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田藝苗 田藝苗的田
不能出遠門的假期又來了,每一個宅在家的日子,你會選擇如何度過呢?
耐心地做上一份可口的點心,靜靜地讀上一本書,煮上一壺香氣馥鬱的茶,都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還可以全然放鬆下來:
播放一些,這個世界上最好聽的樂曲,獎賞自己。
因此,田老師特別挑選了她心目中值得單曲循環的十首「最美樂曲」,與大家分享。
文章:田藝苗的田 | 圖:BAIDU
編輯 | 田藝苗的田
1. 阿爾比諾尼《g小調柔板》
■ 田藝苗
「這是我至愛的樂曲,時常循環播放。」
在很多個深夜裡,聽卡拉揚的這個樂隊版本,好像跟隨著曲調飛起來,它那麼哀傷,這哀傷就像是你的,它就這樣帶著你的哀傷飛翔、低回,千迴百折之後,悲哀像大河奔流傾瀉,毫無掩飾,毫不保留,它就這樣把你的悲哀席捲而去。而它又是那麼華麗,如果這是哭泣,也是華麗的哭泣,像漫遊在深藍色的神秘宇宙,又像舉頭瞻仰一座輝煌的宮殿。常常覺得,聽過這樣壯麗的音樂,人生沒有白白活過。
這就是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柔板》。
2. 薩繆爾·巴伯《柔板》
■ 田藝苗
「這一定是自他內心深處升起的音樂,自動篩去了作曲家掌握的各種作曲技術,如此也便找到了觸及內心的音樂語言。」
除了《野戰排》,我們如今有更多機會聽見巴伯的《弦樂柔板》,在新年音樂會上,在地震海嘯之後,在恐怖襲擊之後,在各種天災人禍之後。它是一首抒情曲,也是安魂曲。
這樣一支浪漫主義風格的樂曲,卻是來自一位現當代作曲家,美國的塞繆爾·巴伯。如果說這支樂曲體現了現代視角,那就是它的回歸簡單:只是一支曲調的遊移以及沉默,只用弦樂隊,已經足夠了。那些20世紀之前300年來發展出的複雜作曲法、和聲法,幾乎都摒棄。只是沉默、失語、拖延、再起,回歸至簡。或許簡約是最深奧的智慧。
3. 亨德爾《讓我痛哭吧》
■ 田藝苗
「莊美的音符,一句一頓,但歌聲裡的火花讓整個花哨的音樂廳變得暗淡無光,本來看不起閹伶歌手的亨德爾大師也聽得心旌搖蕩。
《讓我痛哭吧》,這首詠嘆調採用巴洛克時代的句式,小旋律模進,但已出現比較規整的主調寫法。當時巴赫仍執迷旋繞的復調之美,而亨德爾是引領潮流的大人物,他已經寫出了主調音樂氣象。在這種樂句發展的邏輯裡面填入美妙的音符,就像把古老的故事寫入十四行詩的格律,因而產生經典穩靜的力量,無多贅述。這位像太陽一樣猛烈的巨匠,不拘泥於形式,他的情感火焰在句子裡燃燒得明快而長久,在最後一幕中,富麗堂皇的光芒四射,結構渾然而燦爛。
※選自田藝苗《穿T恤聽古典音樂》
4. 巴赫《羊兒可安靜地吃草》
■ 田藝苗
「巴赫最著名的康塔塔,叫作《羊兒安靜地吃草》。它來自巴赫的作品BWV 208《什麼使我感到愉悅》,是一首世俗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種聲樂套曲,裡面包含獨唱、重唱和合唱。康塔塔有宗教康塔塔,也有世俗康塔塔。巴赫在萊比錫的聖託瑪斯教堂當樂長的時候,每個星期要給教堂寫一首康塔塔。於是他寫了兩百多首康塔塔。其中有一部分遺失了,後來留下比較著名的有咖啡康塔塔、農民康塔塔,還有我們今天聽到的《羊兒安靜地吃草》。這首康塔塔採用了德國眾讚歌的形式,眾讚歌是指基督教德國路德派信徒所唱的讚美歌。它的特點是旋律簡單,容易記憶,琅琅上口,一般大家可以很快地學會。所以,當時這些康塔塔都廣為流傳。我們今天給大家聽的這首《羊兒安靜地吃草》是合唱改編的鋼琴曲版本。如今的這首鋼琴曲的版本比合唱更加受歡迎。
※選自田藝苗音頻節目
《聽著巴赫去跑步》
5. 貝多芬《我愛你》
■ 田藝苗
「我愛你,正如你愛我。在夜晚,在清晨。」
貝多芬的藝術歌曲《我愛你》。……人在愛情中,他眼中的世界,萬物有靈,草木深情。在音樂中,他永遠是超越的,精神性的。愛過很多女子,到後來,才明白愛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只是去愛,去體驗,去豐富,去發現自己和身邊這個世界的精彩與美好。最後他自己成了「不朽的戀人」。
※選自田藝苗文章:
《貝多芬:一個偉大的普通人》
6. 小約翰·施特勞斯《當我們年輕時》
■ 田藝苗
「小施特勞斯長坐一夜的多瑙河畔,我耳邊響起的是他的旋律,《當我們年輕時》。」
《翠堤春曉》是關於奧地利作曲家,「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傳記片,由米高梅電影公司於1938年出品,獲1939年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曲調優美的主題曲《當我們年輕時》(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其實是選取了小約翰·施特勞斯1885年寫的輕歌劇《吉普賽男爵》裡的一首男女聲二重唱的曲調,名為「Wer Uns Getraut」,由編導漢默斯頓根據影片的故事情節重新填詞。
7. 孟德爾頌《威尼斯船歌》
■ 田藝苗
「孟德爾頌曾經說,音樂能給靈魂帶來千般好處,是語言做不到的。或許因此他發明了《無詞歌》。「
1830年,21歲的孟德爾頌遊歷義大利威尼斯,蜿蜒縱橫的河道,月光下發亮的清波,文藝復興或巴洛克風格的宮殿與教堂,美輪美奐的壁畫或雕像,尤其是被Gondola船夫哼著的義大利歌謠所吸引,於是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天才的流連中隨心而來,歸集到他的鋼琴曲集《無詞歌》裡。《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升f小調,6/8拍。小調式渲染著平靜和淡淡的憂鬱,飄渺如流雲的情感被詩意描摹,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恰如永恆淌徉的波濤,如歌的旋律由右手舒緩奏出,細碎流金般的顫音像溪水流過心田,音符在一櫓一槳的節奏之中,輕輕地搖蕩出不朽的船歌。透過晶瑩的旋律,還是能感受到高貴優雅的孟德爾頌,作品中隱隱散發著天才式的迷茫、傷感與柔情。
8.蕭士塔高維奇《第二爵士組曲》第二圓舞曲
■ 田藝苗
「這位寫滄桑交響曲的具有使命感的大師,居然還作有這樣一首圓舞曲,寫的真好,能把圓舞曲寫出昏暗的沒落貴族氣息,也只有俄羅斯人。 」
爵士樂在20世紀初自美國發源,當時也傳入了俄國。早在求學時代,蕭士塔高維奇就定期前往爵士音樂會,拜訪爵士音樂家,顯露了對爵士樂的好奇。1934年,蕭士塔高維奇獲邀加入爵士振興委員會,期望將爵士樂的地位自流行的咖啡館音樂提升至更高境界;1938年,他受剛成立的國立爵士管弦樂團所託,完成八個樂章的《第二號爵士組曲》 (Jazz Suite No.2) 。
當中的《第二圓舞曲》雖然短小但配器豐富,旋律簡單而容易接受,是他的管弦樂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樂的入門必聽曲目。
9.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II
■ 田藝苗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第二樂章,莫扎特的天鵝之歌。」
單簧管又稱「黑管」或「豎笛」,一種音域寬廣的簧片樂器,莫扎特是第一位在交響樂中採用單簧管的作曲家。這種樂器的個性捉摸不透,在貝多芬那裡如輕快杜鵑,在普羅柯菲耶夫那裡變成狡猾的老貓,在莫扎特這首樂曲中又是那麼誠摯典雅。
在電影《走出非洲》中,凱倫·布裡克森曾經帶著三支來復槍,一個月的乾糧和這首《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走入非洲叢林。
※選自田藝苗
《穿T恤聽古典音樂》系列講座
10. 勃拉姆斯《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原標題:《值得單曲循環的十首「最美樂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