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以玉作比青年,對青年寄予厚望。古人常將君子比作美玉,管仲曾將玉的美好品質歸納為五德:「潤澤寬厚,仁也;表裡一致,義也;音舒聲運,智也;硬折不撓,勇也;白淨無瑕,德也。」玉之五德,正是當代青年敦品勵行、修身養性的基本法則。
修好「仁」德,處理好善與惡的關係。潤澤寬厚,此乃美玉之仁。「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將仁看作最高道德準則,以互存、互助、互愛之心,求得「愛人」二字;孟子又將其提升到仁政層面,描繪了一幅利民、富民、保民、愛民的理想圖景。當下的「陌生人社會」,以善為美的仁德卻被蒙上了一層陰翳,不僅「扶與不扶」「幫與不幫」「救與不救」成為了很多人心頭的疑慮,甚至是非曲直、美醜善惡都有了討價還價的空間。青年人修好「仁」德,就要找回「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傳統美德,守護那些最樸素的常識,明是非,清方向,對良知抱以溫情和敬意,把明辨善惡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做一個崇德向善的人。
修好「義」德,處理好義與利的關係。表裡一致,此乃美玉之義。在對待「義」與「利」的態度上,孔子主張「君子喻於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正反兩面強調君子不能見利忘義。然而在功利主義盛行的環境中,有人「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在自行車上笑」,有人將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定為「錢途」。青年人修好「義」德,就要處理好物質利益與道德價值、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物質需求和精神追求、功利效用與志向動機的關係,時刻在眼前擺放一方「克制利慾,恪守道義」的「驚堂木」,始終堅持「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原則,守住內心的坦然與平和,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奮鬥方向。
修好「智」德,處理好知與行的關係。音舒聲運,此乃美玉之智。只有底氣十足,才能「其聲舒揚」,而在古人看來,這份底氣來源於知行合一的深刻體驗。「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是古人對「智」的深刻認知。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只有在實踐中感受知識的溫度、檢驗知識的精度、拓展知識的深度,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才能得到升華與回歸,才能真切體會「深水區」的骨頭之硬、改革之難、創新之可貴,才能真正讀懂中國這本厚薄不均、冷暖不勻的大書,才能在洗去戾氣的過程中養成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與創新思維,把握住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把握住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達到知行合一、知行相長的境界。
修好「勇」德,處理好得與失的關係。硬折不撓,此乃美玉之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勉勵青年:「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於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青年人對人生往往有無限美好的憧憬,卻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創業項目的二維碼布滿了沒人理睬的無可奈何,「北漂」「蟻族」「蝸居」刻錄著背井離鄉的奮鬥艱辛,加班族的疲憊身影陪伴著大城市小街巷裡的「拉茲之歌」……但「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年人修好「勇」德,就是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克服浮躁之氣、避免急功近利,做到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如玉一般堅韌頑強,使順境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閉上眼來堅持,沉下心來篤定,挺起胸來自信。
修好「潔」德,處理好廉與貪的關係。白淨無瑕,此乃美玉之潔。古今中外,社會從不缺少誘惑,美色金錢,稍有不慎,它們就會侵入肌體,腐蝕心靈。「絕嗜禁慾,所以除累」,如何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主義的「圍獵」下守身如玉,這是廣大青年必須加強的一門「必修課」。青年人修好「潔」德,關鍵在於做到「潔身自好」,必須懂得「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於正氣」的道理,做到「物洗則潔,心洗則清」。多省問自己「為什麼」「是什麼」「憑什麼」,用初心不改祛除「權力幻覺」,掃開銅臭脂粉味,乾乾淨淨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在熱運行中不忘冷思考,在急行軍中不忘踱方步,修煉出「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把「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政治諾言擦得更加清亮。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青年發展研究院)
(責編:王倩、張玉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