一完成人)。任多本國際期刊顧問編委、執行編委或編委,已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發表通訊或第一作者論文400餘篇, SCI論文被引用50000餘次。2014-2017年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俞書宏院士和丁航教授等人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將傳統的間歇式熱液過程的「不可見」行為轉換為可視圖像。通過使用新型的凝膠化系統,水熱合成的「黑匣子」得以打開。凝膠的多倍環形結構揭示了間歇水熱溶液中存在環形自然對流。溫度梯度是主要驅動力。較大的反應器會增強流動性能,從而對水熱產品(尤其是凝膠)產生不可忽略的影響。該工作促進了對水熱合成法製備納米材料的過程和機理的理解,對高性能納米材料的合成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2.015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kefu@caili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