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大智度論》大慈和大悲一切眾生的苦樂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大智度論》度眾生苦樂(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把慈悲層次化。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牢獄,當受大闢。其父慈惻,以若與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予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為大?」   

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為大,餘人心中(慈悲),名為小。」   

複次,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據上所引,區別慈悲層次的標準有二:一是慈悲踐行者身份的不同。 佛的慈悲為大:菩薩的慈悲相對於佛為小,相對於二乘為大,也可以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為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子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三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小慈悲是主客有別、自他有別;大慈悲則主張與體現眾生平等、佛與眾生平等,是一種無差別的普遍的慈悲,這也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隨著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佛教越來越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是解脫之道的兩大環節,也是大乘菩薩德性的兩個方面。慈悲是在踐行上要求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智慧是在認識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悲智結合、悲智雙運,自利利他,是為解脫成佛的正道,大乘佛教把「戒、定、慧」三學的戒學、定學歸結為慈悲,慧學為智慧。「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被定為慈悲之度,最後第六度智慧即是智慧之度。  

佛教崇尚布施,認為布施具有無上功德。小乘佛教的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將財物布施於他人,破除自我的貪心和吝嗇,以免除來世貧窮;二是「法施」,向人說法傳教,使人成就解脫智慧、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增加「無畏施」,給人增強無畏的信心,使之面對茫茫人生之苦而無所畏懼,在修持解脫的漫漫長途上勇猛精進。此外,佛教還有九施:《菩薩地持經》:「云何菩薩檀波羅蜜。略說有九鍾。一者自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難施。四者一切門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除惱施。八者此世他世樂施。九者清淨施。」大乘佛教還將布施與慈悲教義聯繫起來,用以濟世利他,普度眾生,把布施的對象擴大到遍及一切有情眾生,並把它納入「四攝」、「六度」之中,且居於兩者之首項,這就表明布施是大乘佛教道德修養與解脫修持中最重要的善行。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表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體現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質特性。佛教認為,時社會和自然有害的東西如害蟲害鼠,非殺不可,殺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中國佛教還特別反對戰爭和刑殺,並提出斷酒肉、素食、放生的主張。自南朝梁武帝提倡斷酒肉以來,素食成為漢地僧人普遍的飲食生活準則。  

佛教修持講究自修自證,不能夠有依賴思想。佛經裡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意思是說:就好象眼睛裡長了東西,遮蔽了視線,看不見璀璨的陽光,卻反而去責怪太陽不夠明亮;我們的心眼被不正確的知識見解阻擋了,自以為是,見到的只是亂墜的空花,卻不能看到真實的狀況,所以有佛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哪裡?其實,佛就在我們身邊。

【頭條】修行者比爾:尋找深山中的隱士

【專題】佛陀的召喚:印度尼泊爾佛教聖跡尋源之旅

【觀點】向世山:假僧尼的產生與解決之道

【覺悟】深入經藏:《大智度論》大慈和大悲一切眾生的苦樂

【朝聖】五臺山五大禪處:中國第二座寺廟顯通寺

【素食】教您做美味減肥素食醬燜土豆

【圖片】阿育王柱:聖潔之石

【佛藝】絲綢之路上的石窟藝術

【禪茶一味】禪茶一味,修行一生

【一日禪】 內心的財富是任何人拿不走的

【心靈物語】貧窮小女孩的美麗頭花

【常識】佛教說「無我」是什麼意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很多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究竟何謂「無緣大慈」?何謂「同體大悲」?請善知識開示.
    問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很多學佛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究竟何謂「無緣大慈」?  何謂「同體大悲」?請善知識開示。  答:佛於《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開示:【複次,慈氏!慈有三種:一、眾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云何眾生緣慈?若初發心,遍觀有情起大慈心。云何法緣慈?若修行時觀一切法,名法緣慈。云何無緣慈?得無生忍,無有二相,名無緣慈。慈氏!當知此即菩薩摩訶薩住真法界大慈心也。】  所以從理上來說,菩薩證悟明心之後得無生忍,即可親自現觀驗證自他一切有情之第八識如來藏,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體性。
  • 《大智度論》的特點,層層轉進,說因緣、本性故事及譬喻特別多
    《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釋,全文長一百卷。經釋是依經解說,與有體系的宗經論不同。論文太長,又是隨經散說,真是讀到後面,就忘了前面。於是用分類的方式,加以集錄。如以「空」為總題,將全論說空的都集在一處。實相,法身,淨土,菩薩行位,不同類型的菩薩,連所引的經論,也一一的錄出。
  • 佛教在線語音室推出《大智度論》導讀 遊祥洲主講
    以《大智度論》之研究與教學而蜚聲教界。附2:《大智度論》簡介《大智度論》共一百卷。印度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詳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又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慧度經集要》、《大智度經論》,簡稱《智度論》、《大論》、《智論》、《釋論》。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 《華嚴經論》中的一乘思想——張文良
    儘管大乘經典中對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從各個角度作了詳細規定,但中國的佛教思想家並沒有從一開始就準確地把握二者的區別。這從《大乘大義章》中慧遠和鳩摩羅什的問答(慧遠接受了阿毗達磨的階位說,而鳩摩羅什根據《大智度論》力陳大乘相對於小乘的優越性)和吉藏對南北朝時期將《成實論》視為大乘的做法進行的批判中可以一窺端倪。
  • 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來本煥學院續講《大智度論》
    2016年10月17日,臺灣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於本煥學院經堂內,續講《大智度論》。書寫板書法師於講經開始,勸導大一新同學,要依照佛陀制定的四依法,即: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並說:依了義也有兩層含義,一是要依照究竟而非方便的法,二是要學習自己能夠聽得懂的法。
  • 佛法教育:大悲大咒通天地
    宣化上人:大悲大咒通天地「佛陀救度會」關注分享,功德無量!轉發/分享利他心,日行一善」增福增慧!〈大悲咒〉是通天徹地的,你一念,一切鬼神也都要合起掌來,跪那兒靜聽你誦...◎節錄自《大悲咒句解》淺釋〈大悲咒〉根本就沒有法子講的,因為它是密語。
  •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般若?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種般若?以《大智度論》的三般若的道理來講。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三種般若能將此經卷中所有文字實相妙理,觀照匯悟。就是說用觀照的境界把它匯聚悟徹,然後證悟,了徹真如。
  • 【經律論】《圓覺經》:何為顛倒.附南懷瑾大師講記:參不透的偈子
    可是,我們經常想起昨天的事,都會氣憤得不得了,難過得不得了,一切眾生都在六塵緣影裡玩,把六塵緣影當作自己的心。  好,現在釋迦牟尼佛把這一切都否定了,教導我們四大合成的身體不是真的我,六塵緣影也不是我。再深入研究,如果這身心不是我,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我?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下面佛又用了一個比喻,他說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 大願法師:圓滿的大慈悲是真如本性的性德
    經上說:「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心是大慈悲心。大慈悲,是大圓滿的慈悲,只有諸佛才有。菩薩雖然慈悲,但是不圓滿。圓滿的大慈悲是真如本性的性德,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諸佛從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之中知道,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一體, 所以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只有度眾生才能夠圓滿自己的性德,自他不二,生佛一體。所以比父母親照顧兒女還要更周到、更細緻。為什麼?父母跟兒女雖然是至親,但是骨肉還是二體,兩個身體。
  • 深入經藏: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由來
    等到父親病好,公主也就坐化,醫生說她是大悲菩薩,而說這話的醫生,亦立刻不見。於是楚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說:莊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誤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觀音。但汝州志所說,為感通錄不載,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傳說。又據向來俗傳,謂大士為楚莊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因舍手眼愈父惡疾,乃顯現千手千眼像。編年通論中,說這是天神為南山道宣律師所說,這自然亦是傳說而已。
  •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神咒」及「千手千眼」的由來?
    「以金色的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就是菩薩的手發金光,在觀世音菩薩頭頂上摸著,然後說了以下的話: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就是善男子你當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其實現在就是末法時期很多的邪思邪見,五濁惡世實際上已經屬於未來的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就是讓他們快樂。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古德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相信幾乎每位學佛人,都聽過這兩句佛偈,乃至有的善男信女初學佛時,發心勇猛,誓願通讀三藏。然而,三藏十二分教,可謂浩如煙海,加之佛經翻譯多在唐宋及兩朝之前,現代人讀古文,著實不容易理解。那麼,是不是說今人就與三藏無緣了呢?其實不然。
  • 【一起讀經】拼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全三卷)丨深入經藏·溯本清源
    根據《高麗大藏經》宋續入藏經,第1311部,唐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原藏影印本校正注音。深圳布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的布施文化(www.bushiwenhua.cn)、華夏佛教網(www.hxfjw.cn)、【深入經藏溯本清源】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謹以傳承經典·傳播文化,服務眾生,普結法緣。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徵,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後世眾多信徒,尤其是複習應考的學生,考前參拜文殊師利菩薩,也是因為其是無上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手中執持寶劍和經函而宣講佛法,利益無邊眾生並賜予無漏的安樂。
  • 【聖大解脫經】第5課 傳承講記
    法未成前,魔道先成了,有些認為大施主、大護法多,修行肯定成功。這是智慧流露出來的,不是特意說的。當時常啼菩薩也是這樣去求法的。對法要特別深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為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為愛佛法、恭敬佛法,可以跟隨菩薩,先恭敬法然後依止善知識,不是為了利益、錢財而依止的。按理依法不依人,人怎麼樣無所畏,但所講的法非常重要。
  • 大悲懺儀軌_佛教頻道_鳳凰網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十聲)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