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度眾生苦樂(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教把慈悲層次化。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牢獄,當受大闢。其父慈惻,以若與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予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為大?」
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為大,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為大,餘人心中(慈悲),名為小。」
複次,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眾生苦,亦能令脫苦。
據上所引,區別慈悲層次的標準有二:一是慈悲踐行者身份的不同。 佛的慈悲為大:菩薩的慈悲相對於佛為小,相對於二乘為大,也可以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為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子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三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小慈悲是主客有別、自他有別;大慈悲則主張與體現眾生平等、佛與眾生平等,是一種無差別的普遍的慈悲,這也稱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隨著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佛教越來越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是解脫之道的兩大環節,也是大乘菩薩德性的兩個方面。慈悲是在踐行上要求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智慧是在認識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諦。悲智結合、悲智雙運,自利利他,是為解脫成佛的正道,大乘佛教把「戒、定、慧」三學的戒學、定學歸結為慈悲,慧學為智慧。「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也被定為慈悲之度,最後第六度智慧即是智慧之度。
佛教崇尚布施,認為布施具有無上功德。小乘佛教的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將財物布施於他人,破除自我的貪心和吝嗇,以免除來世貧窮;二是「法施」,向人說法傳教,使人成就解脫智慧、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增加「無畏施」,給人增強無畏的信心,使之面對茫茫人生之苦而無所畏懼,在修持解脫的漫漫長途上勇猛精進。此外,佛教還有九施:《菩薩地持經》:「云何菩薩檀波羅蜜。略說有九鍾。一者自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難施。四者一切門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除惱施。八者此世他世樂施。九者清淨施。」大乘佛教還將布施與慈悲教義聯繫起來,用以濟世利他,普度眾生,把布施的對象擴大到遍及一切有情眾生,並把它納入「四攝」、「六度」之中,且居於兩者之首項,這就表明布施是大乘佛教道德修養與解脫修持中最重要的善行。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表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體現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質特性。佛教認為,時社會和自然有害的東西如害蟲害鼠,非殺不可,殺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中國佛教還特別反對戰爭和刑殺,並提出斷酒肉、素食、放生的主張。自南朝梁武帝提倡斷酒肉以來,素食成為漢地僧人普遍的飲食生活準則。
佛教修持講究自修自證,不能夠有依賴思想。佛經裡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意思是說:就好象眼睛裡長了東西,遮蔽了視線,看不見璀璨的陽光,卻反而去責怪太陽不夠明亮;我們的心眼被不正確的知識見解阻擋了,自以為是,見到的只是亂墜的空花,卻不能看到真實的狀況,所以有佛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哪裡?其實,佛就在我們身邊。
【頭條】修行者比爾:尋找深山中的隱士
【專題】佛陀的召喚:印度尼泊爾佛教聖跡尋源之旅
【觀點】向世山:假僧尼的產生與解決之道
【覺悟】深入經藏:《大智度論》大慈和大悲一切眾生的苦樂
【朝聖】五臺山五大禪處:中國第二座寺廟顯通寺
【素食】教您做美味減肥素食醬燜土豆
【圖片】阿育王柱:聖潔之石
【佛藝】絲綢之路上的石窟藝術
【禪茶一味】禪茶一味,修行一生
【一日禪】 內心的財富是任何人拿不走的
【心靈物語】貧窮小女孩的美麗頭花
【常識】佛教說「無我」是什麼意思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