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當公共藝術進駐商場會產生怎樣耀眼的反應?12月16日,在上海閔行區吳中路隆重開幕的愛琴海購物公園為您提供了答案——「鏡像:上海愛琴海公共藝術項目」同期在購物公園內開幕。2017年首屆「鏡像」由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與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聯合呈現,由UCCA副館長尤洋和青年收藏家、上海愛琴海公共藝術項目負責人車宣橋聯合策劃。「鏡像」邀請了20名海內外知名藝術家根據愛琴海購物公園的地緣環境和空間結構創作了25件專屬公共藝術作品,作品包含了繪畫、裝置、影像、場地特定藝術等作品類型。
展覽現場
每一個社會階段都會演變並造就屬於這個時代自身的空間。對於藝術發展而言,每個時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藝術創作的物質層面,而空間則賦予了藝術作品與觀眾以「位置」的概念,從而折射出藝術實踐的社會人文價值。此外,空間也具備工具屬性——城市管理者通過空間分配來組織社會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使得社會各資源更加適應當下的生產和消費關係。城市,就是今天藝術的媒質與中介。
展覽現場
大型購物公園正是今天新式的城市綜合體空間,也是上述社會流動中的節點。購物公園具備巨型交換網絡的功能,在其中,知識、文化、信息、美學、購買力等要素錯綜複雜,彼此相互滲透、相互重疊。大型百貨商場向購物公園轉化的過程,映射了大型城市的局部已經呈現出的超工業化或後工業化的特徵。購物公園也有著博物館或美術館的特徵——它們同時是都市物質積累的成果與搖籃、體現財富和消費能力的場所與象徵,也是當今都市文化的主體和中心。購物公園同樣是物理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的統一,為藝術的實踐和觀眾對藝術的期待交織其間,而它所提供的綜合且獨特的認知角度和方式是傳統藝術展示場所無法企及的。
展覽現場
愛琴海購物公園所呈現的「鏡像」公共藝術探討空間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同時回應不同文化系統間的碰撞所帶來的新的文化思考。公共項目中所呈現的藝術作品或通過身體和廣告形象映射無數個人的命運,或用矛盾的視覺線索和連續的失調來探索更為豐富的感官邏輯,又或以特殊的結構和尺寸來探討審美主體的置換。「鏡像」既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種生產,一種城市社區精神,一種提問的方式。「鏡像」對於觀眾和藝術家進行雙向提問——它既期待觀者從中得到欣喜與知性的感受,並積極參與完成公共藝術進一步的意義構建,也希望藝術工作者藉以思考藝術何以在都市再生過程中讓城市和社區充滿活力與希望,使得愛琴海購物公園成為尋找和發展經驗的場所,形成連接不同社區觀眾的紐帶。通過藝術家的個體創造,藝術的真實性和生命力得以呈現;通過觀看,藝術最終成為鏡像,映射的是我們自身對於藝術以及時代的想像和期待;同時,更為廣泛的公眾能藉此機會參與討論藝術的社會價值,及其文化意義上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展覽現場
參展藝術家(按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
陳文波、秦思源 (Colin Siyuan Chinnery)、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何岸、侯勇、李景湖、李燎、梁半、梁曼琪、劉任、劉韡、陸平原、石青、突發設計(Sudden Design)、曾吳 (Wu Tsang)、徐渠、徐震—沒頂公司出品、楊凱、翟倞、鄭煥、周嘯虎
展覽現場
關於「鏡像」
「鏡像:上海愛琴海公共藝術項目」致力於當代藝術的公眾化,將愛琴海購物公園打造為具有開放藝術性的互動城市公共空間,引領觀眾通過體驗藝術創作從而更為豐富地感知日常世界。「鏡像」邀請海內外知名藝術家根據愛琴海購物公園地緣環境和空間結構創作專屬公共藝術作品,包括繪畫、裝置、影像、場地特定藝術等作品類型。2017年首屆「鏡像」由愛琴海購物公園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聯合呈現,由 UCCA副館長尤洋和車宣橋聯合策劃。
展覽現場
關於策展人
尤洋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副館長,擁有超過十年的藝術機構從業經驗。尤洋持續關注當下城市文化特徵和消費行為分析,工作身份多元,包括藝術機構管理者、專欄作家、策展人、藝術管理講師、公共關係和營銷專家等。曾策劃:「局氣」(麗江、束河,2012 )、「新國際: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三亞,2016)等大型藝術展覽。曾擔任《TimeOut北京》雜誌市場總監、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副總經理、美國邁阿密 Art Asia藝術博覽會亞洲顧問、北京現代汽車文化中心顧問等職務。
展覽現場
車宣橋
青年收藏家,上海愛琴海購物公園公共藝術項目負責人,紅星地產董事,負責規劃、協調文化藝術合作、展廳規劃、藝術項目、公共雕塑等相關事務。曾作為助理策展人參與「隨寓而安:紅星美凱龍藝術大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4)。車宣橋於 2014年畢業於多倫多約克大學商業經濟學專業。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