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來源:教育部
高等教育出版社 蘇雨恆
在本次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中,共有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人衛慕課、華文慕課等9家國內課程平臺為入選課程提供支持和服務。作為課程平臺建設方,我們在教育部的指導下,與全國高校和教師團隊密切合作、協同創新,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結合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代表9家平臺與各位媒體朋友分享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準確定位,支持建設,服務應用
1.有效的技術支撐。平臺建設是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基礎,不僅要在技術上具有先進性和前瞻性,更要具備完善、高效的課程製作、內容編輯和用戶服務等,為課程建設和應用提供有效的支撐。
2.完善的運營服務。平臺要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主動參與內容建設,做好課程資源整合和內容呈現的最優化方案,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運營服務。在平臺功能迭代、服務模式創新、課程開放應用上,持續進行研究和提升。
3.大數據應用支持。平臺提供大數據儲備和數據分析支持,為高校教師提供教學和學習行為數據,為學習者提供學分記錄、存儲和轉換的技術支持,為不同學校間課程共享與學分互認提供環境支持和技術保障,同時為行政部門、高校和學習者提供相應的數據分析、諮詢等服務。
4.網絡安全保障。承擔課程服務和數據安全保障的主體責任,嚴格遵守國家制定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規範,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保障體系,實施對課程內容的有效監管,防範和及時制止網絡有害信息的傳播。
5.智慧財產權維護。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障,與高校、課程團隊籤訂智慧財產權保障協議,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切實保障各方權益,不斷完善和提升在線開放課程智慧財產權保護。
二、融合創新,助推教改,推進公平
1.服務教學。課程平臺要持續關注學科、專業和科技發展,加強與課程建設團隊和應用高校的合作,根據高校需求的變化,及時提供課程、資源和教學活動定製和整體解決方案,做好在線開放課程的運行、服務、宣傳推廣,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助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改革。
2.融合共享。各課程平臺間要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協同發展,打通學習接口,探尋和實現課程資源及教學基本信息、統計數據等深度共享的有效途徑,營造開放合作的網絡教學與學習空間。根據平臺定位和目標受眾,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合力,以實現在更大範圍內服務教學,推進應用。
3.堅守社會責任。課程平臺不僅要通過多種模式推廣在線開放課程,實現自身發展訴求,更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保障公益性,讓優質課程資源惠及更廣闊的學習者群體,推進教育公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今後,愛課程網將繼續在教育部指導下,與全國高校、教師和學習者攜手前行,構建更加科學的運行服務體系、精準的大數據支撐體系、全方位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各類應用服務體系,力爭成為品牌化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和服務生態系統。同時,愛課程網願意與其他課程平臺廣泛開展合作,實現在線課程、學習數據以及相關資源的開放共享。力爭為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為實現公平而優質的教育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忠建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