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衍生而出的《少年謝爾頓》(《Young Sheldon》)用單鏡頭推進的方式記錄了天才謝爾頓的少年居家生活,講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謝爾頓與家人的相處日常。
根據《生活大爆炸》的定位,15歲的謝爾頓進入了加州理工學院,並獲得了博士學位,擁有BS(理學學士),MS(理學碩士),MA(文學碩士)和 SCD(理學博士),並最終成為一名物理科學家。
而本劇則由九歲少年謝爾頓進入高中就讀開篇。謝爾頓的成長困惑,孿生姐姐的調皮古怪,青春期哥哥的叛逆不羈,平凡而溫情的父母,以及年過花甲卻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騎絕塵的姥姥,讓這個普通家庭有血有肉,極具生活真實性。
情景喜劇的拍攝方式,讓整部劇輕鬆詼諧,爆笑之後,卻又引人深思:面對一個兼具極高天賦與問題不斷的少年兒童,平凡的家庭是如何接納並促成其成長為日後的物理天才?親子相處與原生家庭教育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教育出那些未來可期的少年?
01言傳身教,啟迪成長
劇中,剛入高中的謝爾頓,九歲的小年紀並不能完全理解青春期高中生的成長和學習,嚴格遵循「規則」的他,在開學第一天,就惹毛了班裡的同學。
得罪完同學以後,謝爾頓嚴謹且死板的規則理論又讓他挑出了老師的「毛病」。
憤懣的老師簇擁在校長辦公室,一致強烈要求家長到校領走這個「認死理」的問題兒童,即便他有著高達187的智商。
面對校長、老師的指控,在同一間學校任職體育老師的父親,一邊替謝爾頓解釋道歉,一邊允諾著下不為例。
「可他們違反了儀容準則」偏執的少年,並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規則都能被遵守。
儘管兒子闖下了禍端,但父親並沒有表現出憤怒或者責備,甚至沒有居高臨下的要求。
「我給你講個故事。」父親喬治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因為指出別人的問題而被炒了魷魚的經歷。
故事講完,少年卻還沉浸在代表正義的規則未被廣泛遵守而帶來的沮喪中。或許,在少年的世界裡,正義一定不能被打敗,但他們並不知道,正義的實現形式會有很多。
「你被炒了你難過嗎?」小謝爾頓呆萌的問著父親,言語裡不乏同情。
「沒有,主要是生氣,也許有點傷心。」沒有拿出長輩的做派,父親只是平靜的和孩子分享著自己的曾經,力圖用一種故事來化解一次對於世界的誤解。
類似的一幕還出現在一次家庭晚餐上。
謝爾頓為償還修理冰箱的錢,開始打工賣報紙,每天起早貪黑,然而卻只獲得很少的報酬,於是,忍不住一頓埋怨。
聽到兒子的牢騷抱怨,父親沒有急於去安慰,也沒有順勢大講人生道理,只是娓娓道來自己的這一天—被校長訓斥、被家長臭罵、勸架負傷……負能量背後的喪卻引出了另一段話「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裡拿你撒氣。」
父親的教育在不懂人情世故的腦海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所以一直到今天,不管我經歷多麼糟糕的事情,我都不會拿我的任何朋友或愛人撒氣」,言傳身教,帶來的是更加深刻的啟迪。
你要求別人怎麼樣,自己先必須做到那樣,身教的效果比言傳更為快捷高效,嚴於律己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
02尊重個性,捍衛成長
天才的另一面往往伴隨著孤僻,個性獨立,少年謝爾頓是否享受了天才帶來的榮耀無從得知,但特立獨行帶來的非議卻時刻存在,其中不乏來自哥哥與姐姐的不解,好在這種不解更多的是一種善意的親情。
基於嚴謹的科學態度,他成為家裡唯一一個不做餐前禱告的人,甚至於,在禱告的最後環節,大家手拉手喊出一聲「阿門」,因為拒絕身體接觸,小男孩固執的戴著手套和大家牽手。
入學第一天,他偏執的要戴上領結,儘管母親瑪麗反覆跟他說,其實大家都不會戴領結,哪怕是在步入校園時親眼目睹了別的同學沒有戴領結,小男孩還是倔強的打著領結。
諸如此種的特立個性表現,劇中數不勝數。以至於一向溫和的父親都難免頗有微詞。
「隨他去。」母親瑪麗的言語裡更多的是一種包容與遷就。
「如果我不信你的宗教,你會生氣嗎?」小男孩耿耿於懷自己的科學信仰與父母的宗教信仰衝突。
「當然不會。」簡短直接的回答,是包容,更是尊重。
生命自脫離母胎時,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它理應有獨立的思維、自我的選擇。尊重個體,而不是基於親子地位的差異強制的去幹涉,往往會帶給個體更好的生活體驗,也會讓個體充分體驗到成長帶來的愉悅。
當面對校長將小男孩帶回家轉校的要求時,父母以絕對的捍衛者形象拒絕了這樣做。
「他應當受到應有的教育」。
當面對教堂裡教徒對小男孩的不解的指責「他是有什麼毛病嗎?」,母親用一種憤怒回懟「你才有毛病」。
見過了母親堅決的捍衛,小男孩心裡感嘆著「我的媽媽就像是我的基督教衛士。」安全感與幸福感溢於言表。
生活中,更多的父母習慣了用一種過來人的姿態來教育他們的孩子,告訴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做,什麼要爭取,什麼不能放棄。他們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來灌輸著他們認為絕對真理的道理,卻往往忽視了作為受眾的孩子,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不需要長篇大論的人生大道理,不需要強勢的操作指令,他們需要的僅僅是對個體的尊重,對獨立生命的尊重,即便他們格格不入,但他們仍然值得有他們自己的成長和生活。
而,作為父母,更理智的做法,是去堅決的捍衛這種個性,去讓孩子們以自己的個性為榮,而不是因為自己與眾不容就心生自卑。
當然,所有的尊重與捍衛,也應基於最基本的公序良俗。除了原則,一切皆應是自由,都值得被捍衛。
「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生命本就各有不同,生活也因各不相同而精彩紛呈。
這個世界沒有一條統一的原則來規定人生的道路,作為父母,更應尊重個體,用捍衛來給予生命尊重與保護。
03平等對待,陪伴成長
陪伴的極致是什麼?是在原則框架之內,能力範圍之限,願意去陪你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物理課上,學校請來了NASA專家來為高中生們分享宇宙探測知識。當聽到專家說火箭助推器完成助推任務後落入大海時,小謝爾頓提出回收火箭助推器,可以節約一大筆費用。對此,專家未置可否,草草找個藉口搪塞過去。
小男孩怒從中來,下定決心要找出解決方案,以回擊專家傲慢的態度,於是,謝爾頓翻閱相關資料,無數次演算,功夫不負,最終推算出火箭回收的可能性。他將分析材料寄往NASA,滿心期待的等著隻字片言的回覆,然而,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謝爾頓的期望開始淪落為失望,就再快要絕望,父親喬治決定驅車五小時奔赴NASA兒子爭取一個直接和專家見面的機會!
陪伴就是無論你想做什麼,你需要的時候,我都會在。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父母鳳毛麟角,更多的父母會選擇在條件無法成就時,將他們的孩子獨自撇到追逐夢想的路上,又或者會直接告訴他們,那些不切實際的夢趁早醒過來更好,儘管,這種言辭並無惡意,但,往往卻帶來了心理上的傷害。
因為謝爾頓對火箭的著迷,父親決定開車帶著小謝爾頓去很遠的地方看太空梭發射。
這看上去像是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笑話。
在中國傳統理論裡,多數父母甚至會問,孩子不現實,父母也瘋了嗎?
在他們的印象裡,父母就應該擔負起斬斷不切實際的夢的責任。他們不會知道,他們所謂的用心良苦只會適得其反。
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的大雨迫使火箭發射被取消。站在窗前的小謝爾頓傷心寫滿了臉頰。
父親為了減緩兒子的失落,故意裝傻問小謝爾頓閃電是如何形成的,以轉移兒子的注意力。這一招很靈驗,小謝爾頓馬上從失落中找回了知識帶來的自信感。
開車回家的路上小謝爾頓有一段讓人淚目的旁白是這樣的「這是我最開心的一次旅行,長大後我明白了爸爸只是為了不讓我傷心故意裝傻。」
真正的陪伴是什麼?是將對方置於平等的位置,去聆聽對方的聲音,去感受對方的情緒,用同理心去交換,用同情心去溫暖。陪伴不需要過來人式的教導,是,我需要時你永遠都在的安全感,是家人,也是朋友。
謝爾頓是幸運的,有接納他的朋友,有尊重他的父母,有捍衛他的勇士,有陪伴他的關心,即便他也有著問題兒童的偏執、冥頑不靈,不近人情。
得益於家庭的教育,那個偏執的問題少年在成長也在改變,他會為了陪媽媽而去參加教堂禮拜,會為了爸爸而戰勝身體碰觸的恐懼,脫下手套握手,會為了哥哥而熱情享受兄弟情義,會為了孿生妹妹而費盡周折回家守護,這些成長的改變最終促成了物理天才的出現。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成長為風雲人物,但,每個孩子都自有天賦,自居特色,作為第一任老師,父母更應關注孩子個體本身,以對等的姿態,給予生命尊重,賦予共情與理解,用愛與關懷去呵護成長,如此,少年未來可期!
文字:粉面書生
圖片: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