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宇飛
幾天前我撰寫了文章《被禁賽後的中國特種學生路在何方?》,一經發出得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關注,陸續有很多朋友來和我探討交流有關AMC競賽的話題。就大家關心詢問的一些共性問題引發了我想繼續撰寫今天這篇後續文章,希望能通過我的介紹來讓諸位更進一步了解有關AMC的那些事兒。
(本篇文章的觀點來自G·EC的盛老師及他的競賽專家團隊,G·EC全稱:globle easy compation,是一家由數十名教授、博士等學術精英組成的專注競賽類留學背景提升項目的培訓團隊)
1
焦點問題1:AMC競賽本身到底要考察學生什麼樣的能力?
G·EC專家團隊介紹說:實際上,AMC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學考試或競賽,AMC考察的不僅是學生的數學能力與解題技巧,同時,還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英語邏輯思維能力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甚至連數學本身,AMC也會要求做題速度。以AMC8為例,25道題,僅僅45分鐘時間,從讀題、理解、思考、計算到最終得到答案,每道題不足2分鐘時間。那麼,培訓授課過程中如果僅僅從數學解題能力上來對孩子進行教學,而忽視了AMC本身所承載的對學生思維邏輯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核,往往是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的。
2
焦點問題2:相較於美國其他類型的數學競賽,比如美國高中生數學建模大賽、美國Math League數學大聯盟杯賽等,學生為什麼要優先選擇AMC?
G·EC專家團隊介紹說:
首先,從實際角度出發,中國的中小學生,本身課業壓力就很大。學生在做課外學習的時候,應該優先選擇能夠做到「一舉多得」、「一炮多響」的內容來進行學習。AMC的知識點是覆蓋5-12年級的絕大多數數學知識點,同時與SAT,SAT2,AP,A-Level等標準化測試的數學內容想通。再加上,AMC的難度適中,不會像中國奧數一樣過於偏澀,其內容與中學階段的數學考試可以無縫銜接。因此,若在AMC上有比較好的基礎,可以同時讓學生在常規數學學習中,以及其他標準化測試的數學學習中,事半功倍。
其次,從比賽的考核內容上說看,AMC數學競賽是一種標準化的數學競賽,通過嚴密且嚴格的數理推理,得出一個答案。其內容聚焦於數學基礎與能力本身,這正好從中小學階段就培養了學生「規範性」的數學學習思維,讓孩子的數學能力,是在一種「規範化」的路徑下發展。而其他類似數學建模、數學大聯盟杯賽等比賽,是以「應用性、發散性」的數學思維為主。
很多中國家長一味偏向西式教育模式,認為學生的「應用性、發散性」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關鍵。殊不知,沒有「規範性」的知識體系與能力積累作為堅實的基礎,所謂的「發散性、應用性」只能是空中樓閣。而在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規範性」基礎夯實與能力積累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很強的系統學習與研究,對於日後學生的發展會產生極大的桎梏。對於我們而言,當然希望學生具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想像不等於亂想,創造不等於胡整。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要讓學生做好每一個階段的事情。
先「規範」後「發散」,才是孩子最終「創新創造」的正確路徑。
3
焦點問題3:既然AMC競賽有這麼多優勢,為何目前國內的AMC競賽培訓市場又如此落後呢?
G·EC的競賽培訓專家盛老師介紹說:
目前國內AMC競賽培訓現狀主要從以下4點來解析:
1.師資:多數擔當教學的老師是SAT或奧數數學老師轉型教授,對AMC數學考題範圍和考點並不完全了解和研究。另外,從教學年限,教學學生數量和經驗以及得獎率上都缺少積澱。而專門深耕研究海外數學競賽的老師更是鳳毛麟角,相關教學領域的師資培訓和名師複製幾乎未成體系。
2.教學體系: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非常完整的AMC教學體系和教案體系,90%的教師還是運用歷屆真題講解,缺少相關題型和知識點的補充。
3.評估體系:每位學生在學習前如何判定其數學能力和水平,缺少一套科學和完整的評估體系,缺乏對於學生各大能力和知識點掌握程度的了解,在分班和補缺上沒有科學的評判。
4.服務體系:市場上多為個體老師授課服務,如果按照G·EC標準要求從學生報名、測試、評估、分班、授課,再到培訓中階段測評和階段性反饋、課後作業監督以及答疑等全部流程跟下來是很多個體老師根本無法完成和做到。
上述三大焦點問題今天為大家就介紹到這裡,如果您還有更多的問題歡迎與我微信聯繫,我期待與您一起切磋、探討AMC的那些事兒。
目前NIESL已經和G·EC達成了獨家戰略合作,我們將於4月率先推出
AMC8線上精品小班(3-6人)課程
招生對象:2019年、2020年申請頂級美高的學生
在AMC8課程後還將繼續推出AMC10、12線上精品小班課程。
除了線上形式外,我們還接受國際學校、國際班、K12培訓機構、留學中介、語言培訓機構的線下10-20人班訂製。
AMC培訓藍海稍縱即逝,我們期待與您一起搶灘登陸,最終助您成為所在城市的AMC培訓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